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小華
摘 要: 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是高中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本文將探討Patrick R. Moran的語言—文化教學理論,分析我國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并就如何實施高中英語文化教學提些建議。
關(guān)鍵詞: 文化意識 語言—文化教學理論 文化教學
一、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一種語言,就是學習一種文化。《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對文化意識培養(yǎng)目標進行了詳盡的描述。本文將以Patrick R·Moran的語言—文化教學理論為框架,簡要分析我國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并就高中英語文化教學的策略提些建議。
二、Patrick R.Moran的語言—文化教學理論
Patrick R.Moran是從事跨文化交際研究的著名學者。Moran從文化教學的角度,對文化的界定、語言與文化的關(guān)聯(lián)及如何加強學習者的“文化體驗”等提出了獨到的理論見解。本文簡要介紹如下。
(一)文化的“五要素說”。
Moran提出了文化五要素說,即文化產(chǎn)品、文化實踐、文化觀念、文化社群和文化個體。這五個要素的關(guān)系是互動的,圖示為:
Moran用“文化冰山”(the iceberg of culture)表述文化五要素的不同:文化觀念大部分是隱性的,只有少部分是顯性的;而文化產(chǎn)品、文化實踐、文化社群和文化個體則都是顯性的。語言課程中的文化教學只能是對文化冰山顯性部分的教學,但在跨文化交往中,我們更需要注意“文化冰山”下的隱性部分。
(二)語言與文化的關(guān)聯(lián)。
Moran認為語言是文化“五要素”的整合體,并用圖表分析文化學習中語言的基本特征及相互關(guān)系。
語言與文化的關(guān)聯(lián)
用于學習文化的語言
(三)文化教學中的“文化體驗”。
Moran進一步提出“文化體驗”(the cultural experience)的概念,他認為“文化體驗就是與另一種生活方式的碰撞”。“文化體驗”包括五個方面,即文化內(nèi)涵(the cultural content)、學生參與這一內(nèi)容的活動(the activities in which students engage in content)、預期或?qū)崿F(xiàn)的結(jié)果(the outcomes that are intended or achieved)、參與文化體驗的教師和學生(teacher and learners),以及師生關(guān)系的實質(zhì)(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the teacher develops with students)。在文化教學中,教師不僅傳授文化知識(cultural knowings),還引導學生通過“體驗式學習循環(huán)”(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實現(xiàn)積極的“文化體驗”。“文化體驗”包括文化知識四個要素的互動:
理解內(nèi)容:文化信息(knowing about——cultural information)
理解方法:文化實踐(knowing how——cultural practices)
理解原因:文化觀念(knowing why——cultural perspectives)
自我意識:文化自知(knowing oneself——self awareness)
三、高中英語課程中文化教學的現(xiàn)狀
由于受傳統(tǒng)教學方式和應試教育的影響,高中英語課程中的文化教學一直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當前狀況分析如下。
(一)教師不夠重視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
教師對什么是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意識與語言知識技能的關(guān)系、跨文化意識在英語學習中的價值、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等問題缺少正確的認識。因此,教師對教學中的文化因素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二)教師不重視文化教學目標。
李麗潔(2009:67)的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教材資源在使用中缺乏相應的文化導入,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跨文化目標弱化現(xiàn)象嚴重”。文化教學目標的缺失,使得英語學習成為一種靜態(tài)的語言知識的疊加,這嚴重阻礙了英語教學文化意識培養(yǎng)及其他語言目標的實現(xiàn)。
(三)課堂文化教學手段不夠充分。
課堂是英語文化教學的主陣地。然而,課堂上,教師無法及時敏銳地捕捉教學過程中方方面面的文化因素,充實文化教學內(nèi)容。同時,教師未能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在語言交際活動中體驗文化、反思文化。
(四)學生文化知識匱乏。
周秋琴(2009:119)針對學生文化意識的研究結(jié)果認為:學生在西方節(jié)日里盲目跟風的現(xiàn)象,反映了大多數(shù)人只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些表面膚淺的東西,對其文化內(nèi)涵缺乏深入的認識。
四、高中英語文化教學策略
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下文將結(jié)合Moran的語言—文化教學理論,對高中英語文化教學提出許建議。
(一)挖掘教材文化要素,增強學生文化體驗。
深挖英語教材中的文化“五要素”(文化產(chǎn)品、文化實踐、文化觀念、文化社群和文化個體),指導學生對比、發(fā)現(xiàn)漢語和英語語言結(jié)構(gòu)和文化之間的異同,從而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
1.在詞匯教學中滲透文化。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英漢詞匯的內(nèi)涵往往不同,其聯(lián)想意義差異很大。
如:“陰”、“陽”、“寒”和“上火”等概念是中醫(yī)治療的基本原理,然而,西方人對此是一頭霧水。此外,一些顏色詞匯也可體現(xiàn)中外文化的異同,例如:
2.在語法教學中了解文化。
在介紹某些句法結(jié)構(gòu)時,要同時介紹其使用的意境和交際功能。如:
附加疑問句:Lovely day,isnt it?實際上這是無疑而問,是英美人引起話題的一種常見的方式。Why dont you do something?形式上為疑問句,卻表示一種有禮貌的請求和建議。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the radio?用問句形式提出的請求,表示有禮貌的請求。
3.在閱讀教學中感受文化。
閱讀是學生學習語言的主要手段,也是實現(xiàn)文化教學目標的重要方式。下面以“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教學為例,分析如何把Moran的語言—文化教學理論滲透到閱讀教學中。
從文化認知內(nèi)容層面看,閱讀前,教師可以運用提問、“頭腦風暴”、討論等方式,介紹馬克·吐溫的生平、代表作品及軼聞趣事,讓學生了解有關(guān)美國人民的歷史、社會狀況和道德觀念等文化背景知識。閱讀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戲劇中的舞臺說明,讓學生獲取有關(guān)文化“五要素”的語言信息,包括人物表、時間、地點、服裝、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這樣可以營造舞臺氣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動劇情展開。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解讀人物臺詞、動作、神態(tài)及情節(jié)等,從而讓學生能夠體悟劇中人物對亨利的態(tài)度變化,學會描述體會劇中人物復雜的情感世界。
從文化認知方式層面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百萬英鎊》的視頻,模仿劇中人物語言,小組表演戲劇及改寫劇本,讓學生感知劇中人物的復雜情感,體悟戲劇折射出的社會百態(tài)。
從文化認知原因?qū)用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劇中人物對亨利態(tài)度變化的原因,深挖劇中人物的態(tài)度、信仰與價值觀,揭示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的殘酷現(xiàn)實,透射資本主義社會的悲哀。
從文化認知自我層面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劇中人物性格,就“Money is not everything.”這一話題進行辯論,激勵學生積極反思自我,豐富自己情感世界,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
(二)明確文化教學中師生的角色。
在文化教學過程中,不同的教學階段,教師與學生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1.參與階段:學生活動是操作、儀式、對話、角色扮演、表演、戲劇、模擬及實地體驗;教師是示范者和教練。
2.描述階段:學生活動是真實材料、教學材料、體驗及個人記錄;教師是資料來源、信息資料提供者、判斷者和啟發(fā)者。
3.闡釋階段:學生活動是文化分析、研究性實踐活動及實地體驗;教師是引導者和合作研究者。
4.反應階段:學生活動是反思、聚焦交談及聚焦寫作;教師是傾聽者、目擊者和合作學習者。
(三)豐富學生體驗文化的方式與途徑。
1.拓寬學生獲取文化信息的渠道。
指導學生訂閱英語報刊,閱讀富含英美文化的新聞、文章和各類文化小故事,積累文化知識,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的自覺性。組織學生觀看英語影視節(jié)目,了解西方現(xiàn)實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和民族文化。引導學生利用英語教學網(wǎng)站拓寬英語素材,感受英語文化。
2.搭建學生體驗文化的舞臺。
指導學生在西方節(jié)日(如圣誕節(jié)、萬圣節(jié)等)組織英語晚會,舉辦英語知識講座、英語知識競賽、英語知識宣傳廊、英語短劇表演、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文化,培養(yǎng)英語文化意識。
3.創(chuàng)設學生探究文化的平臺。
教師可開設校本課程,利用《語言與文化》、《英語學習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際研究》、《西方文化背景知識選講》等材料,介紹英美國家的文化概貌,讓學生理解中外文化總體的異同。組織學生開展有關(guān)英美文化的研究性學習,引導學生選擇課題,如:“英漢語在日常談話中的文化差別”、“中外文化中的時間觀念”等,進行研究,寫出研究報告并展示研究成果。這種形式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加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
五、結(jié)語
文化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拔幕w驗”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文化意識。在英語文化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描述文化現(xiàn)象,參與文化體驗,解釋文化觀念,反思文化差異,從而使學生獲得文化知識,增強文化敏感性,培養(yǎng)敏銳的思辨力、寬廣的文化包容力和較強的文化適應力,促進學生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同,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李麗潔.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跨文化目標的問題和策略.教學與管理,2009(25):67-69.
[2]周秋琴.跨文化視野下對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思考.教育研究,2009,10,VOL8(5):119-124.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4]Patrick R.Moran.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附加疑問句:Lovely day,isnt it?實際上這是無疑而問,是英美人引起話題的一種常見的方式。Why dont you do something?形式上為疑問句,卻表示一種有禮貌的請求和建議。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the radio?用問句形式提出的請求,表示有禮貌的請求。
3.在閱讀教學中感受文化。
閱讀是學生學習語言的主要手段,也是實現(xiàn)文化教學目標的重要方式。下面以“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教學為例,分析如何把Moran的語言—文化教學理論滲透到閱讀教學中。
從文化認知內(nèi)容層面看,閱讀前,教師可以運用提問、“頭腦風暴”、討論等方式,介紹馬克·吐溫的生平、代表作品及軼聞趣事,讓學生了解有關(guān)美國人民的歷史、社會狀況和道德觀念等文化背景知識。閱讀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戲劇中的舞臺說明,讓學生獲取有關(guān)文化“五要素”的語言信息,包括人物表、時間、地點、服裝、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這樣可以營造舞臺氣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動劇情展開。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解讀人物臺詞、動作、神態(tài)及情節(jié)等,從而讓學生能夠體悟劇中人物對亨利的態(tài)度變化,學會描述體會劇中人物復雜的情感世界。
從文化認知方式層面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百萬英鎊》的視頻,模仿劇中人物語言,小組表演戲劇及改寫劇本,讓學生感知劇中人物的復雜情感,體悟戲劇折射出的社會百態(tài)。
從文化認知原因?qū)用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劇中人物對亨利態(tài)度變化的原因,深挖劇中人物的態(tài)度、信仰與價值觀,揭示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的殘酷現(xiàn)實,透射資本主義社會的悲哀。
從文化認知自我層面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劇中人物性格,就“Money is not everything.”這一話題進行辯論,激勵學生積極反思自我,豐富自己情感世界,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
(二)明確文化教學中師生的角色。
在文化教學過程中,不同的教學階段,教師與學生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1.參與階段:學生活動是操作、儀式、對話、角色扮演、表演、戲劇、模擬及實地體驗;教師是示范者和教練。
2.描述階段:學生活動是真實材料、教學材料、體驗及個人記錄;教師是資料來源、信息資料提供者、判斷者和啟發(fā)者。
3.闡釋階段:學生活動是文化分析、研究性實踐活動及實地體驗;教師是引導者和合作研究者。
4.反應階段:學生活動是反思、聚焦交談及聚焦寫作;教師是傾聽者、目擊者和合作學習者。
(三)豐富學生體驗文化的方式與途徑。
1.拓寬學生獲取文化信息的渠道。
指導學生訂閱英語報刊,閱讀富含英美文化的新聞、文章和各類文化小故事,積累文化知識,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的自覺性。組織學生觀看英語影視節(jié)目,了解西方現(xiàn)實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和民族文化。引導學生利用英語教學網(wǎng)站拓寬英語素材,感受英語文化。
2.搭建學生體驗文化的舞臺。
指導學生在西方節(jié)日(如圣誕節(jié)、萬圣節(jié)等)組織英語晚會,舉辦英語知識講座、英語知識競賽、英語知識宣傳廊、英語短劇表演、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文化,培養(yǎng)英語文化意識。
3.創(chuàng)設學生探究文化的平臺。
教師可開設校本課程,利用《語言與文化》、《英語學習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際研究》、《西方文化背景知識選講》等材料,介紹英美國家的文化概貌,讓學生理解中外文化總體的異同。組織學生開展有關(guān)英美文化的研究性學習,引導學生選擇課題,如:“英漢語在日常談話中的文化差別”、“中外文化中的時間觀念”等,進行研究,寫出研究報告并展示研究成果。這種形式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加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
五、結(jié)語
文化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文化體驗”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文化意識。在英語文化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描述文化現(xiàn)象,參與文化體驗,解釋文化觀念,反思文化差異,從而使學生獲得文化知識,增強文化敏感性,培養(yǎng)敏銳的思辨力、寬廣的文化包容力和較強的文化適應力,促進學生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同,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李麗潔.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跨文化目標的問題和策略.教學與管理,2009(25):67-69.
[2]周秋琴.跨文化視野下對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思考.教育研究,2009,10,VOL8(5):119-124.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4]Patrick R.Moran.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附加疑問句:Lovely day,isnt it?實際上這是無疑而問,是英美人引起話題的一種常見的方式。Why dont you do something?形式上為疑問句,卻表示一種有禮貌的請求和建議。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the radio?用問句形式提出的請求,表示有禮貌的請求。
3.在閱讀教學中感受文化。
閱讀是學生學習語言的主要手段,也是實現(xiàn)文化教學目標的重要方式。下面以“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教學為例,分析如何把Moran的語言—文化教學理論滲透到閱讀教學中。
從文化認知內(nèi)容層面看,閱讀前,教師可以運用提問、“頭腦風暴”、討論等方式,介紹馬克·吐溫的生平、代表作品及軼聞趣事,讓學生了解有關(guān)美國人民的歷史、社會狀況和道德觀念等文化背景知識。閱讀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戲劇中的舞臺說明,讓學生獲取有關(guān)文化“五要素”的語言信息,包括人物表、時間、地點、服裝、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這樣可以營造舞臺氣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動劇情展開。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解讀人物臺詞、動作、神態(tài)及情節(jié)等,從而讓學生能夠體悟劇中人物對亨利的態(tài)度變化,學會描述體會劇中人物復雜的情感世界。
從文化認知方式層面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百萬英鎊》的視頻,模仿劇中人物語言,小組表演戲劇及改寫劇本,讓學生感知劇中人物的復雜情感,體悟戲劇折射出的社會百態(tài)。
從文化認知原因?qū)用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劇中人物對亨利態(tài)度變化的原因,深挖劇中人物的態(tài)度、信仰與價值觀,揭示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的殘酷現(xiàn)實,透射資本主義社會的悲哀。
從文化認知自我層面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劇中人物性格,就“Money is not everything.”這一話題進行辯論,激勵學生積極反思自我,豐富自己情感世界,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
(二)明確文化教學中師生的角色。
在文化教學過程中,不同的教學階段,教師與學生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1.參與階段:學生活動是操作、儀式、對話、角色扮演、表演、戲劇、模擬及實地體驗;教師是示范者和教練。
2.描述階段:學生活動是真實材料、教學材料、體驗及個人記錄;教師是資料來源、信息資料提供者、判斷者和啟發(fā)者。
3.闡釋階段:學生活動是文化分析、研究性實踐活動及實地體驗;教師是引導者和合作研究者。
4.反應階段:學生活動是反思、聚焦交談及聚焦寫作;教師是傾聽者、目擊者和合作學習者。
(三)豐富學生體驗文化的方式與途徑。
1.拓寬學生獲取文化信息的渠道。
指導學生訂閱英語報刊,閱讀富含英美文化的新聞、文章和各類文化小故事,積累文化知識,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的自覺性。組織學生觀看英語影視節(jié)目,了解西方現(xiàn)實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和民族文化。引導學生利用英語教學網(wǎng)站拓寬英語素材,感受英語文化。
2.搭建學生體驗文化的舞臺。
指導學生在西方節(jié)日(如圣誕節(jié)、萬圣節(jié)等)組織英語晚會,舉辦英語知識講座、英語知識競賽、英語知識宣傳廊、英語短劇表演、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文化,培養(yǎng)英語文化意識。
3.創(chuàng)設學生探究文化的平臺。
教師可開設校本課程,利用《語言與文化》、《英語學習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際研究》、《西方文化背景知識選講》等材料,介紹英美國家的文化概貌,讓學生理解中外文化總體的異同。組織學生開展有關(guān)英美文化的研究性學習,引導學生選擇課題,如:“英漢語在日常談話中的文化差別”、“中外文化中的時間觀念”等,進行研究,寫出研究報告并展示研究成果。這種形式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加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
五、結(jié)語
文化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文化體驗”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文化意識。在英語文化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描述文化現(xiàn)象,參與文化體驗,解釋文化觀念,反思文化差異,從而使學生獲得文化知識,增強文化敏感性,培養(yǎng)敏銳的思辨力、寬廣的文化包容力和較強的文化適應力,促進學生對自身文化身份的認同,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李麗潔.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跨文化目標的問題和策略.教學與管理,2009(25):67-69.
[2]周秋琴.跨文化視野下對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思考.教育研究,2009,10,VOL8(5):119-124.
[3]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4]Patrick R.Moran.Teaching Culture:Perspectives in Practice.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