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森
摘 要 “微時代”應信息流動速度加快和信息大眾化而生,以其多元的載體產(chǎn)生微動力推動著事件的發(fā)展,并以迅速傳播來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行為?!拔r代”的到來從新的角度詮釋了人們的道德風險,以新的方式約束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舉止,并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載體的形成,“微時代”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將通過新的載體與實踐活動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進而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 微時代 大學教育 思想政治 教育載體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Work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icro Era"
LI Sen
(Sichuan Touris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0)
Abstract "Micro-era" should speed the flow of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popularization born, with its multi-carrier power produc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events, and spread rapidly to affect the thinking and behavior of people. Bring a new perspective "micro era" interpretation of the people's moral hazard constraint in new ways to regulate people's behavior, and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new carri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micro era" will be closely linked to the adoption of new carrier and practice, and then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micro-era; college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education carrier
1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
1.1 環(huán)境變化需求的促生
隨著微博的興起和3G網(wǎng)絡的快速發(fā)展,微電影、微公益、微訪談、微語錄、微小說等促使了“微時代”的到來,其以符合時代的發(fā)展而廣受青年大學生的青睞,信息高速傳播的“微時代”給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載體,并指明了新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方向。
(1)輿論環(huán)境的變化。新載體的出現(xiàn)得益于輿論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現(xiàn)目前我國的言論開放自由促使了網(wǎng)絡公共輿論平臺的興起,微博的發(fā)展更是為大眾提供了一個私人空間與公共環(huán)境相統(tǒng)一的信息交流平臺。
(2)“微文化”的興起。以微博帶動的“微時代”的興起豐富了新的文化涵義,“微文化”這一概念的興起以其廣泛性、全面性基調為大眾營造出一種積極向上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于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情感意識等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1.2 三種新載體形式
(1)傳媒載體:手機。有著“第五傳媒”之稱的手機媒體,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網(wǎng)絡的新的微型信息交流傳播平臺,其具有豐富的信息和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并且以微型的手機作為載體方便了快捷查詢。以手機媒體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過程中,通過制作和傳播正確、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來達到熏陶大學生思道德觀念的目的,通過手機短信、QQ、微信、飛信等形式制定豐富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內容,以豐富多樣的編制模式來迎合大學生的時尚追求品位。
(2)網(wǎng)絡載體:微博。微博的興起帶動著微電影、微公益、微訪談的興起,是“微時代”帶來的主要特征,以微博作為載體能夠實現(xiàn)快速分享和發(fā)起話題討論,更加方便了人們的交流互動。微博以其發(fā)布范圍廣、更新速度快、信息形式多樣化等特點吸引著大學生的使用,其涵蓋的信息量很大,評論相對自由,并以其廣泛的受眾面將整個社會微縮成一個巨大的人際關系交際網(wǎng)。因此以微博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載體,通過相互間的微博關注來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并組織發(fā)起話題討論讓學生們積極參與其中,以言論的自由帶動思維的發(fā)散和創(chuàng)新,有效地實現(xiàn)了師生間的交流互動性。
(3)活動載體:微公益。微公益的興起對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與規(guī)范、世界觀價值觀的完善有著積極的促動效果,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應用微公益為主的活動載體進行教育工作時要明確教育的目的,以帶動學生的積極參與來促使其明白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和對社會作出貢獻的必要性。以微公益為教育載體的應用實際上是將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是強調實踐重要性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2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的應用
2.1 應用現(xiàn)狀
目前,大學生了解國家實事和國際時事的主要工具是電腦和手機,主要來源在于微博、新聞報、朋友圈分享等網(wǎng)絡端口,并且對大學生思想教育起重大影響的是社會輿論,很大一部分大學生會以輿論的評價來幫助自己明確對事件的看法。此外,微博的興起和發(fā)展為大學生交流和接受信息創(chuàng)建了平臺,在擁有相對自由寬松的言論環(huán)境下,以發(fā)起令大家感興趣的話題帶動學生們的積極參與和討論,一方面能夠培養(yǎng)大學生對事物形成獨特的見解,另一方面也能在豐富多彩的參與者分享討論中不斷開闊眼界、豐富自己的思想。盡管新的教育載體已經(jīng)有了很好的發(fā)展,但實際應用的程度尚未普及,大學生顯然很樂意接受通過微博、微公益、手機媒體等形式來獲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但就學校這一方面對此還在研究和試用階段,其應用的前景十分可觀。endprint
2.2 存在的問題
(1)社會輿論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以“微文化”帶動的社會輿論平臺實現(xiàn)了言論自由與公開,是大學生表達自我思想觀念和與大眾暢所欲言的場地,又是大學生獲取社會大眾思想的重要渠道。在網(wǎng)絡上社會的輿論可以將大事件淡化,將小事件擴大,使得大小事件間的界限在不斷淡化,其本質就是一場爭奪信息主導權的輿論權博弈戰(zhàn),從而導致了事物的發(fā)展傾向于掌握輿論權的一方,有些是良性的,有些卻是惡性循環(huán)的。輿論對于大學生思想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一些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的學生會因為缺乏辨別信息的能力而無法擺正自己的看法,從而導致其價值的偏離。
(2)教學信息反饋減少。教學反饋信息的減少使得教師無法正確把握學生的獲取成效和對整個教學方法的成果認知,以手機媒體等作為教學新載體雖然有著覆蓋面積廣、信息資源豐富、能夠吸引學生的優(yōu)點,但也加大了教學的控制和管理難度。教學漸漸偏向于學生只接受信息的一面,其反饋成為一種被動的模式,即需要教師主動發(fā)起一些話題或者主動調查才能獲得學生思想狀況及其行為效果,這就弱化了教師對學生價值觀念引導的作用。
3 “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應用對策
3.1 堅持實踐與理論相結合
傳統(tǒng)的教育工作受到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而對于新載體的應用將能有效地打破這一禁錮,在擴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空性的同時保證了信息資源的時效性,能夠結合社會的熱點來激發(fā)學生們學習討論的興趣。與此同時,在以微公益為教育載體的過程中,通過切實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們積極參與其中,明白實踐是驗證理論的唯一標準,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公益化的社會實踐中去深化認知,才能進一步構建和完善正確的價值觀念,以大眾性的社會輿論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基準,促使大學生不斷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舉止。
3.2 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新載體應用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制定手機媒體和微博時要充分考慮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對新事物的認知需求等,以豐富多樣的信息傳遞方式和活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承載和傳遞,讓學生們更容易接受。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教育者不斷傳遞思想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等信息,學生接受這些信息而不斷進行自身的構建與完善,通過信息交流平臺實現(xiàn)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再通過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外部的推動,整個過程中教育者都處于引導的作用。此外,對于大學生時時刻刻都在獲取新知識的現(xiàn)象,教師要做到與時俱進,要積極主動地更新教學內容,并結合大學生的特點來開發(fā)新的教學渠道。
參考文獻
[1] 于濤,趙旭.“微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與對策研究[J].經(jīng)營管理者,2012(8).
[2] 陳炯勇.微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D].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