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濤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更新教育理念,走出單純的應試教育困境,改變“滿堂灌輸”和“直接給予”的教學方式,以創(chuàng)新的理念開展政治教學,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的智慧在課堂上得到充分展現(xiàn),更多地參與到師生雙邊活動之中,有效提高教學成效。筆者多年從事高中政治教學,在教學改革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究,本文將作簡要論述。
一、啟迪學生學習思維,以探究提綱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高中生在政治學習中已經不再滿足于被動地接受知識,其思維能力具有質的飛躍,教師要善于啟迪學生的思維,將學生從被動學習引導到主動學習上來。為了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進行必要的調整,最為顯著的變化就是要結合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設計出能夠體現(xiàn)教學目標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的探究提綱,讓學生能夠自主地學習,在思維中提高能力,同時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教學《政府的職能:管理與服務》一課時,筆者沒有直接進行教學灌輸,而是深入研究教材內容和教學要求,為學生設計了一組探究提綱:1.在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上,政府發(fā)揮了什么樣的作用?承擔了什么樣的職能?2.我國政府的性質是什么?我國國家的性質決定了政府應當具有哪些方面的職能?3.結合具體內容分析我國政府的主要職能及其如何正確履行職能。4.如何有效打造便民利民的高效政府?在這樣一組探究題的引領下,學生能夠有效抓住學習的重點與要點,通過深入的分析與探討完成學習任務,有助于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
二、創(chuàng)設有利環(huán)境,以主題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高中政治學科除了承擔著知識普及的教學任務之外,還要對學生的思想成長發(fā)揮重要的引導作用。作為高中政治教師,一定要兼顧這兩個方面的教學目標,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利環(huán)境,將學生帶進模擬的氛圍之中,深入探究和分析,更好地突破難點、解決問題。如教學《民主監(jiān)督:守望公共家園》時,筆者從監(jiān)督的主體與對象、方式與意義、途徑等方面和學生進行了深入分析。為了幫助學生更加形象、深刻地掌握教學內容,筆者在教學中向學生提供了生活案例:職工李某酒后多次散布其主管單位領導貪污受賄,后經有關部門調查證實并無此事。要求學生從這一案例上分析李某是否正確行使了監(jiān)督的權利,其中存在著哪些方面的違法違規(guī)之處,應當如何正確行使監(jiān)督權利等問題。結合具體的案例,學生的思維能夠有效拓展開來,暢所欲言,表達自己對案例的理解與認識。對于學生表達觀點中存在的迥異之處,筆者還引導學生進行深度的挖掘與辯論,最終使其達到明辨是非、豁然開朗的理解效果,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三、課內課外緊密融合,以實踐拓展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高中政治教學不僅要強化課堂知識點的灌輸,還要注重課內外知識的緊密結合,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深入生活,尋找真實的感知,理論聯(lián)系實際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做到“活學”。例如在教學《民主選舉:投出理性的一票》時,由于高中生受到生活環(huán)境的制約,對我國的民主選舉制度缺乏足夠全面與深入的了解,在學習過程中必然缺乏形象的感知,如果讓學生在學習中增強對基層民主的了解,必將有助于其學習成效的提高。為了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筆者帶領學生到民政部門以及人大去了解基層民主選舉的程序、現(xiàn)狀,增加學生對我國各類民主選舉工作的認識,使其更加全面地理解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成果。在參與社會實踐與調研的基礎上,學生學習這方面的內容時就能夠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對其理解的難度會大大降低。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應當多創(chuàng)設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機會,讓學生能夠走出校園、走進生活,去感知政治生活中的豐富內容,彌補其在生活感知方面的缺陷,提高政治教學成效。
四、發(fā)揮多媒體信息作用,以生動演示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隨著教學現(xiàn)代化發(fā)展步伐的加快,多媒體已經逐步走進高中政治課堂,政治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補充教材中沒有詳細敘述的教學信息,以影音資料的形式為政治課堂增加生動的因素,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和深入探究。如教學《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時,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筆者專門從教學網站上下載了政府在管理秩序以及提供服務兩個方面的鮮活案例。比如維護社會治安、營造良好環(huán)境、開展文化建設、保障群眾生活需求等,讓學生明白政府職能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從而體現(xiàn)“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有了這些形象的補充信息,學生能夠全面深入地理解教學內容,對于教學成效的提升具有積極意義。由此可見,信息化的教學手段能夠豐富政治課堂的內涵,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輔助工具,高中政治教師應當讓其發(fā)揮更大作用。
綜上所述,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新,給予學生更為自主的空間,激發(fā)政治教學活力,更好地提升教學成效。
(責任編輯 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