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wèi)花 侯志平
摘 要: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過程中的質量防治是當今混凝土施工質量控制的重中之重,本文從施工方面簡單介紹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的基本措施。
關鍵詞: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混凝土施工;養(yǎng)護
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具有結構厚、體形大、鋼筋密、混凝土數(shù)量多。工程條件復雜和施工技術要求高。混凝土澆筑施工措施如下:
1、混凝土澆筑方案的確定
針對工程基礎筏板實際特點,混凝土宜采用斜面分層澆筑法,使斜截面自然成坡、分層一次到頂連續(xù)澆筑,不得留施工縫。每層澆筑厚度不超800mm,從一端向另一端一次性澆筑,在加強部位及后澆帶部位劃分流水段,并按照設計要求留設施工縫,但是在加強帶部位混凝土澆筑時間差不宜超過2個小時,上翻300高施工倒墻待基礎底板澆筑約2小時后澆筑,底板及外墻的混凝土澆筑均應連續(xù),不留施工縫。
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混凝土工程施工前,由試驗室配制出混凝土配合比,然后按配合比進行配料攪拌、澆筑,并留置試塊、測試坍落度,并做好記錄。混凝土外加劑添加要準確,水平運輸由專用混凝土攪拌運輸車運至工地。
混凝土澆筑由一端向另一端平行后退。每臺班配數(shù)量適宜的振動器負責振搗,每個工作班與班、層與層之間要互相穿插協(xié)作,定人定位,責任到人。
a、由一端向另一端退澆;
b、布料設備在作業(yè)時應注意使每個澆筑帶盡可能地均衡,并要均衡、連續(xù)施工;
c、多臺振動棒均勻退振,防止漏振;
d、分層自然成坡澆筑, 每層斜面臺寬B不小于2米,分層澆筑,每層高0.50米。
e、每小時混凝土澆筑量控制在75m3左右,不宜過快或過慢;
混凝土斜面分層澆筑中,每作業(yè)面分前、中、后三排振搗混凝土,邊澆筑邊成型,及時抹平底板表面,標高采用水準儀定點抄平,用細白線嚴格控制板面標高,用兩米靠尺檢查并控制表面平整度,用楔形塞尺檢查不應大于5mm。
墻體混凝土澆筑:外墻300mm高與基礎底板一起澆筑,先從外墻一端開始循環(huán)澆筑,不留施工縫。
2、混凝土塌落度和及混凝土輸送:
混凝土在各澆筑地點的坍落度,每工作班至少檢查兩次。
地泵場內運輸與布料要求:
1)受料斗必須配備孔徑為50㎜×50㎜的振動篩防止個別大顆粒骨料流入泵管、料斗內混凝土表面距離上口宜為200㎜左右以防止泵入空氣;
2)泵送混凝土前,先將儲料斗內清水從管道泵出,以濕潤和清潔管道,然后壓入純水泥漿或1:1~1:2小泥砂漿滑潤管道后再泵送混凝土;
3)開始壓送混凝土時速度宜慢,待混凝土送出管子端部時速度可逐漸加快,并轉入用正常速度進行連續(xù)泵送;
4)泵送混凝土澆筑入模時,端部軟管均勻移動,使每層布料均勻,不應成堆澆筑;
5)沿地面鋪管,每節(jié)管兩端應墊50㎜×100㎜方木以便拆裝。泵管不應直接鋪設在模板、鋼筋上,而應擱置在馬凳或臨時搭設的架子上;
6)混凝土泵送完畢,混凝土泵及管道用水清洗干凈;
7)混凝土的自由落距不得大于2m;
8)混凝土在澆筑地點坍落度每工作班至少檢查四次,誤差不大于±20㎜。
3、底板混凝土澆筑
1)澆筑前作業(yè)面應清理干凈。
2)底板連續(xù)澆筑,不留施工縫,保證“軟接茬”;混凝土應振搗密實,時間以10-30秒為宜,以開始泛漿和不冒氣泡為準,快插慢拔,均勻振搗。
3)混凝土澆筑應連續(xù)澆筑,一次澆筑一個坡度,一次到頂?shù)姆椒?。每一個澆筑帶的前、中、后各布置適宜插入式振動器進行振搗密實,澆筑時混凝土澆筑流淌面長度控制在18m以內,為了防止集中堆積,先振搗出料口處,形成自然流淌坡度,然后全面振搗。
4)由于特殊原因造成下層混凝土初凝后,澆筑上層混凝土前,應先按處理施工縫的規(guī)定將施工縫處的混凝土表面鑿毛,清除浮粒及雜物,用水沖洗干凈,保持濕潤,再鋪一層20--30 mm厚的與混凝土同比的摻同種型號的抗?jié)B外加劑的水泥砂漿,然后澆筑。
底板混凝土成形后,其表面水泥漿較厚,不僅會引起混凝土表面收縮開裂,而且會影響其表面強度,故等表面凝結前必須用木抹子搓壓表面,以防止表面龜裂,至少抹壓三遍,最后一遍在混凝土終凝前抹壓平整,且用條帚掃成紋理,以增加美觀度,同時形成毛面,裝修時不再鑿毛。
混凝土澆筑12小時后用塑料薄膜覆蓋養(yǎng)護,塑料薄膜上覆蓋保溫材料,既可降低內外溫差,又可防止混凝土內自由水蒸發(fā).避免產(chǎn)生溫度裂縫和收縮裂縫. 養(yǎng)護期14天。
混凝土未達到足夠強度(1.2N/mm2)前,嚴禁敲打或振動鋼筋。
4、混凝土的澆筑要點
1)高低板距離很近時,由一端開始用“趕漿法”,即先澆筑底跨板混凝土,當達到高跨板板底位置時再與高跨板板混凝土一起澆筑。
2)混凝土應分層澆筑、分層振搗,分層厚度控制在800 mm。
3)由于底板鋼筋一般比較密,澆筑時應加強振搗。
4)為防止混凝土過快成型而導致裂縫,要求在混凝土內加入緩凝劑,緩凝時間控制在10 小時左右。
5)振棒移動間距為400 左右,振搗時間為15~30 秒,現(xiàn)澆板尚應用整平刮杠進行縱橫方向的整平,必要時還應用鐵滾筒滾壓兩遍,以防止收縮裂縫。
5、混凝土二次振搗
1)由于配筋層數(shù)較多,筏板厚度較大,為避免混凝土出現(xiàn)裂縫,在混凝土的初凝后終凝前(第二層混凝土覆蓋前)進行第二次振搗,振搗時必須保證混凝土澆筑振搗的密實性,但是要特別注意不能過振,以防有模板漲模。
2)澆筑完畢的混凝土表面在初凝后終凝前進行二次振搗、收光、壓實抹面,以增強混凝土表面層的抗裂能力,減少表面裂縫。
6、混凝土測溫
根據(jù)在混凝土施工中的實踐經(jīng)驗及有關資料,混凝土澆筑后內外溫差Δt≤25℃,混凝土的裂縫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因此,在混凝土澆筑完成后一段時間內對混凝土內外進行測溫,溫差較大時,在混凝土表面增加保溫覆蓋,降低溫差。
測孔布置:測溫孔采用ф20的薄壁鋼管制作,每組三根,最短管長0.6m,中間為深入1m,最長處深入筏板底部(電梯井處根據(jù)實際標高深度確定),中間管下端用鍍鋅鐵皮焊死,預埋入混凝土內,管口高出混凝土面100mm。
測溫方法:將溫度計伸入管內中下部位置,管口用軟橡皮塞堵嚴,以保證內部測溫準確,三分鐘后迅速提出溫度計讀取溫度讀數(shù),并按測溫孔平面布置圖的編號依次測量并記錄數(shù)據(jù)。
混凝土初凝后,開始測溫,第一至七天每四小時測溫一次,第七至十四天每八小時測溫一次。值班人員分三班測溫,對每一孔進行編號,做好測溫記錄,根據(jù)測溫結果繪制溫差變化曲線,混凝土內溫度連續(xù)24小時呈下降趨勢且平穩(wěn)時,可停止測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