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晶新
摘 要:文物承載著歷史文化的重要信息。每一件文物的定名都會直接影響人們對相關(guān)歷史信息的認知和推演。在對外宣傳及翻譯的過程中,文物名稱的翻譯應(yīng)同文物的定名一樣引起大家以同等的重視。但是由于文化、民族、地域、時間及專業(yè)知識等多方面影響,文物名稱的英譯目前還缺乏一定的統(tǒng)一性和規(guī)范性,這必然會影響對相關(guān)歷史文化的研究和傳播。
關(guān)鍵詞:文物名稱;翻譯;規(guī)范;統(tǒng)一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6-0204-03
文物作為物化的歷史,承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目前我國的博物館、文獻資料、甚至專業(yè)書籍中對文物名稱的英文翻譯都時有謬誤,而且缺乏統(tǒng)一和規(guī)范。因此,本文通過分析目前官方的名稱英譯的規(guī)定及前人對文物翻譯的研究,試探討文物名稱英譯規(guī)范化的原則及方法。
一、文物名稱翻譯統(tǒng)一的重要性
在我國每件文物都有唯一的名稱,并且是經(jīng)過文物管理及編目工作者依物件的年代、顏色、形狀等諸多因素進行探討、最終規(guī)定的。為每一件文物命名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使人們可以“見其名,如見其物”,相當于給每件文物加上標簽,使中國的古老文化被后輩發(fā)現(xiàn)后有效的在其子孫后代中傳播。炎黃子孫流著相同的血液,說著同樣的語言,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了解掌握新發(fā)掘的文物,從其質(zhì)地、構(gòu)造了解最古老的歷史文化。
中國早已走上國際的大舞臺,國外的專家學者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極大的興趣,同時也是擴大我國文化對國際影響力的最佳時期。“如何讓外國人能準確的了解到中國特有的文物描述顯的尤為重要,所以如何在翻譯中正確融合文化差異和規(guī)范翻譯方法是文物翻譯的重點。文化的有效傳播對文物翻譯具有依賴性,而翻譯的規(guī)范化水平對文化能否暢通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文物翻譯中存在著許多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我國文化傳播?!雹僖虼?,文物名稱翻譯的統(tǒng)一承擔著傳播中國文化的重擔,也是世界了解中國的媒介。
二、名稱翻譯規(guī)范化的發(fā)展及現(xiàn)狀
中國是擁有5000多年歷史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文化源遠流長。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大量的信息與文化在網(wǎng)絡(luò)等平臺上廣泛傳播。中國文化由于其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而備受世界各國人士的高度關(guān)注。因此,把我國文化“輸出”成為當前一項重要歷史使命。由于各國文化的差異,生活背景的不同,再加上語言的相互轉(zhuǎn)化存在一定的難理解性,名稱翻譯規(guī)范化是將我國文化準確“輸出”的必要前提。
目前,我國官方制定、發(fā)布的有關(guān)名稱翻譯的規(guī)范化的標準的針對范圍很小,基本只限于相對常用且容易規(guī)范的幾種名稱,如地名、人名、職位、菜名等。地名翻譯時用漢語拼音的形式即可,如果是比較偏的地名,可以加上其所屬省份或地區(qū),順序遵循英文習慣,由小到大排列,如內(nèi)蒙古赤峰譯為Chifeng Inner Mongolia。人名的翻譯在最初,遵循英文習慣,以“名+姓”的形式翻譯,比如“張小明”譯為“Xiaoming Zhang”,現(xiàn)在隨著各國文化的融匯,中文的國際地位的提高,漸漸地人們在英譯人名時也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將姓放在前面,將“張小明”直接用漢語拼音譯為“Zhang Xiaoming”。有關(guān)菜名的翻譯是在2008年奧運會前夕為保證餐飲服務(wù)質(zhì)量,滿足服務(wù)需求,展示中國餐飲文化時規(guī)定的,并由北京市相關(guān)部門編制了《中文菜單英文譯法》一書,本書中對食物與酒水的翻譯制定了詳細的規(guī)則,充分的將中國食物的特色、配料等以文字形式展出,方便了外國友人點餐。例如冰梅涼瓜:Bitter Melon in Plum Sauce,京醬肉絲:Sautéed Shredded Pork in Sweet Bean Sauce等。
至于文物名稱的翻譯,專家們對其研究的主要是以博物館文物翻譯及解說詞的糾錯展開的有關(guān)文物翻譯原則的討論。90年代末主要圍繞的是文物翻譯原則即“信達雅”等原則的討論,后有部分論說討論的是意譯還是音譯的問題。近些年很多專家從翻譯的“歸化”和“異化”角度討論文物名稱的翻譯,也開始有人提出文物翻譯要重視統(tǒng)一性。不過,對于究竟如何統(tǒng)一,專家們的研究還較少,目前對于文物名稱的英文翻譯,我國還沒有官方的規(guī)范化標準。
三、以紅山文化器物為例探討統(tǒng)一文物翻譯的原則和方法
(一)文物名稱翻譯統(tǒng)一的原則
“文物名稱是文物通過語言簡練的概括出來的一種意識概念。它能直接或間接地揭示文物的中心含義。文物的名稱與我們通常所說的物名是不一樣的,它有自己的特點。它是博物館保管工作者在文物的功用名稱基礎(chǔ)上,依據(jù)文物的年代、質(zhì)地、款識、作者、花紋、顏色、器形等因素組合構(gòu)成的文物標識,是客觀見之于主觀的產(chǎn)物?!雹谖奈锩Q需要具備通報性、統(tǒng)一性、檢索性這3個基本屬性?;谖奈镌诿麜r的依據(jù),翻譯文物名稱時也要盡量的表達出原始文物名稱所要傳達的信息,準確運用詞匯,保證詞語的時代性,做到簡潔明了,但一定要描述出文物的主要特征。即達到“信”與“達”,之所以沒有提到“雅”,是因為文物名稱屬于對物的闡明,表達明確,做到信息的準確傳遞是第一位的。如果“信達雅”三者有沖突時,首先要取“信”與“達”而舍“雅”。
“文物翻譯是科技英語翻譯的一個分支,具有獨特的民族屬性及文化內(nèi)涵,因此這種實用性文體的翻譯有別于一般的文字翻譯?!雹墼趯ξ奈锩Q進行翻譯時,對譯者最高要求就是對本土與國外文化的充分了解,翻譯時跨越文化差異的鴻溝從而準確地翻譯出文物的名稱。經(jīng)過諸多專家的研究探討,認為文物名稱蘊含了豐富的信息及文化內(nèi)涵,因此,翻譯時要使每個譯文都與原文相符是很困難的。通過對以往的文物名稱翻譯的研究發(fā)現(xiàn),每一個成功的譯本都需表達出文物所表達的文化內(nèi)涵,而文化的缺失或信息的缺失普遍被有關(guān)專家學者認為是不成功的翻譯。所以在文物翻譯時在保證“信”與“達”的基礎(chǔ)上切不可丟失文物所帶有的文化內(nèi)涵,這也是保證中國古文化完整、準確“輸出”的必要前條件。
文物名稱的翻譯目前處于由初步期向成熟期過渡階段,目前國內(nèi)已經(jīng)有一些專家學者強調(diào)文物翻譯的重要作用,研究文物名稱如何翻譯才可以準確無誤的傳達其本意,使外國人一看便明白名稱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不會因為對我國某些文化的不了解而不明白名稱所指。目前在我國各大博物館和書籍中有關(guān)文物名稱的翻譯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對漢語理解不到位造成翻譯失誤、忽略文化差異造成的翻譯失誤、詞語過時造成翻譯失誤、詞義混淆造成翻譯失誤等。我國文物仍在不斷發(fā)掘探索中,因此文物名稱的翻譯還需要繼續(xù)研究,最終達到統(tǒng)一規(guī)范。
通過對目前官方的名稱翻譯統(tǒng)一標準的分析發(fā)現(xiàn),姓名、地名、職位名等翻譯標準都無法滿足文物英譯的要求,最貼近文物名稱英譯的官方標準也就只能是菜名的翻譯了。根據(jù)《中文菜單英文譯法》中的翻譯原則,在翻譯中國菜名時基本遵循這樣的規(guī)則:
1.以主料為主、配料為輔的翻譯原則,如:主料(名稱/形狀)+with+配料;
2.以烹制方法為主、原料為輔的翻譯原則,如:烹制方法(動詞過去分詞)+主料(名稱/形狀)+配料+with/in+湯汁;
3.以形狀、口感為主、原料為輔的翻譯原則,如:烹制方法(動詞過去分詞)+形狀/口感+主料+配料;
4.以人名、地名為主、原料為輔的翻譯原則,如:人名(地名)+ 主料,或者做法(動詞過去式)+主輔料+人名/地名+Style。
endprint
關(guān)于以漢語拼音命名或音譯的原則,該《譯法》也有相關(guān)規(guī)定:
1.具有中國特色且被外國人接受的傳統(tǒng)食品,本著推廣漢語及中國餐飲文化的原則,使用漢語拼音。如:餃子Jiaozi。
2.具有中國特色且被外國人接受的,使用地方語言拼寫或音譯拼寫的菜名,仍保留其拼寫方式。如:豆腐Tofu。
3.中文菜肴名稱無法體現(xiàn)其做法及主配料的,使用漢語拼音,并在后標注英文注釋。如:佛跳墻Fotiaoqiang--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
以上翻譯原則及具體方法在文物名稱的翻譯中有很多可以借鑒之處。除了這一可借鑒的官方翻譯規(guī)范以外,許多專家以博物館文物、陶器、瓷器、中國工藝品等為研究對象探討過這類器物名稱翻譯的方法。不過大多數(shù)只是糾錯,也有一些專家在糾錯的過程中提出了文物名稱規(guī)范的方法,但是目前還沒有比較系統(tǒng)的統(tǒng)一文物名稱英譯的規(guī)范及標準。
(二)紅山文化及紅山文化器物的特點
紅山文化因最早發(fā)現(xiàn)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的一座紅色山峰而得名?!爸饕植荚趦?nèi)蒙古老哈河流域和遼寧省遼西地區(qū)。年代主要為公元前4000年至前3000年”,最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紅山文化及泛紅山文化最早可上溯至距今8000年,是中國北方地區(qū)具有極高研究價值的新石器文化?!凹t山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彩陶與細石器并存,有大量的玉器和祭壇、神廟、積石冢等祭祀用大型禮制建筑?!雹?/p>
紅山文化器物以玉器、陶器及石器居多,以祭葬器居多,而且因為其年代久遠,屬原始社會文化,且地處北方草原地區(qū),籠罩著濃重的神秘色彩,有很多器物的用途、意義及特殊性如果不加解釋,普通民眾很難能夠明白,因此在翻譯時應(yīng)盡量體現(xiàn)出紅山文化器物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
(三)紅山文化器物名稱翻譯舉例
1.“材料/修飾語+核心詞”的譯法。有些器物名稱所含信息在形式上和內(nèi)涵上都能在英語中找到對等。比如紅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為世人所熟知,也最具歷史文化意義的“玉龍”。在內(nèi)蒙古赤峰市三星塔拉出土的“玉龍”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龍形器物,被譽為“中華第一龍”。它有力地證明了中華崇龍文化及龍圖騰的地位之高及范圍之廣,同時,這一“C”形玉龍形象還被多所機構(gòu)、銀行、公司等用作徽標,作為“中華”、“華夏”“中國龍”的典型象征在世界各地熠熠生輝。根據(jù)“材料/修飾語+核心詞”的譯法,可譯為jade dragon。
2.“拼音+注釋”的譯法。有些器物是只有中國才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物,無法在英語中直接找到對等詞,比如“玉玦”?!矮i”在《現(xiàn)代漢英詞典》里被譯為penannular jade ring(worn as an ornament in ancient China)。這種譯法采用的是“修飾語+核心詞+(解釋)”的方法,該譯法既反映了字面信息,又反映了其用途,是比較準確的,只是美中不足,該翻譯還是缺少了另外一條文化信息?!矮i”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環(huán)形飾物,但是與“環(huán)”相對應(yīng)的是,“玦”是帶有一個小缺口的環(huán),也就是不完全閉合的環(huán)。這一點,字典里的解釋非常到位。但是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文化信息,那就是因為玦有缺口,且“玦”與“絕”同音,古人如果將玦贈與他人,則表示決絕。因此有“絕人以玦”之說,對于這樣的信息,有必要在翻譯時加以補充。否則,拿紅山玉器來說,類環(huán)形玉器占很大比重,有玉環(huán)、玉玦、玉璧、玉鐲等等。如果在翻譯時不加以解釋,普通外國讀者就很難區(qū)分這些看上去差不多的器物到底有什么區(qū)別,更加無法理解這些珍貴文物背后所蘊涵的深厚的中國文化。因此,在翻譯時應(yīng)保留玦的原本發(fā)音,采用“拼音+注釋”的方法,將“玉玦”譯為jade Jue (penannular jade ring worn as an ornament in ancient China and present as a symbol of breaking-off)更為妥當。
3.用“,”或“()”表示附加信息,或表明時代或者所屬文化時期。如上文例子jade Jue (penannular jade ring worn as an ornament in ancient China and present as a symbol of breaking-off),將解釋部分用“()”括起來,既保持了翻譯主體“jade Jue”的結(jié)構(gòu)和意義上的完整,又將其包涵的文化信息表達清楚。文物的年代、所屬歷史文化時期或朝代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通常在名稱中也有所體現(xiàn)。比如“興隆洼文化石獸”可按此原則譯為stone beast (Xinglongwa Culture).目前,除了用“()”括起附加信息或朝代、歷史時期的方式以外,用“,”引出的方式也比較常見。兩者差別不大。不過,筆者還是比較傾向于用“()”表示附加信息,用“,”表示朝代及文化時期。
4.“修飾語+核心詞+of”,of后為器物的形狀等。比如“玉雕龍面人身像”,核心詞應(yīng)為“像-statue”。龍面人身是其雕刻的主體形象,因此應(yīng)該譯為jade statue of dragon face and human body.
5.“修飾語+核心詞+with”的形式。with后加器物的紋飾、裝飾物等。如“塔式鏤孔陶瓶”,這是一件在東山嘴墓地出土的祭葬器,其下部有鏤孔部分,一處為三角形鏤孔,一處為方形鏤孔,且兩處鏤孔相互對應(yīng)。因此,這里的鏤孔實為有孔之意,決不可錯解為“鏤空”。英譯時可用with holes表達這一信息,翻譯為“tower-typed pottery bottle with holes”。
——————————
注 釋:
①林文濤.文物翻譯的規(guī)范化探析[J].四川文物,2013,(4):86.
②王根發(fā).文物的名稱和定名[J].中國博物館,1989,(4):80-81.
③陳曦,陳漢良.歷史文物名詞英譯的規(guī)范化研究[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161-163.
④于明.中華文明的一源—紅山文化[M].中國檔案出版社,2002.3.
參考文獻:
〔1〕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中文菜單英文譯法[M].中國旅游出版社,2008.
〔2〕戴煒,等.真賞紅山[M].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外研社.現(xiàn)代漢英詞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姜黎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