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榮圖
摘 要:中年段教學是低年段的一大跨越,又是高年段的一種承接,怎樣在承上啟下中做好教學的準備。我想,理清教學的線是關鍵。教學永遠是一門沒有休止的課程,只要大家愿意去思考、去分析、去揣摩,教學一定會如紅軍挺進大渡河浩浩蕩蕩般涌入。
關鍵詞:線形;思考;揣摩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感覺一堂閱讀課的教學應該追求的是剝蒜式的教學模式,也就是將幾個教學內(nèi)容用一條線給串起來,既有語言知識點的專項訓練,又有思維能力的拓展。這樣學生接受知識不被動,老師講授知識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才會從“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在自己的觀察和理解中得到鍛煉。因此,以點帶面的“線型教學”成了閱讀教學的主打曲。下面我結合聽完的課,談談自己對“線型教學法”的思考。
一、鉆研教材,理清主線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核心,教材也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根本性工具。教材的解讀關系到一節(jié)課教學重難點的把握和引導。易學的教材教學內(nèi)容的主線清晰明了,難學的教材教學內(nèi)容的主線若隱若現(xiàn),總讓在千呼萬喚中才“姍姍來遲”。因此,鉆研教材時,通過走進教材與作者對話,走出教材與自己對話中,我們往往別有一番感受和理解。
例如,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第十一單元《“掃一室”與“掃天下”》一文,初次閱讀時,我們可能只讀到了“掃一室”與“掃天下”的主人公是誰;接著再讀讀課文,這時或許我們能明白文章的寓意是人既要頂天立地,又要腳踏實地;實現(xiàn)遠大的志向,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當我們一次次的走進文章,走進作者;又一次次的走出文章,走進自我時,我們就會慢慢地在閱讀中理清故事的脈絡,同時我們也會在思考中想想如何在一堂課中以“線形”的方式帶領學生簡約而不簡單地學習語文。所以在思考之余,或許我們已經(jīng)明白《“掃一室”與“掃天下”》一文中有這樣的一條線:“掃一室”與“掃天下”是誰提出的觀點,“一室”與“天下”具體指什么,它們之間有什么樣的聯(lián)系。這樣一個故事就變成了一條線,也縮小成了三個問題,那么“以點帶面”的“線形教學”便不攻自破,學習的人思路清晰,那么我們的課堂便會在高效中為學生撐起一片熱愛語文的晴空。
二、重構內(nèi)容,穿線引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加強教學內(nèi)容的整合,統(tǒng)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闭Z文教學需要“刪繁就簡”,也需要大膽取舍。怎樣處理教材就是執(zhí)教者的教學智慧。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我們首先實現(xiàn)的是文本與老師的對話,而課堂教學實現(xiàn)的卻是“文本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三者之間的對話,因此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怎樣加強教學內(nèi)容的整合,進行內(nèi)容重構是一種教學機智。
在《“掃一室”與“掃天下”》一文中,其實知識點甚多,有通過讀第一自然段,了解青年陳蕃的特點;有閱讀第四自然段,通過理解陳蕃講得話,引導學生讀懂“掃一室”與“掃天下”的兩個“掃”的不同含義;有結合陳蕃注冊的情況和抱負,理解“一室”與“天下”指什么;有課題兩個雙引號的意義;還有3個反問句的朗讀和換句式以及揣摩它們的語氣等等。如果按照教學用書的教學建議去進行課堂教學,那么課堂便顯得零零散散,沒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根據(jù)教學建議進行內(nèi)容的重構對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有很大的幫助,如我們在教學中只需把教學內(nèi)容重新調整,先知道誰提出“掃一室”與“掃天下”這樣的觀點,再理解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接著辨析觀點的利弊。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就能緊緊圍繞“‘掃一室與‘掃天下”這一條線展開學習,而且越學越深入,越學越有趣,從而語文素養(yǎng)和思維能力便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鍛煉。
三、點面結合,提高效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fā)揮?!遍喿x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得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在對文本進行解讀時,怎樣引導學生做到“以點帶面”地有效學習是語文老師教學中應該有教學智慧,是我們經(jīng)過鉆研文本后,在與文本對話中應該提取的一些信息,也是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過程中給學生能帶走的一種能力。
在學習《“掃一室”與“掃天下”》一文中,我們怎樣通過陳蕃住處的情況和抱負的對比,理解“掃與不掃”“大與小”,從而明白故事寓意,是教學中“面”的突破,也是“點”的提升,如思云老師她是以出示句段的對比,讓學生通過比較理解“又臟又亂”;但教學至此,老師沒有進一步概括總結出“讓我們感覺又臟又亂”是這些表示“神態(tài)、數(shù)量和方位”的詞,作者的巧妙之處就在于他通過“神態(tài)、數(shù)量和方位”等詞細致化地描寫,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又仿佛看到了一個個性鮮明的陳蕃——好高騖遠、眼高手低、以惡小而不為等的人物,這樣學生通過一點撥自然就會明白“腳踏實地”才是生活的真諦。因此“以點帶面”式的點撥既能引導學生以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在學習語文,又能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同時也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當然,教無定法。教學永遠是一門沒有休止的課程,只要我們愿意去思考,去分析,去揣摩,我們的教學一定會如紅軍挺進大渡河浩浩蕩蕩般涌入,那時,教學的春天離我們還會遙遠嗎?
參考文獻:
駱道書.線型思維與語文教學.語文教學與研究,1992(0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