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京山+王桂蘭
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在1927年進行了一項有名的“困惑情境”心理實驗。齊加尼克讓兩組學生做同樣的習題,這些習題包含不少新的知識點,需要理解后才能完成。齊加尼克讓其中一組完成這些習題,而另一組中途停止。過一段時間后,再來檢查兩組學生的記憶效果,結果發(fā)現(xiàn)做完作業(yè)的這組學生記憶得少,而沒有做完的那一組學生反而記得多。重新分組進行實驗,結果仍然如此。
這個有趣的實驗告訴我們:當人處在困惑的情境中時,被引發(fā)的動機更強烈;假如完全解決了所面臨的問題,緊張感就會隨之消失,對這個問題就不會再感興趣。正如亞里士多德的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chuàng)新。”
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應該讓學生每天都帶著一些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離開課堂。要設計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教學過程,以問題為中心,將問題作為學科知識建構的載體,讓學生以問題為線索進行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和嘗試探究,創(chuàng)建師生相伴相融、共生共長的和諧課堂。
以問題為主線的教學需要教師依據(jù)課程標準,有意識地開發(fā)、收集和創(chuàng)造真實的問題情境來為教學服務,使學生有機會應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如高中地理課《人口的遷移》,教師有意隱去人口的遷移地圖上表示方向的箭頭,讓學生自己畫出不同時期中國和世界人口的遷移方向,使單純的知識點記憶成了以問題為主導的嘗試探究學習,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思考?;瘜W課學習“摩爾”時,教師手持礦泉水問道:“一瓶500毫升的礦泉水,它有多少個水分子呢?”這個問題引發(fā)了學生的興趣,緊扣知識發(fā)生的過程,成為了整節(jié)課的學習 “中介”。
二十年前,著名特級教師邱學華在一次外出講學中,碰到過一個被教師稱為“笨得像石頭”的小學生,說他練了多次還是學不好多步計算題,問邱老師有辦法沒。邱老師馬上找來這名學生,對他說:“我有兩角錢,請你幫我買兩本作業(yè)本、兩枝鉛筆,要便宜的?!毙『⒏吲d地買來了本子和鉛筆,還找回4分錢。邱老師故意說少找了一分錢,小孩申辯道:“本子一本5分錢,二五得十;鉛筆3分一枝,二三得六;2角減1角六還剩4分,怎么會少呢?”他的精準得到邱老師的連連夸獎。在邱老師的啟發(fā)下,他還很快列出了算式,這類算式恰是他平時經(jīng)常出錯的。這說明,如果教學從學生的自身經(jīng)驗出發(fā),選擇富有生活氣息的問題讓學生來解決,學生的潛能將被大大激發(fā)。
問題可以是一種人文情境,一種師生心靈共振的氛圍。以問題為主線的教學還要求教師注意營造意境,增進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感情交流,從而生成問題。學習《項羽之死》,教師用其渾厚的嗓音、飽滿的熱情,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地為學生誦讀全文。擋不住的激情和魅力感染了學生,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情境,細讀課文,陷入深思,為蓋世英雄項羽的敗亡而思,為項羽的至死不悟而思,更為司馬遷以雄渾蒼涼的文字塑造項羽這個驚天動地的人物形象而思。教師營造的氛圍意境,成了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問題、思維和感悟的最好情境,這也許是對文本最好的導學和解讀。
以問題為主線的教學要求配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導學案也要突出問題驅動、自主閱讀和嘗試訓練。一份好的導學案(或問題系列)要體現(xiàn)四個特點:一是問題探究,這是導學案的關鍵,要注意“以問導入,以問啟思,因問造勢”;二是知識整理,就是讓學生學會獨立地將課本上的知識進行比較聯(lián)系、分析綜合和整理歸納,納入自己的知識結構;三是閱讀思考,導學案要注意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學教材、研究教材,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四是情境遷移和鞏固練習,使用的材料要利于學生理解掌握、遷移應用所學知識。
“教無定法”,教師要從自身實際出發(fā),積極優(yōu)化教學結構,但萬變不離其宗,教師在教學變革中要堅持問題導向,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重視學生學習動力的激發(fā)和學習能力的提升,讓學生在問題的火光中生發(fā)靈感,激活創(chuàng)造。
責任編輯 林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