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莉
摘要:通過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來實施素質教育,其主要陣地仍然在課堂,其核心仍然是課堂上的文本閱讀,然而,在現行中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大語文觀念的提出和第二課堂的引入,加之現行中學語文內容所存在的問題,導致一些語文教師和學生對課堂文本閱讀都不夠重視,這極不利于素質教育原則的貫徹落實。文章將針對這一點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規(guī)律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9-0076-01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通過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閱讀訓練,從而提高閱讀能力的教學活動,同時還兼有豐富人文知識、培養(yǎng)認識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養(yǎng)美感、提高寫作能力的功能,是一種綜合性的訓練。閱讀是學生學習語言、獲取知識的手段,閱讀能夠開闊視野,使知識更具體、更充實,為理解新問題提供依據。我們日常的語文教學,其實主要是在進行閱讀教學、提高閱讀教學水平。如何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指導好學生的閱讀?筆者認為要注重以下幾點
1.培養(yǎng)學生制定閱讀目標
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根據課前"閱讀提示"來制定閱讀目標。"閱讀提示"是編者根據課文內容精心策劃的教與學的重點并同時提示了閱讀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這應作為教師引導學生制定具體閱讀目標的指導思想和依據。一篇課文不管具體目標有多少,都應該是對"閱讀提示"這一目標的具體分解。還要引導學生根據課后練習題自制閱讀目標。課后練習題本身就是一篇課文要解決的閱讀目標,它是對學習重點、難點的具體落實,因此要引導學生切實落實好課后練習題。從而達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教學目的。
2.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參與教學過程
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因此,應該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成為主動參與者,而教師必須改變過去一貫盛行的灌輸式教學,挖掘課文中的情趣特點,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學態(tài)度,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中活躍起來。錢夢龍說:"教學過程是一個以學生的認識為歸宿的特殊過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解放兒童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解放兒童的手,讓他們能做:解放兒童的口,讓他能說……"這一教育思想。為了強化語文課上學生的思維活動,教師必須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的過程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
3.文本閱讀的整體觀
這個觀點并不很新鮮,但在實際教學中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究其原因是傳統的"三段式"教學模式在我們許多教師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往往在實踐中表現為一種不自覺的行為。要實現文本教學的超越,必須首先具備這種觀念。一方面雖然任何形式的文本都是由詞和句子組成的,但其意義并不是詞和句子的簡單相加,它的作用和意義必須從文本整體中認識,換一個語境,其意義就會發(fā)生變化;另一方面"文學文本不只是表層句子所構成,還有體現在話語中的深層意義",對這種深層意義的把握,更需要從整體話語上去認識。正如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中的"背影"是滲透了父愛和父子之情的文學形象,話語浸染著中國傳統的親情文化,如果我們僅只理解為人的形象背面,那只能叫做霧里看花,或者簡直"不識廬山真面目"了。傳統文本閱讀教學,從字詞句到篇章結構,乃至于中心思想、寫作特點,把學生的悟性和情感淹沒在冰冷的課文分析之中,只見部分,不見整體;只見部分的拼湊,不見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的有機聯系,從根本上違背了文本特質及其閱讀規(guī)律。
4.以學生原有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為教學切入點,促進新知識的建構
閱讀教學作為文本解讀活動,它是一場多向度的對話,即通過讀者對語言文字的確認,以及對單詞意義和音像視圖的解碼,然后進行意義重構和綜合,使讀者與文本之間相互作用。這一互動過程激活了讀者的社會知識、先前經驗、期望以及直覺,使其與文本進行交流、碰撞和對話,并理解文本,從而獲得精神參與的愉悅。然而,在我們的閱讀教學活動中,學生似乎很少產生這種愉悅。這是因為長期以來,閱讀教學忽視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經歷,把閱讀教學局限在課堂、課文和各類語文知識點上。其實,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當作重要的課程資源,盡可能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的切入點,使學生產生閱讀期待,從而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與探究的興趣,更有效地促進學生新知識的建構。
例如,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前,我先讓學生回憶自己的一次(或幾次)冒險經歷,回想在自己的冒險活動中父母的反應及態(tài)度。然后水到渠成地追問學生:"如果類似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在美國的家庭,情況又會怎樣呢?"
又如教學《真正的英雄》之前,我讓學生講他們知道的英雄故事,并讓其發(fā)表對真正的英雄的看法。學生發(fā)言后,我加以引導:"看來大家對怎樣才算是真正的英雄有不同的看法。那么,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美國總統里根對真正的英雄有什么看法吧。"
以上兩個教例的共同點就是在教學的起始階段密切聯系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與探索新知的興趣,較好地體現了利用原有知識、經驗的遷移促進新知識建構的教學策略。
5.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學習一篇文章,學生不僅要感悟文章的意義和精微所在,而且還要欣賞作者匠心藝術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象及蘊涵其中的情趣,欣賞語言、結構的精妙指處,鑒別藝術手法的優(yōu)劣、得失。閱讀一篇文章的過程,也是一個審美實踐的過程。審美,特別強調感悟。別林斯基曾說:"如果你說這首樂曲很好地表現了嫉妒的感情,那你等于什么也沒有說。但是你把這首樂曲演奏一遍,那它就為自己說明了一切。"語文學習何嘗不是如此,只有原原本本地用心把文章讀一讀,才能體味到美在哪。葉圣陶先生曾把語文閱讀活動中對課文的審美實踐比做采礦:"你不動手,自然一無所得;只要你動手去采,隨時可發(fā)現一些晶瑩的寶石。"所以只有反復詠誦,方能體味個中深味。如誦讀蘇、辛詞"大江東去"、"千古英雄"須讀出豪氣,在讀"驚濤拍岸"、"金戈鐵馬"一定要讀出慷慨激昂之情,氣吞山河之勢。
總之,素質教育要求我們的課堂閱讀教學堅持以人為本,注重人的發(fā)展,賦予它鮮明的人文性、創(chuàng)新性,使之向文化發(fā)展,向文學發(fā)展,向生活發(fā)展,向人的需要發(fā)展。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它不僅需要我們在觀念上的脫胎換骨,更需要我們在實踐上改弦更張。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閱讀教學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超越,才能真正走上素質教育的軌道。
參考文獻:
[1] 《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淺析》 《教學交流》 2009.07魏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