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 吳楣 藍紅梅 等
[摘要] 目的 建立氯達軟膏、利唑軟膏、硫磺軟膏醫(yī)院軟膏劑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 方法 按《中國藥典》2010年版二部微生物限度檢查法中對細菌、霉菌及酵母菌計數(shù)方法和控制菌檢查法進行驗證。 結果 氯達軟膏和利唑軟膏細菌、霉菌及酵母菌計數(shù)檢查采用薄膜過濾法,控制菌檢查均采用薄膜過濾法;硫磺軟膏細菌、霉菌及酵母菌計數(shù)檢查采用培養(yǎng)基稀釋法,控制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檢查采用培養(yǎng)基稀釋法,銅綠假單胞菌檢查采用常規(guī)法。 結論 醫(yī)院軟膏制劑必須通過方法驗證試驗建立合理的檢驗方法,以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關鍵詞] 微生物限度;方法驗證;回收率; 醫(yī)院制劑;軟膏
[中圖分類號] R92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12-105-03
氯達軟膏、利唑軟膏、硫磺軟膏作為梅縣慢性病防治院常用的醫(yī)生處方藥,在臨床被廣泛應用,原質量標準無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學驗證,為控制產品質量,確保安全用藥,本文按照《中國藥典》2010年版二部規(guī)定[1]進行微生物方法學驗證。根據(jù)制劑抑菌活性的強弱和對不同菌種抑菌程度的大小選擇適當?shù)臋z查方法,加入5種驗證試驗菌株:枯草芽孢桿菌、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于氯達軟膏、利唑軟膏和硫磺軟膏中,對各試驗菌的回收率進行驗證,建立氯達軟膏、利唑軟膏和硫磺軟膏細菌、霉菌及酵母菌檢出方法;控制菌以加入2種驗證試驗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進行檢出實驗,建立氯達軟膏、利唑軟膏和硫磺軟膏控制菌檢查方法。
1 試藥與儀器
1.1 試驗樣品
氯達軟膏(批號分別為130629,130712,130718;利唑軟膏(批號分別為13720,130625,130723),硫磺軟膏(批號分別為130610,130615,130623)均由梅縣慢性病防治院提供。
1.2 驗證用儀器
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BSC-1300ⅡA2生物安全柜、DNP-9052BS-Ⅲ型電熱恒溫培養(yǎng)箱、HCB602H電子分析天平(0.01g)、ZW-808A微型智能集菌儀、一次性無菌過濾器、ZW-808D智能勻漿儀、臥式滅菌器、HH.Bll.500-電熱恒溫培養(yǎng)箱、SPX-150型生化培養(yǎng)箱等
1.3 試驗菌株
枯草芽孢桿菌[CMCC(B)63501-2a1]、金黃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5a]、大腸埃希菌[CMCC(B)44102-3a]、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3a]、銅綠假單胞菌[CMCC(B)10104-2a]黑曲霉[CMCC(F)98003-1a]均由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提供,以上菌株傳代次數(shù)均不超過5代。
1.4 驗證用培養(yǎng)基及稀釋劑
pH=7.0的氯化鈉一蛋白胨緩沖液(批號:1112292)、營養(yǎng)肉湯培養(yǎng)基(批號:3101032)、營養(yǎng)瓊脂培養(yǎng)基(批號:201112262)、改良馬丁培養(yǎng)基(批號:3101466)、改良馬丁瓊脂培養(yǎng)基(批號:3101223)、玫瑰紅鈉瓊脂培養(yǎng)基(批號:201112231)、膽鹽乳糖培養(yǎng)基(批號:3101078)、甘露醇氯化鈉瓊脂培養(yǎng)基(批號:120315),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銨瓊脂培養(yǎng)基(批號:110223)均由北京三藥科技開發(fā)公司或廣東環(huán)凱微生物有限公司出品。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或化學純。
2 方法與結果
2.1 菌液制備[1-12]
接種枯草芽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氏菌新鮮培養(yǎng)物至營養(yǎng)肉湯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溫度(34±1)℃,培養(yǎng)24h,接種白色念珠菌的新鮮培養(yǎng)物至改良馬丁瓊脂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溫度(25±1)℃,培養(yǎng)46h,將上述培養(yǎng)物用0.9%無菌氯化鈉溶液制成每1毫升含菌數(shù)為50~100cfu的菌懸液。接種黑曲霉的新鮮培養(yǎng)物至改良馬丁瓊脂斜面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溫度(25±1)℃,培養(yǎng)6d,加入4mL含0.05%(mL/mL)聚山梨酯80的0.9%無菌氯化鈉溶液,將孢子洗脫,吸出孢子懸液至無菌試管內,用含0.05%(mL/mL)聚山梨酯80的0.9%無菌氯化鈉溶液制成每1毫升含孢子數(shù)50~100cfu的孢子懸液。
2.2 供試品溶液制備[1-12]
氯達軟膏、利唑軟膏供試液:取氯達軟膏10.12g、利唑軟膏9.95g,分別加至含20mL無菌十四烷酸異丙酯和無菌玻璃珠的二個三角瓶中,充分振搖使供試品溶解后,各加入45℃的pH=7.0的無菌氯化鈉一蛋白胨緩沖液100mL,振搖6min,靜置使油水明顯分層,取其水層,作為1∶10的供試液。
硫磺軟膏供試液:取硫磺軟膏5.05g,加至含溶化的(溫度不超過45℃)5g司盤80、3g單硬脂酸甘油酯、10g聚山梨酯80無菌混合物的燒杯中,用無菌玻棒攪拌成團后,加入45℃ 的pH=7.0的無菌氯化鈉一蛋白胨緩沖液至100mL,邊加邊攪拌,使供試品充分乳化,作為1︰20的供試液。
2.3 細菌、霉菌及酵母菌計數(shù)驗證[1-12]
試驗組:取按“2.2”項下制備的供試品溶液1mL和試驗菌液1mL按常規(guī)法:取供試液1mL注皿;培養(yǎng)基稀釋法:取供試品溶液1mL注入10個平皿(0.1mL/皿);離心法:取一定量的供試品溶液,以500 r/min離心5min,取上清液試驗;薄膜過濾法:取供試品溶液1mL,采用薄膜過濾法,依法檢查,以pH=7.0的無菌氯化鈉一蛋白胨緩沖液為沖洗液。
菌液組:取1mL試驗組中相同稀釋級的菌懸液,同法測定其菌數(shù),得出試驗組中加入的菌數(shù)。每株試驗菌平行制備2個平皿,計算平均菌落數(shù)。
供試品對照組:取與試驗組同一供試品溶液和方法,不加菌液,測定樣品本底菌。
稀釋劑對照組:用pH=7.0的無菌氯化鈉一蛋白胨緩沖液替代供試品,加入試驗菌,按試驗組的方法測定其菌落數(shù)。
計算公式:
結果判斷:稀釋劑對照組的菌數(shù)回收率應均不低于70%,若3次獨立平行試驗中試驗組的菌數(shù)回收率均不低于70%,則說明可照該供試品溶液制備方法和計數(shù)方法測定該供試品的細菌、霉菌及酵母菌數(shù)。若任一次試驗中試驗組的菌數(shù)回收率低于70%,則說明所采用的方法不可行,應改用其他方法(離心法、中和法、薄膜過濾法等)消除供試品的抑菌作用,并重新進行方法驗證。驗證試驗結果見表1(表中薄膜過濾法:沖洗量為100mL×3次。)
上表試驗結果表明,3個樣品中的枯草芽孢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埃希菌3個菌株回收率試驗,氯達軟膏、利唑軟膏抑菌作用較強,需采用離心法+薄膜過濾法聯(lián)用消除供試品的抑菌活性;而硫磺軟膏則用培養(yǎng)基稀釋法0.1mL/皿,回收率能達到70%以上;氯達軟膏、利唑軟膏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的回收率試驗需用離心法+薄膜過濾法聯(lián)用、硫磺軟膏用培養(yǎng)基稀釋法(0.1mL/皿)回收率才能達到70%以上。
2.4 控制菌檢查法的驗證
試驗組: 取 “2.2”項下制備的供試品溶液10mL和50~100cfu試驗菌加入增菌培養(yǎng)基中,依相應控制菌檢查法進行檢查。
陰性對照組: 除菌液為大腸埃希氏菌1mL(10~100cfu),方法同試驗組。
上表試驗結果表明,氯達軟膏與利唑軟膏因其抑菌作用較強,只能采用離心法+薄膜過濾法檢查金黃色葡萄球菌及銅綠假單胞菌;硫磺軟膏用培養(yǎng)基稀釋法檢查金黃色葡萄球菌(200mL)及常規(guī)法檢查銅綠假單胞菌。
3 討論
上述細菌、霉菌及酵母菌計數(shù)驗證及控制菌檢查法的驗證數(shù)據(jù)表明,3種醫(yī)院外用軟膏制劑均不能按常規(guī)法檢查微生物限度, 抑菌作用較強的品種氯達軟膏和利唑軟膏需要采用離心法+薄膜過濾法進行微生物限度檢查,而硫磺軟膏則用培養(yǎng)基稀釋法可進行微生物限度檢查。
軟膏劑供試品的制備一直比較繁瑣,筆者采用中國藥典規(guī)定非水溶性供試品的兩種制備方法,發(fā)現(xiàn)平皿法測定供試品時,用藥典規(guī)定的方法1更適合;方法2的十四烷酸異丙酯容易與一次性塑料培養(yǎng)皿發(fā)生反應,使培養(yǎng)皿表面變白,難以計數(shù)。因此,在2.2 供試品溶液制備中采用了兩種供試品溶液制備方法。
采用藥典規(guī)定非水溶性供試品的方法2時,如供試品難溶,可嘗試用勻漿儀低速檔混溶,在供試品的沖洗液中加入1%無菌聚山梨酯80[13],可以明顯減少薄膜上藥物的殘留,使計數(shù)更準確。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二部)[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附錄107-116.
[2] 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中國藥品檢驗標準操作規(guī)范[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351-382.
[3] 賓馳,顏棟林.4種醫(yī)院制劑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驗證[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22):226-227.
[4] 鐘國慶,劉大偉.21種醫(yī)院外用制劑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學驗證[J].中國藥品標準,2010,11(6):461-463,476 .
[5] 鐘國慶,劉大偉,劉華,等.26種醫(yī)院外用制劑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的建立[J].中國藥品標準,2011,12(4):307-310.
[6] 黃璐敏,劉杜妙,徐文英,等.2種醫(yī)院軟膏制劑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學驗證[J].中國藥業(yè),2012,21(18):47-49.
[7] 李曉東,李娟,郭朝暉,等.幾種醫(yī)院外用中藥制劑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的建立[J].西部中醫(yī)藥,2012,25(2):25-27.
[8] 黃依玲.醫(yī)院制劑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的重新驗證[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3,7(9):3-4.
[9] 柳冬梅,殷生楠.10種醫(yī)院制劑微生物限度檢查法驗證[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0,23(1):1-3.
[10] 盧文斌,郭瑜蓉.硝酸咪康唑乳膏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學驗證[J].海峽藥學,2009,21(9):48-49.
[11] 游龍.諾氟沙星膠囊微生物限度檢測方法的驗證[J].海峽藥學,2010,22(12):77-78.
[12] 張靜華.食品的微生物限度檢驗方法驗證的研究初探[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2,21(12):58-59,61.
[13] 張玉蘭,林宣偉.聯(lián)苯芐唑乳膏微生物限度檢查方法的驗證[J].今日藥學,2010,20(3):14-16.
(收稿日期:2014-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