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虛假訴訟涉及的范圍較廣,本文以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的虛假訴訟入手,通過實地調研,從實體和程序的角度分析虛假訴訟在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具備的特點,概括為訴訟要件的合法性、訴訟主體的復雜性、虛假行為的違法性三個方面,著重體現虛假訴訟違法性的特點,凸顯本文打擊虛假訴訟的寫作主旨。制定對策必先究其原因,本文主要以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為研究視角,分析為何會滋生虛假訴訟,主要原因有三個,利益的驅使是根源,法院立案把關不嚴為程序的啟動提供了方便,懲罰力度不夠更增加了虛假訴訟行為人獲得利益的欲望。文章最后根據成因提出預防建議和對策,從制度本身等方面進行完善,嚴厲打擊虛假訴訟。
關鍵詞 虛假訴訟 誠實信用 保險詐騙
作者簡介:單人俊,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全日制碩士,研究方向:民事訴訟。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2-110-02
一、虛假訴訟在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的定位
民事訴訟的目的就是對當事人之間存在的私法上的權利關系通過具有既判力的決定進行確認和宣示 。隨著訴訟模式從職權主義向當事人主義的逐漸變革,民事訴訟當事人受到利益的驅使利用各種手段制造虛假訴訟,騙取財產利益或其它權益,而虛假訴訟恰好迎合了某些價值觀扭曲的公民獲得非法利益的需求。一般的虛假訴訟被定義為,行為人以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為目的,利用虛假的證據提起民事訴訟,破壞法院的正常審判促使法院作出錯誤的判決或裁定,而使自己或者他人達到獲得財產或財產性利益目的的行為 。虛假訴訟在民事領域涉及的范圍較廣,包括民間借貸糾紛、離婚糾紛、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等,糾紛的性質不一,虛假訴訟的內容亦不一致。
通過在江西某地中級人民法院調研,筆者發(fā)現,在該法院審理的多起交通事故案件中,有四起存在虛假訴訟的情形,其中一起案件已經移送公安機關,其它均以駁回起訴結案。這些虛假訴訟,從刑法的角度看,已涉嫌保險詐騙,從民法的視角分析,則可定義為侵犯他人財產權的行為。具體表現為發(fā)生交通事故之后,肇事司機與傷者達成賠償協(xié)議并履行完畢,司機以受害者的名義起訴保險公司,騙取保險金與協(xié)議約定金之間的差額。雖然目前此類案件發(fā)案數量較少,但這一看似合法的訴訟,不僅損害了他人的合法權益,也擾亂了正常的審判活動,實為獲取非法利益而從事的違法行為,且有逐漸增多的趨勢,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二、虛假訴訟在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的特點
(一)訴訟要件具備合法性使得虛假手段具有一定的隱蔽性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規(guī)定,公民起訴只需符合原告是與本案由直接利害關系人員、有明確的被告、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以及屬于法院受理范圍和管轄范圍四個要件。從這個層面上講,交通事故案件的受害人系適格原告,這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五條中也予以了明確。但實踐中,一旦交通事故中的肇事者假借受害者的名義起訴保險公司,只要事實和證據從表面上達到事實基本清楚、證據確實充分,雙方當事人相互無異議,虛假訴訟便在形式上和構成要件上具備了合法性,法院在立案審查階段一般很難查明法律關系的真實性,從而使得虛假訴訟行為人有了可乘之機,為虛假行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二)律師或法律工作者參與度高,受害者并未參與訴訟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當事人參與訴訟可以委托代理人,委托代理人根據委托權限,可代理當事人從事提起訴訟、領取執(zhí)行標的款等行為,其在委托權限內的訴訟行為均可視為被代理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民事活動的這種可代理性和民事訴訟活動的被動性,為虛假訴訟行為人提供了可乘之機,讓部分律師或法律工作者利用與受害者在交通事故調解協(xié)調中的代理關系,與肇事司機惡意串通,將保險公司作為被告并直接代理受害者領取執(zhí)行標的款。在江西該地區(qū)發(fā)現的四起虛假訴訟案件中,均有律師或法律工作者的參與,直至保險公司上訴后,二審法院直接向受害者送達傳票的過程中才發(fā)現受害者對虛假訴訟并不知情。
(三)虛假行為的違法性
在民事實體法上,目前對虛假訴訟行為進行的主要依據還是從行為人從事民事行為時所應遵循的誠實信用原則,但是卻沒有規(guī)定直接針對民事行為人違反基本原則后所應承擔的責任進行規(guī)定 。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對惡意訴訟有了規(guī)定,且增加了誠實信用基本原則,倡導誠信訴訟,這些規(guī)定對扼制實踐中的虛假訴訟具有重大意義。虛假訴訟行為人雖然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但其實質仍然具有違法性。其一,從程序的角度分析,民事訴訟從本質上說是對當事人民事權益的救濟,是國家為維持社會正常的秩序,維護公民、法人和非法人團體的民事權益,在當事人和全體訴訟參加人的參加下,承審法官依法審理和解決民事沖突以及強制執(zhí)行生效法律文書的活動 。受害者與司機達成調解協(xié)議交履行完畢后,受害者的民事權益已經得到充分救濟,基于誠實信用原則,在協(xié)議未被撤銷前,該受害者無權再就同一事故提起民事訴訟。而委托代理人利用民事訴訟的代理性和被動性制造虛假訴訟,顯然與民事訴訟制度的設立截然相反,不應獲得法律支持。其二,從實體的角度分析,虛假訴訟行為人通過判決獲得保險公司的理賠款,將與調解協(xié)議的差額部分收入囊中,侵犯了保險公司和受害者的財產權益,俗稱司機開車撞人還可賺錢,與社會公序良俗背道而馳。
三、虛假訴訟在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的成因分析
(一)受利益的驅使
實踐中,調解協(xié)議中的約定賠償款與起訴的標的額往往相差較大,且判決的保險賠償款遠高于調解的金額。原因主要在于受害者與司機簽訂調解協(xié)議時往往以一次性限期支付為前提條件,所以在計算標準和賠償項目等方面會作出一定的讓步。另一方面,委托代理人在向法院起訴后,標的額計算標準較高,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甚至制造虛假的誤工證明和工資證明等,根據民事訴訟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在對方當事人未提出反證的情形下,如無明顯錯誤,法院一般將予以采信,且在民事審判工作中,法院注重弱勢群體利益的保護,所以最終判決的金額一般高于調解的金額。這就讓部分虛假訴訟行為人有利可圖,以筆者調研法院發(fā)現的一起虛假訴訟為例,該案中受害人與司機達成的調解協(xié)議約定金額為八萬元,且該司機已經履行完畢,而委托代理人起訴后,一審判決的金額高達十三萬元,整整高出賠償款五萬元。
(二)法院立案程序把關不嚴,證據審查不到位
虛假訴訟案件能如此順利通過立案并進入審判程序,甚至最后完成執(zhí)行程序,與法院立案把關及證據審查有著密切聯系。交通事故發(fā)生后,受害者往往委托律師或法律工作者參與調解,委托代理人通過調解掌握了當事人的詳細信息,并將訴訟委托授權書采取偷梁換柱的方式騙取當事人的簽名。人民法院在立案時僅根據一般的程序,審查委托代理人提供的原告身份證、戶口簿等復印件確定是否符合起訴條件。案件進入審判程序后,為方便訴訟,法院亦只將法律文書送達給委托代理人,未直接送達給受害者本人,受害者完全排除在立案、審判甚至執(zhí)行程序之外,對訴訟活動毫不知情。開庭過程中委托代理人制作虛假的證明,在對方當事人未提出反證且無異議的情形下,根據證據規(guī)則,人民法院一般予以采信。尤其是司法實踐中有的委托代理人故意隱瞞已調解的事實,從而誤導法官作出判決。
(三)懲處措施乏力,違法成本低
虛假訴訟案件的逐漸增多,一定程度上與立法的缺陷有關。我國現有的民事法律未將虛假訴訟作為侵權行為予以規(guī)定,相關刑事法律亦未明確對虛假訴訟的刑事處罰。修改后《民事訴訟法》雖然對妨害民事訴訟行為的強制措施,如罰款、拘留等,但這與虛假訴訟帶來的具體利益相比較,不足以震懾虛假訴訟,虛假訴訟行為人所要承擔的責任與虛假訴訟成功后可得利益之間的差距存在較大的失衡,特別是在交通事故案件中,委托代理人制造虛假訴訟更加便利,其獲得的利益遠遠超于其可能承擔的責任。同時,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在發(fā)現虛假訴訟后,一般直接駁回其訴訟請求,較少適用罰款、拘留等措施,也無形中降低了虛假訴訟的成本。
四、預防建議和對策
(一)完善立法,為懲治和預防虛假訴訟提供依據
無論從法學理論界還是司法實務界角度,虛假訴訟都應作為一種違法行為進行重點防控。其一,從性質上應當明確虛假訴訟為一種侵權行為,尤其是交通事故案件中的虛假訴訟較為特殊,行為人既獲得了實體權益,也得到了程序利益,《侵權責任法》可將其作為侵權類型之一,規(guī)定具體的構成要件以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其二,完善違反民事訴訟秩序的制裁措施。在民事訴訟價值體系中,除了自由、公正、正義、效率、誠實信用,還有一項獨立的基本價值就是民事訴訟秩序 。交通事故案件中的虛假訴訟,嚴重擾亂了民事訴訟秩序,浪費司法資源,建議加重制裁力度,多種措施并舉,給虛假訴訟行為人以法律震懾。其三,完善民事訴訟證據審查制度。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虛假訴訟行為人常偽造書面的虛假證據,根據現有的證據規(guī)定,在對方當事人無異議的情形下,人民法院無依據依職權核實,這就違背了民事訴訟追求客觀真實的目的。所以,應充分發(fā)揮職權主義優(yōu)勢,即使雙方當事人對證據無異議,也應當賦予法官對證據本身的真實性和本質屬性進行審查的權利和職責。
(二)嚴把法院立案關,完善送達程序,從源頭上遏制虛假訴訟
針對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人民法院在立案時應當注重審查原告的身份和授權委托書的真實性,即使委托代理人代替起訴,仍應審查身份證或戶口簿的原件,防止委托代理人利用代理關系制造虛假訴訟,如在立案時未提交原告身份證明的原件,應當釋明補交,拒不提交的,可不予立案。人民法院應完善送達程序,需送達的法律文書必須直接送達至受害者本人。開庭審理之前,審判人員或書記員應通過電話聯系到受害者本人,而不宜直接通知委托代理人。通過完善這一程序設置,防止虛假訴訟進入實體審理階段。
(三)加強部門溝通協(xié)調,實現信息共享,加大懲防力度
要建立法院與交警部門溝通協(xié)調機制,人民法院在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時,可直接與公安交警部門溝通,掌握交通事故案件的調解信息,發(fā)現問題可及時采取措施,阻止虛假訴訟繼續(xù)進行。人民法院應積極運用妨害民事訴訟強制措施,對虛假訴訟行為加大懲罰力度,對涉嫌保險詐騙刑事犯罪的要及時移送公安機關。同時,聯合公、檢、司部門建立誠信檔案,把制造虛假訴訟的律師和法律工作者的誠信度列入檔案,并細化懲處措施,切實加大對違法律師、法律工作者的懲治力度。
注釋:
谷口安平著.王亞新,劉榮軍譯.程序的正義與訴訟.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43頁.
楊玉秋.虛假訴訟行為定性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88(4).
林晶.虛假訴訟的界定、預防與規(guī)制.浙江大學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
田平安.民事訴訟法原理.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頁.
韓偉峰.我國民事惡意訴訟概念及規(guī)制之探究.北京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