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艷霞
摘要:文言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但學生學習文言文缺乏興趣和主動性,文言文教學的課堂也缺乏生機和活力,學生學習效果不佳。要想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并積累文言文知識,教師要在課前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還要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品味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注意總結(jié)文言常識,積累文言詞匯,以便為今并讓學生后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創(chuàng)設情境 激發(fā)興趣 朗讀 積累 賞析 審美
文言文是初中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語文課本中所選錄的文言文,多是古代文人留下來的精品佳作,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載體。學習文言文不但能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同時也是繼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質(zhì)的重要途徑。然而,從目前的教學現(xiàn)狀來看,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并不高,教學效果也不盡如人意。一方面,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過程變成了被動接受的過程,學生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教師教學的過程也是機械被動的,教師多以串講的形式進行,課堂缺乏生機和活力。這樣,文言文本身所承載的燦爛文化也在師生面前變得黯然失色,給語文教學乃至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帶來巨大的損害。
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要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基本理解課文內(nèi)容,并且要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培養(yǎng)學習興趣,不斷提高文言文的鑒賞能力。那么,作為教師,我們?nèi)绾渭ぐl(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調(diào)動他們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快樂地學習并積累文言知識,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呢?基于以上問題,我常采取如下教學策略。
一、情境導入,激發(fā)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的內(nèi)容感興趣,才會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自動地調(diào)動全部感官,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教師要精心設計導入形式,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及時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如我在教學《晏子使楚》時,先播放了一段《晏子使楚》的影片。學生頓時就感受到了晏子的聰明和機智,有些學生還產(chǎn)生了表演的欲望。于是,我告訴學生學習完課文大家要創(chuàng)造性地表演。學生熱情高漲,對課文的學習也非常投入。又如,我在教學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時先播放了王菲演唱的《明月幾時有》。學生感到旋律優(yōu)美動聽,歌詞意味深長,就迫切想知道這首詞講了什么。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就受到了感染,進入了情境,自然也就有了學習的欲望和學習的激情。
二、以讀促學,加深理解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說反復朗讀才能領會文章的旨意。文言文的學習就是要通過各種形式的讀來理解文意,要從字、詞到句、段,做到從表層意思到深層含義的全面感知。在這幾年的教學中,我總結(jié)出了以下朗讀方式,認為在文言文的教學中不可或缺。
(一)自讀
本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即學生在預習課文時通過自讀找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標出停頓不清楚的句子,然后查閱工具書,解決這些問題。
(二)范讀
文言文教學,教師的范讀不可缺。教師通過范讀來幫助學生糾正字音和句子的停頓,讓學生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三)領讀
對于生字較多,停頓不明顯的句子或文章,教師可以通過領讀來幫助學生讀準字音和停頓。
(四)齊讀
本環(huán)節(jié)是在學生自讀、教師范讀之后,學生大聲朗讀的過程。通過齊讀,學生能進一步熟悉課文并自我檢查朗讀的情況。
(五)接讀
做完以上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每人一句開火車進行接讀,旨在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熟悉情況。這樣讓每一個學生進行朗讀過關,就不會存在課文上還有讀不準字音和停頓的現(xiàn)象。
三、總結(jié)積累,夯實基礎
學習文言文不能僅僅只停留在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nèi)容上,還要進一步對文中出現(xiàn)的重點詞語進行總結(jié)積累,以便為高中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一)一詞多義的積累
同一個詞在同一篇文章或不同文章的不同句子里有不同的意思,只有整理積累才能分辨得清楚。
(二)古今異義詞的積累
如“去”“或”“夫人”等等,他們的古義和今義發(fā)生了變化,如果積累下來,對今后文言文的理解和學習是有很大幫助的。
(三)特殊句式的積累
文言文的句式共有四種:省略句、判斷句、倒裝句、被動句。在每篇文言文中進行搜集和整理,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可辨別。
四、賞析語段,陶冶情操
學習文言文在朗讀、理解、背誦、積累的過程中要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一)品味文言文的語言美
文言文語言精練,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欣賞文言文中含有對偶等修辭手法的句子,還要體會文辭的凝練典雅、含蓄蘊藉及音節(jié)的和諧美。如《與朱元思書》全文就多是駢句,讀來朗朗上口。還有好多文言文句式駢散相間,整齊而有變化,音調(diào)響亮和諧。又如《醉翁亭記》文章用了二十一個“也”字,“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弊x來鏗鏘有力、音韻和諧。像這樣的文章引導學生繪聲繪色的朗讀,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二)體悟文言文的意境美
教師要把學生引入文本所描繪的特定意境,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體會作家的情感,領悟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進入審美情境,提升人生境界。如《與朱元思書》中:“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币饩秤倪h,給人無拘無束、悠然閑適的感覺,也不難體味出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豁達心情。
(三)體會文言文的情感美
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同喜同悲、共樂共怒,把作者寄予的情感,形成自己高雅的情趣和豐富的情感,進而去追求人格的完善。如《岳陽樓記》中,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精神令人感動,作者把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融入到短短的兩句中,可謂字字擲地有聲。學生通過對這些精美語句的吟誦,不難體會出作者高尚的人格魅力,從而大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總之,初中文言文教學使用的種種策略,都應著眼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文言文的課堂教學效率,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從教學實踐中進行自我反思與策略改進,才能與時俱進。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