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莉 王玉娟
摘 要 SNS平臺是大學生獲取各種信息的主要途徑,SNS平臺能夠有效促進高校就業(yè)指導工作的順利開展。SNS平臺中大學生就業(yè)信息傳播有其內在機制,在對其機制的分析基礎上,來探索高校就業(yè)信息傳播的路徑。
關鍵詞 SNS 就業(yè)信息 弱連接 自媒體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Application of SNS Platform i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SHENG Li, WANG Yujuan
(Sanjia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2)
Abstract SNS platform is the main way college students get a variety of information, SNS platform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employment guidance. SNS college disseminate employment information platform has its internal mechanis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ts mechanism, to explore the path university employment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Key words SNS; employment information; weak link; we media
1 SNS平臺的含義及其傳播特點
SNS 全稱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或Social Networking Software,指社會網絡服務或指社會網絡軟件,也有研究者稱之為 Social Networking Site,即社會網絡網站。①這兩種解釋是相輔相成的,社會網絡網站是社會網絡服務和社會網絡軟件的具體表現內容,而在我國此類網站主要表現有:人人網、開心網、豆瓣網等等。
SNS是一種網絡平臺,它為人們提供大量交互信息以使平臺用戶自由交流。首先,從傳播學理論基礎來看,SNS概念源于哈佛大學教授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的“六度分隔理論”,即人們最多通過六個人就能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這樣,個體社交圈可以不斷擴大,陌生人變成熟人,人際間形成一個社會化網絡。由此可以看出,SNS具有強大的互動性和主體性,人們基于共同興趣和目標進行交流,信任程度高,信息互動量大,較為深入,且個體表達的主動性較強,主體性明顯。
其次,從SNS的傳播構成要素來看,基本綜合了7個元素:身份、關系、狀態(tài)、分享、會話、群組、聲譽。②SNS中的實名制要求用戶信息相對詳實,具備真實性,它并不是所謂完全的虛擬社會,在SNS中的信息傳遞也是可靠有效的。這種真實性,使其植根于用戶的現實社會關系,進行“現實人際關系”至“網絡人際關系”的模擬、復制、轉移、重建,并借助SNS網絡服務的力量對這種相對真實的“網絡人際關系”作以優(yōu)化、提升,最終回歸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③
再次,從SNS的人際傳播模式上看,用戶是通過熟人去認識熟人的熟人,這種模式使得SNS具備人際間接性,即“弱連接”(Weak Ties)④性,這樣海量信息得以匯合。SNS傳播的精髓在于開放和聚合,用戶不僅僅是信息傳播的載體,更是群體大眾傳播的聯結點。在SNS傳播中,信息以人際傳播為出發(fā)點,經由群體傳播和群體間傳播,最終實現大眾傳播。這種人際式大眾傳播成功地將個性化信息以大眾傳播的方式進行擴散,成為真正展現自我價值的“自媒體”,同時又憑借好友關系的保障,個性化信息可以快速、大規(guī)模地傳播,使其具有大眾傳播的效果。⑤
2 利用SNS平臺進行大學生就業(yè)信息傳播的機制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群體對SNS平臺的普遍接受能力較強,正如人人網的名稱一樣,人人都有自己的SNS平臺賬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利用傳統(tǒng)媒介宣傳就業(yè)信息的基礎上,更要廣泛利用SNS平臺進行大學生就業(yè)指導和宣傳。
所謂信息傳播機制,就是信息傳播的形式,方法,以及流程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包括傳播者、傳播途徑、傳播媒介以及接收者等所有構成的統(tǒng)一體。它是一種對信息從發(fā)布者到接受者的渠道的總體概括。⑥那么大學生就業(yè)信息傳播機制就是針對大學生就業(yè)情況進行的各種主體相互作用的統(tǒng)一體。SNS作為一種傳播媒介成為大學生就業(yè)信息傳播機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SNS環(huán)境下,傳播者不再局限于高校、社會服務機構,高校學生群體也成為自傳播者;傳播方式是利用人際關系的網絡化,信息發(fā)布者可以“通過認識的人找到需要的人”,將就業(yè)供求信息以乘積倍廣度和深度傳播下去。由此,我們可以將其抽象為一個顆粒度較大的“元過程”,它涉及三個實體:傳播者、傳播過程、接收者。⑦
從大學生就業(yè)信息傳播各個環(huán)節(jié)來看,利用SNS平臺傳播就業(yè)信息,是就業(yè)信息的產生、獲取、加工、傳遞、反饋等傳播全過程,即就業(yè)信息原作者發(fā)布產生就業(yè)信息原文;各種關系的受眾(包括強關系、弱關系、無關系者)接收就業(yè)信息;當接收者認為就業(yè)信息原文有價值,就可能變成分享者;原作者和分享者均可通過自身的關系網進行傳遞;SNS用戶對就業(yè)信息產生認知評價和情感,進而表現出意志行動,對就業(yè)信息傳播過程進行反饋,同時通過對就業(yè)信息傳播的認可度和影響力狀況來衡量其傳播水平。而這些環(huán)節(jié)之所以得以串聯源于大學生就業(yè)信息在SNS平臺傳播過程中交織著的各種強、弱關系,這些強、弱連接成為大學生就業(yè)信息傳播的脈絡。
3 在SNS中進行大學生就業(yè)信息傳播的路徑探索
SNS作為新媒體形式,在大學生就業(yè)信息傳播過程仍然有待普及,目前就業(yè)信息傳播途徑主要是政府、高?;蛏鐣瞬胖薪闄C構通過傳統(tǒng)媒介對大學生進行傳播。SNS作為新的媒介傳播途徑是各方研究和逐漸接受的對象,它在實際運用中需要人們去不斷更新觀念,刺激需求,提高控制能力。就業(yè)信息傳播主體的單一性及環(huán)節(jié)復雜性是當前大學生就業(yè)信息傳播的重要問題。當前大學生就業(yè)信息的傳播,主要依賴于高校就業(yè)指導部門搜集相關信息,下發(fā)各個院系,再下發(fā)到大學生群體,中間環(huán)節(jié)較復雜,時間周期相對長,且傳達的效果有限。
利用SNS平臺傳播大學生就業(yè)信息,能夠有效緩解以上問題。首先,從環(huán)境的角度來看,提高SNS平臺使用率,發(fā)展SNS的網絡文化,使其成為高校師生日常生活的普及物。這樣,就業(yè)信息傳播的對象無需限制在畢業(yè)生范圍,同時可以針對非畢業(yè)生,發(fā)布某些兼職信息,提供學生實踐機會,吸引學生在整個大學期間都能夠有效關注SNS平臺的信息傳播。其次,在就業(yè)信息產生發(fā)布階段,高校應注意對信息的采集、分類和加工,以免造成在海量信息下關注者卻過目即忘或者選擇困難的局面。第三, 在就業(yè)信息獲取階段,注意對高校畢業(yè)生及時引導,前期全面把握畢業(yè)生需求,特別關注學生的不同求職取向,以分享或者轉發(fā)的形式將就業(yè)信息傳達到位。第四,在就業(yè)信息傳遞過程中,發(fā)布者利用各種形式的關系連接,注意激發(fā)信息獲取者轉發(fā)的欲望,使得就業(yè)信息得以遞進式的共享。最后,在就業(yè)信息反饋階段,注意學生對就業(yè)信息的評價,是否產生積極應聘行為,及時調整就業(yè)信息內容和出現頻率。
綜上所述,SNS平臺已成為大學生獲取各種信息的主要途徑,利用SNS平臺促進高校就業(yè)指導工作的順利開展是一項切實可行的工作。這不僅能夠幫助畢業(yè)生更快更好地就業(yè), 同時也為高校做好畢業(yè)生管理工作提供平臺。探討SNS平臺在高校就業(yè)指導工作中的是比較有現實意義的。
基金項目編號:2012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大學生就業(yè)信息平臺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012SJDF DY 118)
注釋
① 詹恂,古玉立.我國校園SNS受眾媒介使用的調查[J].成都:新聞界,2008(3):48.
② 高勇.SNS在高校學生管理信息化中的應用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2.
③ 侯倩.關于我國SNS網站的研究——基于用戶關系視角的探源及運營模式[D].西安:西北大學,2010.
④ 1974年哈佛大學馬克·格拉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通過尋訪麻省牛頓鎮(zhèn)的居民如何找工作來探索社會網絡。格蘭諾維特指出:在傳統(tǒng)社會,每個人接觸最頻繁的是自己的親人、同學、朋友、同事……這是一種十分穩(wěn)定的然而傳播范圍有限的社會認知,這是一種“強連接” (Strong Ties)現象;同時,還存在另外一類相對于前一種社會關系更為廣泛的,然而卻是膚淺的社會認知。例如一個被人無意間被人提到或者打開收音機偶然聽到的一個人……格蘭諾維特把后者稱為“弱連接”(Weak Ties)。研究發(fā)現:其實與一個人的工作和事業(yè)關系最密切的社會關系并不是“強連接”,而常常是“弱連接”?!叭踹B接”雖然不如“強連接”那樣堅固(金字塔),卻有著極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傳播效率。百度百科.弱連接[OL].http://baike.baidu.com/view/1455934.htm.
⑤ 盛斌.基于網絡文化視角的SNS網站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0.
⑥ 百度百科.信息傳播機制[OL].http://baike.baidu.com/view/5350551.htm
⑦ 韓軍星. SNS網站的信息傳播研究[OL].http://www.chinaz.com/manage/2012/0305/2380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