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超 王華麗 陳 圖
農村殘疾人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保障他們的生活權利是國家與社會的基本責任。所謂殘疾人社會保障,是指國家和社會給予殘疾人物質幫助和公共服務,以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的一種制度安排??紤]到殘疾人的基本需求,可以將殘疾人的社會保障分為就業(yè)保障、生活保障、教育保障、康復醫(yī)療保障和服務保障五個方面。鄭功成(2008)指出目前我國殘疾人社會保障存在嚴重的缺失,殘疾人群體規(guī)模龐大,殘疾人家庭收入偏低,殘疾人群體中貧困問題突出,殘疾人社會保障城鄉(xiāng)差距較大。所以殘疾人尤其是農村地區(qū)的殘疾人仍然面臨一些突出的問題和沉重的壓力。正視殘疾人存在的困難,科學合理地建構我國殘疾人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亟待深入研究的課題。本文隨機抽取新疆某農村地區(qū)的殘疾人作為樣本進行分析。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屬縣市(以下簡稱“伊犁州直屬縣市”)地處伊犁河上游流域,有伊寧市、奎屯市、伊寧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霍城縣、鞏留縣、新源縣、昭蘇縣、特克斯縣、尼勒克縣10個縣市,轄區(qū)內有哈薩克、漢、維吾爾、回、蒙古、錫伯、烏茲別克、俄羅斯等47個民族。根據《新疆統(tǒng)計年鑒》數據統(tǒng)計,2012年伊犁州直屬縣市總人口291.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數為183.3萬人,比重達62.8%。
根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測算,伊犁州直屬縣市殘疾人人口總數為13.37萬人,占總人口的4.58%。其中,聽力殘疾24279人,言語殘疾3251人,智力殘疾8628人,肢體殘疾45681人,精神殘疾9885人,視力殘疾16895人,多重殘疾25148人。伊犁州直屬縣市殘疾人種類及殘疾等級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伊犁州直屬縣市一至四級殘疾人群中,人數最多的是肢體殘疾,其后依次是視力殘疾、智力殘疾、多重殘疾、聽力殘疾、精神殘疾、言語殘疾。在殘疾等級中,人數最多的等級是三級殘疾,占37.5%;一級殘疾人數最少,僅占所有殘疾人數的13.1%。
表1 伊犁州直屬縣市殘疾人等級及種類分類 人
圖1 伊犁州直屬縣市殘疾人享受社會保障的情況(%)
根據“中國殘疾人事業(yè)統(tǒng)計管理系統(tǒng)”數據統(tǒng)計,2012年伊犁州直屬縣市殘疾人社會保障水平仍然偏低,其中農村殘疾人的社會保障尤其不足(見圖1)。而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是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和殘疾人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較而言,伊犁州直屬縣市城鎮(zhèn)殘疾人參與養(yǎng)老保險、獲得救濟的比例較高,農村殘疾人只在醫(yī)療保險方面的參保比例高于城鎮(zhèn)殘疾人,這說明隨著農村新型合作醫(yī)療的推行,農村殘疾人的醫(yī)療狀況有所好轉。但農村地區(qū)的殘疾人的其他社會保障狀況不容樂觀,如低保和救濟比例較低。
為了了解各種因素對農村地區(qū)殘疾人社會保障的影響,我們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來分析(見表2)。
本文所用的數據來自于課題組對伊犁州直屬縣市的抽樣調查,共發(fā)放有效調查問卷163份。
表2 影響殘疾人參與社會保障的相關變量及定義
在Logistic模型中,自變量X1~X9分別為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就業(yè)狀況、殘疾等級、殘疾年齡、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收入、家庭殘疾人數。因變量為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yè)保險、低保和救濟。在此基礎上建立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設殘疾人參與社會保障y=1,不參與y=0,則有:
其中P(y=1)表示殘疾人參與社會保障的概率,z表示殘疾人參與社會保障的概率比,xi表示影響殘疾人參與社會保障的各種影響因素,模型中的變量如表2所示。
本文從消費者的基本特征及對社會保障的認知和收入水平三方面選擇變量,具體變量如表2。
本文利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對所調查的163個樣本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具體結果如表3。
1.養(yǎng)老保險。由Logistic的回歸模型分析(見表2)可知,在農村養(yǎng)老保險范疇,影響最大的因素是殘疾人的年齡和家庭人均收入,其次是家庭殘疾人數和就業(yè)狀況。我們可以得知,殘疾人年齡越大,越想參與養(yǎng)老保險,并且在家庭人均收入較高的情況下,參與養(yǎng)老保險的可能性就越大。家庭殘疾人數與養(yǎng)老保險的參保比例也成正比,家庭殘疾人數越多,越有可能參與養(yǎng)老保險。
2.醫(yī)療保險。Logistic模型分析顯示,農村殘疾人年齡對醫(yī)療保險的影響最顯著,其次是殘疾年齡,再次是家庭人均收入。由此也可以得知,殘疾人的普遍心理特征,隨著年齡的增大,對各項社會保障的需求就相應增加。這就要求國家和政府更加注重老年殘疾人的社會保障,他們是殘疾人中的殘疾人,更需要人們的關懷。
3.工傷保險。就業(yè)狀況對殘疾人工傷保險的影響最為顯著,其他因素影響均不顯著。這就說明,只有當殘疾人就業(yè),才有參與工傷保險的需求。大力提高工傷保險的覆蓋率,使工傷保險覆蓋率達到100%,多方面保障殘疾人的權益。
4.失業(yè)保險。就業(yè)狀況對參與工傷、失業(yè)、低保方面影響顯著,有工作的殘疾人參與工傷、失業(yè)保險的比例明顯高于無工作的殘疾人。享受低保的比例方面,前者也低于后者。
5.低保。Logistic模型分析顯示,在低保享受方面,就業(yè)狀況和家庭人均收入影響最為顯著。有工作并且家庭收入較高的殘疾人,享受低保比例較低;相反,沒有工作和家庭收入較低的殘疾人,享受低保的比例就越高。
6.救濟。家庭人均收入對參與救濟的影響最為顯著。殘疾人中家庭人均收入越高,對社會保障的依賴程度就越低,這說明解決殘疾人社會保障的根本還是要解決殘疾人的就業(yè)問題。殘疾人只有自力更生了,才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表3 各因素對殘疾人社會保障影響作用的Logistic分析結果(sig)
Logistic的模型分析還顯示,性別和殘疾等級對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的影響均不顯著;就業(yè)狀況和家庭人均收入對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的影響最為廣泛和顯著。
推進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事業(yè)是一項龐大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要從制度層面上發(fā)現問題并及時調整,促進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才能促進殘疾人事業(yè)的發(fā)展,提高殘疾人的社會保障水平。我們建議,今后一段時期內,應該從促進制度轉型、強化重點保障、完善保障體系等方面入手。
1.舊殘疾人觀念向新殘疾人觀念轉變。舊殘疾人觀念及相應的社會保障模式把殘疾人排除在主流社會之外,加深了社會對殘疾人的歧視與消極態(tài)度。新殘疾人觀念則承認殘疾人是平等的權利主體,殘疾人具有參與社會生活的權利和能力,同時殘疾人更是自力更生的勞動主體。舊殘疾人社會保障理念依然強調立足于家庭的自我保障而忽視了殘疾人社會化的廣泛參與。勞動參與是殘疾人社會參與的重要方式之一,為殘疾人提供教育與就業(yè)的機會,實現了殘疾人由純粹消費者消極角色向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積極角色的轉變,因而舊殘疾人觀念向新殘疾人觀念的轉變是一個值得鼓勵的政策方向。
在農村地區(qū)可以根據各殘疾類別的不同,設置不同的崗位。在農村殘疾人居住的地區(qū),集中開展勞動就業(yè)培訓,尤其是技能培訓,讓農村地區(qū)的殘疾人能有更多的機會走向社會,走向自我。與此同時,不斷鼓勵農村地區(qū)的殘疾人開展力所能及的自主創(chuàng)業(yè),在獲得國家稅收優(yōu)惠政策的時候,鼓勵少數殘疾人帶動多數殘疾人的共同發(fā)展。
2.救濟性保障向綜合性保障轉變。由單純救濟性保障向綜合性保障轉型。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和社會優(yōu)撫等共同構成了殘疾人社會保障的有機整體。社會救助是最基本的保障方式,滿足和保障殘疾人的最低要求。社會保險則是更高層次的保障手段,能夠為殘疾人提供長期穩(wěn)定的保障。社會福利和社會優(yōu)撫則滿足了殘疾人的多種生活保障需求,有助于生活質量的提高。多種保障手段配合在一起,才能為殘疾人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1.大力發(fā)展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上述數據分析表明,在社會保障方面,城鄉(xiāng)殘疾人差異較大,在其他條件大致相同的情況下,城鎮(zhèn)殘疾人享受社會保障的比例大大高于農村殘疾人,因此,應該把農村作為殘疾人社會保障發(fā)展的重點,縮小城鄉(xiāng)差距,建立健全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在農村地區(qū),殘疾人的文化水平更低,大多數家庭因為經濟困難,無法讓學生接受職業(yè)教育。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的不斷上升,政府與學校為保障殘疾人的利益,理應推行殘疾人免費參加職業(yè)教育和培訓的舉措。
2.加強農村地區(qū)重度殘疾和多重殘疾的社會保障。通過數據分析顯示,殘疾等級與殘疾人社會保障享受情況并無顯著相關,就是說,殘疾人并未隨著殘疾程度的加深而享受到更多的社會保障,說明現行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在考慮重度殘疾人的特殊困難方面存在不足。與單一類型的殘疾人相比,多重殘疾人的社會保障情況較差。單一類型殘疾人的社會保障情況大多好于多重殘疾人。除了進一步落實完善重度殘疾人生活補助政策外,還應研究其他重度和多重殘疾人的特殊保障政策。如在偏遠地區(qū)的重度和多重殘疾人,可以為其提供免費上門醫(yī)療服務和保健服務,通過定期發(fā)放不低于本地平均生活水平的保障金保障其基本的生活水平。
1.完善城鄉(xiāng)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社會救助體系中,低保制度是核心,降低殘疾人低保門檻,提高低保制度在殘疾人中的覆蓋率;進一步完善分類救助制度,有針對性地提高救助標準,對于一戶多殘、多重殘疾、老殘一體等其他類型特別困難的殘疾人及家庭可以規(guī)定一定的系數,適當提高其救助標準;逐步解決“低保邊緣戶”殘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農村地區(qū)考慮到其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特殊性,可以根據不同的民族設置不同的門檻和不同的救助標準。
2.努力探索殘疾人新型社會保險制度。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相結合,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加強在職殘疾職工的社會保險,逐步實現殘疾職工社會保險的全員覆蓋。對于不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yè)、不為殘疾人繳納社會保險的企事業(yè)單位,應加大征收殘疾人社會保障金的力度。與此同時,加大勞動監(jiān)察力度,通過政府代繳或減免貧困殘疾人個人部分繳費的方式,保障農村殘疾人加入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積極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體現對農村殘疾人的特別保障,如將白內障復明手術、貧困精神病人免費服藥等項目納入醫(yī)療保險的報銷和救助范圍,開辟適合殘疾人特別需要的新的險種。
3.大力發(fā)展殘疾人福利事業(yè)。家庭小型化使得家庭福利保障和服務的功能日益弱化,而殘疾人口的增加使得殘疾人對提供社會福利的需求日益增長。對于符合農村五保條件的殘疾人,進行五保供養(yǎng)或者入住敬老院;對于城鎮(zhèn)貧困殘疾人,由民政部門定期救濟或入住福利院。不斷完善殘疾人各項優(yōu)惠減免政策,如廉租房建設、經濟適用房的購買等。原有的單純依靠國家支付和配置社會福利資源的方式已不再適應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要求,依靠社會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發(fā)展殘疾人社會福利事業(yè)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客觀必然選擇。呼吁農村地區(qū)的企業(yè)和事業(yè)單位多為殘疾人捐款,通過不同民族的相互資助,促進民族團結。政府和殘疾人聯合會機構可以通過“責任到人、責任到戶”的方式不斷提高農村地區(qū)殘疾人的生活水平。
[1]齊心,厲才茂,陳曉芬,郭勇.北京市殘疾人社會保障研究報告[J].人口與發(fā)展,2008,(3):90.
[2]譚姣娥.殘疾人社會保障研究綜述[J].現代商業(yè),2013,(7):58.
[3]許琳,唐麗娜,張燕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視角下我國農村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2011,(6):6.
[4]章程,宋寶安.西方發(fā)達國家殘疾人社會保障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的啟示[J].東北亞論壇,2012,(2):90.
[5]黎勇勤.建設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的思考[J].中國殘疾人,201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