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記得第二十五個教師節(jié)到來時,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到北京市三十五中學和師生們共度佳節(jié)。溫總理聽了一節(jié)初中語文課,老師講的是孫犁的《蘆花蕩》。課后,總理提出一個小建議:“既然是講《蘆花蕩》,作者又是孫犁,是中國現(xiàn)代的著名作家,他曾經寫過什么著作,有過什么主要經歷,我覺得有必要給學生講講……”
是啊,背景介紹是語文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適當介紹背景資料有助于年齡尚小、閱歷尚淺的初中生閱讀、理解文本,解讀主旨,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實踐中,每位語文教師都需要充分利用背景知識介紹來解決自己的教學目標。特別是在教學古代、近代經典作品和外國名著時,教師要注意引入背景資料,豐富背景資料內容,引申背景資料內涵,這樣教學效果才更好。
引入背景資料,能幫助學生準確地分析人物形象。教學《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一課時,如果老師不介紹時代背景,學生僅從文章字面上理解,往往會得出這樣的結論:魯達不講道理,不懂法制,憑著自己會拳腳功夫的優(yōu)勢,打著為民除害的旗號,三拳打死了鎮(zhèn)關西,他打死人不但不報官,還畏罪潛逃……學生出現(xiàn)這種錯誤的認識,原因就在于老師沒向學生介紹時代背景。
在學生預習課文后,老師就要引入寫作背景知識,讓學生明白,《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西》節(jié)選自施耐庵的小說《水滸傳》,而《水滸傳》產生于北宋末年,當時君昏臣奸,民不聊生,魯達、宋江、林沖、武松、李逵等一百零八名英雄好漢被逼上梁山,“替天行道”,所以才有了魯提轄用武力對付壞人的故事。
有了這樣的鋪墊,老師再帶領學生品讀分析課文,學生就能準確理解魯達的言行,才能明白他是一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才能把握他的仗義疏財、勇武陽剛、疾惡如仇、膽大心細的性格特點。
豐富背景資料,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作品主旨。如,在教學《桃花源記》時,老師介紹了作者陶淵明所生活的時代:永初二年,當時正是晉宋易代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人民飽受剝削和壓迫。在義熙元年,陶淵明堅決辭去了官職,長期隱居田園,躬耕僻野,借寫作來抒懷,于是創(chuàng)設了“桃花源”這個與黑暗污濁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
學完 《桃花源記》后,馬上就有學生提出疑問:為什么陶淵明不能像屈原、文天祥等人一樣與當時的黑暗勢力做堅決的斗爭,而要做一個逃避現(xiàn)實、生活在虛幻之中的“偽君子”呢?
這時,教師需要進一步豐富背景資料內容,介紹陶淵明的性格、身世和處境:年輕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他生活的時代使他的一腔抱負無法實現(xiàn)。因為東晉王朝承襲舊制,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所以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的寒門之士來說,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再加上他性格耿直,清正廉明,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只好借創(chuàng)作抒懷,《桃花源記》就這樣產生了。至此,學生才能真正弄懂,《桃花源記》的寫作主旨。
引申背景資料內涵,能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把握情感主旨。如,教學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后一課》時,老師向學生介紹了時代背景:1870年7月,法國首先向普魯士宣戰(zhàn),9月,法軍大敗,拿破侖三世被俘,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占領了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等超過三分之一的土地。這時,對法國來說已經變成自衛(wèi)戰(zhàn)爭。面對普魯士軍隊的燒殺掠奪,法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敵人。這篇小說就以淪陷了的阿爾薩斯的一個小學校被迫改學德文的事為題材,通過描寫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情景,刻畫了小學生弗郞士和法語教師韓麥爾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情感。
學生了解了作品的時代背景,但不能深入品讀文本,無法很好地理解小弗郞士對法語學習態(tài)度前后變化的原因。畢竟國外的戰(zhàn)爭和侵略對他們來說,太陌生了。如果此時老師再補充介紹一下當年日本侵略中國的情況,中國的中小學校被迫教學日語的情況……學生就會感同身受,更加準確地理解文章所宣揚的愛國主旨和作者的愛國情懷了,這就是背景資料介紹的妙處。
責任編輯 嚴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