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虎
摘 要:在蘇格拉底看來,人做壞事是因為無知。他提出“無人愿作惡,為惡而不知”,我們稱之為“蘇格拉底疑難”。而亞里士多德則探討人在不能自制的情況下作惡是否擁有知識,首先看似在實踐性上否認了蘇格拉底的看法,而實則進一步解釋了蘇格拉底疑難在形而上的邏輯成立,真正分析并且認同了蘇格拉底所提出的“美德即知識”。
關鍵詞: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不能自制;德性;知識
中圖分類號:B5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7-0027-02
根據(jù)西塞羅的說法,蘇格拉底是最早把哲學所關注的問題從天上轉移到地上,他不再思考自然宇宙,而是來探討善與正義等人類倫理行為中對美德的追求,也就是引向了對人類社會中道德問題的探討。蘇格拉底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那就是“美德即知識”。他相信,人們只要擁有了知識,就具有了美德,就會以善的標準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從而必然能夠達到人生的正義和善。相反,人之所以在道德上犯錯誤,并非因為他有意為惡,而是因為他沒有知識所致,人們不會明知對的不去做,或者明知錯的卻要為之。這就引出他的“無人自愿作惡”的思想。
在《柏拉圖全集》的《普羅泰戈拉篇》中,蘇格拉底第一次提出了關于不能自制的觀點。蘇格拉底說,一切行為旨在一個目的,即快樂的、無痛苦的生活,為此可采取的良好行為必定是善和有益的。假如,把快樂看做為一種善,人們便不會知道或去猜測還有其他可能存在的行為比他所追求的行為更好,來令他去選擇。不具備知識會造成不自覺的行為,這里不自覺的行動就是不能自制。那么我們可以把無知定義為擁有一種錯誤的看法或在當前的事情上犯了錯誤?在場所有人表示同意。蘇格拉底接著說,由此可以推論,無人會選擇惡或想要成為惡人。①在面臨兩種惡的選擇時,沒有人會在可以選擇較小的惡時去選擇較大的惡。
這一觀點等同于《尼各馬可倫理學》卷三第五部分中亞里士多德引用的那句“無人愿意作惡,也無人不愿意享得福祉”。②
亞里士多德在引用這句話后,提出這句話半對半不對。他認為無人不愿意享得福祉是對的,但是說無人愿意作惡卻不完全正確。這顯然是亞里士多德對于蘇格拉底關于“無人愿意作惡,為惡而不知”觀點的否定。同樣,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第七卷的第二部分里,在蘇格拉底看來,如果不存在無知,那么沒人會做與善相反的事,也就沒有可能出現(xiàn)所謂的不能自制,即不能自制是因為無知。亞里士多德又寫道,這種說法與現(xiàn)象不相符。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惡和德行都屬于我們所具備的能力范圍。行動屬于能力范圍,不行動也屬于能力范圍。所以,如果做某件事是高尚的,不去做是卑賤的,那么如果去做那件事是在我們能力之內的,不去做就同樣是在我們能力范圍之內的。假如做一件事情會受到人們的譴責反對,而不去做會受到人們的贊同。也就是說做一件事情在我們的能力范圍內,不做亦屬于我們能力范圍。做或者不做一件令人稱贊的行為,做或者不做一件令人譴責的行為,皆屬于我們的能力范圍。也就是說,一個人為善或者作惡,做或者不做,這都屬于我們所能辦到的能力之內。也就是說,做一件好事還是壞事,是我們能力范圍之內的事情。就好比我們坐公交車是否會給老弱病殘孕讓座,我們是否會隨地亂扔垃圾,老人摔倒在地,我們去不去扶,都是我們能力范圍之內的。正如孔子所說,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綜上所述,我們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總結為:無論善與惡、好事與壞事,在我們能力范圍之內的事,我們都可以選擇做還是不做,做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壞事,不做也同樣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壞事。換句話說,在我們能力范圍的前提下,出于自身意愿而進行一種選擇來決定行為的善惡,這體現(xiàn)了我們所具有的知識,而我們所具有的知識,即會引導我們行善,也有可能使我們?yōu)閻?,而并非單純是指蘇格拉底所認為的“為惡而不知”。③
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第七卷,亞里士多德在行為的基礎上,明確地提出自制與不能自制的觀點看法,更進一步地在實踐性上反駁蘇格拉底所認為的完全不存在不能自制的情形。第七卷第二部分開頭,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困難在于,一個行為上不能自制的人,在何種意義上有正確的判斷?”④
亞里士多德提出:有的人認為,不能自制者在屈從于欲望時不是具有知識,而是具有意見。如果是意見,我們就會原諒在強烈欲望下沒有堅持其意見的人,也就是有的人認為的不能自制者,因為意見不是一種強有力的抵抗的觀念。我們并沒有原諒這種行為,可推出不能自制不是因為具有意見,⑤就是說,不能自制的人在行為前通過辨別進行選擇,即做出行動前選擇所辨別的前提條件。這種所謂的前提條件在有的人看來是意見,按蘇格拉底的看法,這種人不具有知識,處于無知狀態(tài)所表現(xiàn)出的不能自制不應該受到譴責而應該被原諒。但事實上,我們并不原諒這種人,因此不是意見。接著亞里士多德又問道:那么,不能自制者所具有的是抵抗者欲望的明智么?因為,明智是強有力的。但亞里士多德馬上又說,這是非?;奶频?。因為這意味著一個人同時既明智又不能自制,然而又沒有人會認為明智的人會處于意愿做卑賤的事。所以不能自制者既不是具有意見也不是明智,那么所謂不能自制的人有沒有知識?假如看作其擁有知識,那么是在哪種意義上擁有知識?
亞里士多德提出具有知識有兩種不同的意義或者不同形態(tài)。潛在意識里,具有知識但不運用知識與具有知識并運用知識,兩種情況都是具有知識。顯而易見,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具有知識卻不運用知識的人難以達到德性的實踐要求。只有既具有知識又能運用知識的人,才有可能成為有德性的人。⑥我們還應該意識到德性并不是僅僅需要知識這唯一要素。經驗、時間、理性、習慣等諸多因素也應該被看做德行所應該考慮的。也就是亞里士多德所認為的,德性具有實踐性。
我們這里隱約可以感覺到不能自制的人屬于第二種情況,就是具有知識,但不能夠運用知識。亞氏在這里也沒有說,一個不能自制的人違背了擁有知識但不運用這一層面上所體現(xiàn)的知識。他也沒有向我們闡明知識在這里為什么沒有運用。即這樣的區(qū)別雖然有一定意義,但也不見得全面。而且,僅僅把不能自制的情況只看做是對于知識沒有應用,也并不完整。所謂不能自制即激情、欲望、憤怒所帶來對知識的背叛,也許可以認為,雖然上述幾種人的本性與知識都得以體現(xiàn)并作用于人,最后知識還是輸給了欲望、激情、憤怒。如果知識沒有顯現(xiàn),那么就不存在欲望或激情或憤怒所敵對的對手。
具體地說,蘇格拉底索要闡釋的是,如果一個人具有知識,便不會作惡。而亞氏闡述了一種在實踐性限定的條件下,具有知識的不能自知者仍會為惡的情況。也就是說,不能自知的人所具有的并不是蘇格拉底所認為的真正意義的知識,只認識到了具體前提,而沒有看到普遍的前提,并沒有將普遍前提結合于具體前提。在這個層面上,亞里士多德證實了所謂“蘇格拉底疑難”其合理性。就是一個人具有蘇格拉底所謂的真正的知識,便不會作惡。
一般我們所討論的不能自制,是指與人的放縱相應的不能自制(害怕蟲子或者老鼠,體現(xiàn)獸性的怯懦,有的是病態(tài)的不能自制,如癲癇等)。顯然相關于快樂和痛苦,在產生快樂的事務中,有些是必要的,有些則是本身值得欲求。在值得欲求的方面,有些時候,可能我們會過度。對于過度去追求一些雖然是值得欲求的事物的人,我們將其稱為不能自知者。我們這么說不加任何限制,即不說他們在某某方面如怒氣上的不能自制,而只說他們不能自制。這里單獨說一下怒氣上的不能自制。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與欲望上的不能自制相比較,怒氣上的不能自制不那么讓人憎恨,⑦是因為怒氣上失控在一定程度上受邏各斯的控制,而在欲望上失控則不受邏各斯控制而受欲望宰制。
亞里士多德還提出有些欲望和快樂是與在性質上就高尚和好的事物聯(lián)系的,比如說,金錢,成就,收獲,名譽,人們并不會因為為了正常欲求來追尋這些以及另外一些中性的事物而受譴責,而是以過度追求而受譴責,就是欲望上的不能自制,比如為了財富貪污,為了比賽勝利而使用興奮劑等。亞里士多德說有些人違反邏各斯的屈從和追求某種本性上高尚和善的事務,如太關心子女和父母。書中舉了一個像薩圖羅斯的例子,由于愛父親而得到“愛父者“的綽號。薩圖羅斯是希臘故事中的一個人物,當他的父親去世時,以自殺來寄托其哀思。⑧亞里士多德提出,這些事物上不存在不能自制,因為不能自制不僅僅是應當避免,而且是應當譴責。
自制與不能自制處于兩個對立面。但自制與不能自制也并不是等于德行和惡,二者都處于德行與惡的中間,不能自制更靠近惡。自制也是處于德行和惡的中間,更靠近德行。無論追求快樂,或者說避開痛苦,皆為人之本性??鞓窌谷烁械缴硇牡挠鋹偅纯鄥s導致了人性的扭曲。由于過度快樂的驅使作用,使得不能自制也許更容易轉化為惡或靠近惡的邊緣。這是道德與倫理規(guī)范的失衡,妨礙我們到達德性的一邊,會受到人們的譴責與反對。不能自制,會使一個原本的好人轉變?yōu)橐粋€惡人,還會讓一個原本的惡人變得更壞。在實踐的理性處理上,我們應該持一種“中間偏左”的態(tài)度。即在善與惡之間,自制與不能自制之間,持一種中庸但又偏向與自制一邊的態(tài)度。做個有德性的人很難,不但要抵制在正常狀態(tài)下的不能自制,用理性來調節(jié)欲望的適度,還要每時每刻都具備自制的良好品性。
——————————
注 釋:
①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2.484.
②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商務印書館,2012.72.
③筆者認為,蘇格拉底這里提出的“為惡而不知,沒有人自愿作惡”,僅僅是出于一種形而上的邏輯原則,而非實踐應用,而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具有實踐性的經驗的事實。兩者實際上并不存在真正沖突。
④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商務印書館,2012.193~194.
⑤筆者認為,亞里士多德這里之所以稱之為意見而不是知識,是因為在這里他也認同蘇格拉底的觀點,即此行為所具有的不是蘇格拉底所認為的知識,或者說是真正的知識。
⑥有些文獻提出知識也分善惡,這里所說的具有知識應該是向善的好的知識。但筆者認為亞里士多德與蘇格拉底所討論的知識都應該是向善的好的,如果向惡的壞的,那么便不能稱之為知識(真正的知識)。
⑦比如《水滸傳》里,潘金蓮與西門慶在欲望不能自制下,殺死了武大郎,而武松在怒氣上的不能自制下又殺死了潘金蓮和西門慶。我們痛恨潘金蓮與西門慶,而并不痛恨武松。
⑧這讓人想到二十四孝里臥冰求鯉、郭巨埋兒這樣的故事,孝順本是好事,應受到稱贊,但是在尺度方面也不能過。這些事物就其自身而言都是值得欲求的,但要避免過度追求而做壞事。
參考文獻:
〔1〕柏拉圖.柏拉圖全集[M].人民出版社,2012.
〔2〕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商務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