達瓦倉決
摘要:當前,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與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語文教學作為培養(yǎng)綜合型人才的主要陣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高要求,深入開展教學改革逐漸成為了廣大語文教師工作的重中之重。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主要從以下六方面對其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希望能夠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推進高中語文教學改革。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改革;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9-0148-01
眾所周知,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弊端較多,主要表現在:教學方法千篇一律,傳授知識不區(qū)分文體,教學模式比較呆板。這樣的課堂往往使學生感到枯燥厭倦,味同嚼臘,不利于學生智力的發(fā)展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由此可見,語文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推進語文教學改革呢?我在多年的教學中總結出了幾點教學經驗,具體如下。
1.樹立優(yōu)質高效的教學觀念
"有實力,才能有魅力。"在語文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對"效"的要求越來越突出。因此,廣大教師必須樹立時間觀、效率觀。具體而言,語文教師在備課時應堅決摒棄過去滿堂灌的陳舊觀念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以優(yōu)質高效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深入鉆研教學藝術,靈活運用教材進行教學設計,并根據教學目的、教材特點、學生實際、自身特長等因素去設計最優(yōu)的教學方案,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盡最大努力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
2.注重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和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語感是一種語文修養(yǎng),是一種話語系統的敏銳感覺,是長期規(guī)范的語言感受的語言運用中養(yǎng)成的一種帶有濃厚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的能力",我們也應該讓學生具備類似的敏銳感覺。在文本閱讀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反復品味文中的飽含情感的語言,迅速地感受到語言的意義所在。學生只有形成了這種較強的語言感受能力,才可能在文本閱讀過程中,讀出自己的感悟和體會,從而自覺地完善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教師進行語文教學,就要把學生帶進教材,要用欣賞的目光看待每篇課文,重視用文學性的語言把學生帶進教材,讓學生在聽、說、讀中體會課文的美。在教學中,進行多種形式的表情朗讀,展現課文描寫的形象,抓住課文中有一定內涵的詞句即"傳神之筆"進行體會,落實語言文字的綜合訓練。
3.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和內在品質的提高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所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就是指不但要著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呼喚人文精神去充實和武裝學生。語文課程含有豐富的情感,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其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實人,提升人。所以,語文課從本質上看無疑就是"立人"之課,它具有強烈的人文精神。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在教育的過程注重的主要是工具性,忽視了人文性,這勢必導致語文教學的畸形發(fā)展,從而嚴重影響到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高。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學寶庫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這些名著名篇中融入了人間真情,沉淀了歷史精華,是人文教育的極好教材。語文教師有責任把學生培養(yǎng)成讀書人,好讀書,讀好書,會讀書,指導學生在經典名著中汲取營養(yǎng),構筑永恒的精神家園。
因此,我們的語文課要在充分體現其工具性的基礎上滲透人文教育,在學習知識培養(yǎng)能力、注重過程和方法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讓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質得到整體的提高。
4.學生的學
新課改所倡導的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突出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只有學生個體的積極參與才能體現新課改人文關懷、時效性的特點。具體到學習過程中學習方法的轉變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4.1 自主學習。指學生在明確學習任務的基礎上,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并努力為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學習方法。有了自主的思考過程,才能進行合作探究的學習。所以,自主學習是前提基礎。
4.2 合作學習。指在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教學目標,相互信任、相互溝通、密切合作、責任分工明確的互助性學習。在自主學習階段由于學生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異,不可能對每個問題都分析透徹,這就需要小組間互助合作去分析解決。合作學習過程的本身,發(fā)揮著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動手、 動口能力,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課堂更加和諧。
4.3 探究性學習。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的對已獲得的知識進行深層次地分析、探討的過程。探究性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對知識更進一層次的探索和學習,也是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挖掘潛在能力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它使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態(tài)度由被動轉為主動,而轉變的過程也是提高其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
5.結合高中生的實際情況,注重學生們良好學習習慣培養(yǎng)
為了更好的促進高中生的語文學習,就需要采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式。在新型的教學模式探究運用的過程中,應該根據不同學生之間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從而讓學生們都夠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不斷的提升學生們的文學素養(yǎng)與理解能力。因材施教,在古時候就被人們所推崇和使用,然后對于當前的高中教學情況而言,為了學校學生們的整體學習情況,老師們一般都采取對所有學生都同樣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大講特講,不會太多的考慮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只是講授學生們應該掌握的知識,而沒有注意到學生們到底掌握了多少。針對這一問題,就需要在新型教學手段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中,采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方式,對于不同的學生,應該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從而讓學生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養(yǎng)成正確,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之,高中語文教學只有以最新的教學模式為指導,才能培養(yǎng)出更多的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才能實現高中語文教學模式的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