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徐菊玲
摘 要:本文是通過對于安徽省師資隊伍現狀的調查與分析,揭示安徽省特殊教育學校一線美術教師的師資現狀,深入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認為傳統(tǒng)培養(yǎng)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新的形勢需要。在此基礎上,針對美術學科特殊性,建立U(大學)-G(政府)-S(特教學校)聯合培養(yǎng)模式的構想。
關鍵詞:特教教育;美術教師;師資隊伍現狀
近年來,安徽省高度重視特殊教育事業(yè),我省特殊教育事業(yè)取得了豐碩成果。美術教育是特殊學校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素質教育的手段,對于特殊兒童的身心發(fā)展,滿足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起著積極作用。《安徽省殘疾人事業(yè)“十二五”發(fā)展綱要》中就強調:“殘疾人文化、體育事業(yè)不斷繁榮發(fā)展,殘疾人群體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進一步滿足?!盵1]但是安徽省特殊美術教育的發(fā)展相較于其他文化學科卻舉步維艱,發(fā)展有著很多阻力。而目前我省特教美術教育最突出的是特殊教育師資狀況不容樂觀,這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質量。因此,本文目的是通過對于安徽省師資隊伍現狀的調查,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能夠為我省特教美術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理論參考。
1 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本調查選擇安徽省殊教育學校美術教師為調查對象。為了便于研究工作的進行,考慮到城鄉(xiāng)差異、學校規(guī)模、教職工學歷和職稱等因素,本次調查研究運用了整體抽樣的方法,選擇蕪湖、合肥、宣城、馬鞍山成等地城鄉(xiāng)20名特教美術教師作為調查對象,他們分別代表了全省各級各類特殊教育學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并對所有調查材料進行嚴格的整理、校驗和統(tǒng)計處理。
(2)研究方法。1)問卷調查法。本次調查主要就特教美術教師的學歷、年齡、教學、科研、職后教育狀況幾方面為切入點編制了調查問卷。為了保證調查有效性,首先在蕪湖聾啞學校進行了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參考一線教師和其他教師的意見和建議,經過多次修改,最終形成了一份具有針對性的問卷。2)訪談法。本調查擬定了訪談提綱調查過程中,通過走訪、電話、網上對話等形式,與相關專家及教師進行交流。
2 安徽省特教美術教師師資隊伍的現狀分析
(1)年齡結構。下面我們就依次來了解下安徽省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的年齡、學歷、專業(yè)、工作量、職后培訓等基本情況。(2)學歷結構。教師隊伍的學歷結構是保障教學的關鍵,是反映教師文化水平和技能的主要指標。學歷更反映出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發(fā)展?jié)撃?。一般來說,學歷越高,教師的知識面越寬,對于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幫助。從表2顯示,我們調查的特教美術教師當中,本科學歷成為特級美術教師的主流梯隊。隨著繼續(xù)教育理念的影響,工作后以函授或自考的學習方式提高學歷。學歷較低的多數為我省偏遠地區(qū)、年齡層次偏大的教師。一方面,由于教育基礎薄弱,缺乏吸引高學歷美術教師的外部和內部有利條了少數幾位美術教師畢業(yè)于長春大學特教學院美術專業(yè)外,安徽省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隊伍中大部分專職的美術教師都是普通師范畢業(yè)生,沒有進行過系統(tǒng)的特殊教育的學習,都是等到工作中才開始接觸特教基本技能。特殊教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中雖然看到有開設美術課程,但由于受到課時限制,學到的都只是些皮毛,在承擔實際美術課程的教學時,顯示出較大的局限。這些都說明對于美術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4)工作量。從表4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安徽省特殊教育美術教師每人每周上課不少于8節(jié)課。訪談中也了解到很多教師每學期授課班級也很多。由于特殊兒童個體差異大,雖然采用10~20人的小班教學,但需要個別教學,這樣看來教師的工作量還是相當繁重的。同時,很多年輕老師還要兼任班主任行政等工作。
(5)職后培訓。調查顯示:安徽省參加特殊音樂教育培訓的教師非常少,關于特教理論知識培訓明顯多于專業(yè),同時很多培訓的內容針對性不強,并沒有針對一線特教美術教師展開。長此以往致使音樂教師教育理念跟不上、教育觀念陳舊、教學方式幾年不變。通過訪談了解到,學校內部組織的培訓,參加培訓的個體、校級差異都很大。其實教師們都非常想繼續(xù)學習,從而及時充實自己的知識,更新教學理念,但各校美術學科書籍、資料較少。
表5 安徽省特殊教育學校美術教師職后教育情況
(6)科研方面。美術對于特殊兒童的自我表達、心智成長、交流溝通和感知感覺的發(fā)展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特別是近幾年“美術治療”的興起。因此,在調查問卷中提及了最前沿的“美術治療”方面的問題,想了解教師們對于學科知識更新情況。其從調查中可以發(fā)現,隨著國內外“美術治療”的興起,安徽省的美術教師對其已經有所了解,有了這樣的了解,會使自己的教學更加貼近科學的發(fā)展,遺憾的是,不懂得如何將美術治療用于實際的教學。另外,從調查明顯感覺到他們課余時間主動學習的動力不足,教師們獲取的信息量非常貧乏,不積極從其他渠道獲取新信息,新理念,只盯著教材,科研開展率不高。
3 安徽省特教美術教師師資隊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師資力量薄弱,特教美術教師專業(yè)化程度不夠。目前,全國設立特殊教育本科專業(yè)的高等院校有華東師大、北師大、華中、華南師大、西南師大等10多所院校,目前,安徽省具有特教師資培養(yǎng)資質的僅有肥西師范學校一所學校,學歷為大專。面對日益增長的特教美術教師需求,沒有一所高校設立特殊師范本科專業(yè),也一定程度影響了安徽省省特殊教育的發(fā)展。另外,我省特教美術教師發(fā)展中存在最大的問題在于缺乏同時具備專業(yè)美術專業(yè)技能和特殊教育技能于一身的綜合型、復合型教師。特教美術師資總量不足且專業(yè)化程度不高。
(2)職后教育培養(yǎng)缺失嚴重。從學校畢業(yè)進入特教工作崗位,現在的教育模式往往只關注了職前教育,卻忽略了特教美術教師各個階段職業(yè)發(fā)展的不同要求。長此以往,缺乏連續(xù)培養(yǎng)模式以及對于職業(yè)途徑的引導,將導致特教美術教師們教育觀念陳舊、教育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只顧教學忽略科研。教師們處于被動地位,不愿意積極去獲取相關專業(yè)信息,常年只按照自己熟悉的套路去教授課程。endprint
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我省長期的特教美術教師培養(yǎng)模式的弊端。隨著特殊教育的發(fā)展,在教師專業(yè)化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傳統(tǒng)培養(yǎng)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新的形勢需要,造成了美術師資隊伍存在很多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我省特殊美術教育的教育質量。
4 安徽省特教美術教師師資培訓模式的基本設想
鑒于現狀,筆者認為對于特教美術師資的培養(yǎng),應結合我省不同地區(qū)的實際情況,積極地探索全新的模式。針對美術學科特殊性,建立U(大學)-G(政府)-S(特教學校)聯合培養(yǎng)模式(下文簡稱“U-G-S”模式)的構想。該模式提倡以大學尤其是高師為主體,整合安徽省政府、教育部門、高校、特教學校以及社會力量,建立完善溝通與銜接平臺。根據我省不同階段特殊美術教師的需求,逐步構建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一體化”、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協(xié)調發(fā)展的多層次、立體式培養(yǎng)模式,切實提高特殊兒童的美術教育。該模式中最大的亮點在于地方高等師范院校成為主導力量,從職前到職后,全程參與特教美術教師的培養(yǎng)協(xié)作中來,逐步引導我省培養(yǎng)特教美術教師培養(yǎng)模式的轉型。
在“U-G-S”模式的中,提出讓地方高等師范院校參與特教美術教師的培養(yǎng)協(xié)作中來,完善相關的配套體系顯得非常重要。建立安徽省特教美術教育交流平臺,從省里到地方成立支持中心,配備專門的機構協(xié)調人員,從事培訓、心理疏導等。有利于加快特教學校、社會、教育部分溝通上的暢通,更好地為特殊兒童服務。另外,該模式強調應結合地域、專業(yè)特色,整合資源建立個性化方式,建立特殊教育專業(yè)的網絡教育和資源共享平臺以及校內培訓體系。美術教師學習培訓機會本身就很少,每個特教學校配備的美術教師也是有限的,教研交流活動也較難開展。因此,應根據美術專業(yè)實際特點和需求多創(chuàng)造培訓途徑。例如,舉辦展覽進行交流;鼓勵特教美術教師去一些美術學院學習進修;加強與地方高校合作關系,邀請優(yōu)秀美術教師來校講座,交流美術教學經驗;組織教師去參觀一些藝術展覽,開闊視野。
5 總結
美術教育作為特殊教育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需要政府、學校、音樂教師、學生和家長及社會的共同努力。重視和加強特殊學校美術教師的培訓和繼續(xù)學習方面的工作,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提高教師素質。
參考文獻:
[1] 安徽省殘疾人事業(yè)“十二五”發(fā)展綱要[DB/OL].http://www.gov.cn/gzdt/2011-09/23/content_1954872.htm.
[2] 張福娟,馬紅英,杜曉新.特殊教育史(下轉第65頁)endprint
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我省長期的特教美術教師培養(yǎng)模式的弊端。隨著特殊教育的發(fā)展,在教師專業(yè)化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傳統(tǒng)培養(yǎng)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新的形勢需要,造成了美術師資隊伍存在很多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我省特殊美術教育的教育質量。
4 安徽省特教美術教師師資培訓模式的基本設想
鑒于現狀,筆者認為對于特教美術師資的培養(yǎng),應結合我省不同地區(qū)的實際情況,積極地探索全新的模式。針對美術學科特殊性,建立U(大學)-G(政府)-S(特教學校)聯合培養(yǎng)模式(下文簡稱“U-G-S”模式)的構想。該模式提倡以大學尤其是高師為主體,整合安徽省政府、教育部門、高校、特教學校以及社會力量,建立完善溝通與銜接平臺。根據我省不同階段特殊美術教師的需求,逐步構建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一體化”、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協(xié)調發(fā)展的多層次、立體式培養(yǎng)模式,切實提高特殊兒童的美術教育。該模式中最大的亮點在于地方高等師范院校成為主導力量,從職前到職后,全程參與特教美術教師的培養(yǎng)協(xié)作中來,逐步引導我省培養(yǎng)特教美術教師培養(yǎng)模式的轉型。
在“U-G-S”模式的中,提出讓地方高等師范院校參與特教美術教師的培養(yǎng)協(xié)作中來,完善相關的配套體系顯得非常重要。建立安徽省特教美術教育交流平臺,從省里到地方成立支持中心,配備專門的機構協(xié)調人員,從事培訓、心理疏導等。有利于加快特教學校、社會、教育部分溝通上的暢通,更好地為特殊兒童服務。另外,該模式強調應結合地域、專業(yè)特色,整合資源建立個性化方式,建立特殊教育專業(yè)的網絡教育和資源共享平臺以及校內培訓體系。美術教師學習培訓機會本身就很少,每個特教學校配備的美術教師也是有限的,教研交流活動也較難開展。因此,應根據美術專業(yè)實際特點和需求多創(chuàng)造培訓途徑。例如,舉辦展覽進行交流;鼓勵特教美術教師去一些美術學院學習進修;加強與地方高校合作關系,邀請優(yōu)秀美術教師來校講座,交流美術教學經驗;組織教師去參觀一些藝術展覽,開闊視野。
5 總結
美術教育作為特殊教育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需要政府、學校、音樂教師、學生和家長及社會的共同努力。重視和加強特殊學校美術教師的培訓和繼續(xù)學習方面的工作,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提高教師素質。
參考文獻:
[1] 安徽省殘疾人事業(yè)“十二五”發(fā)展綱要[DB/OL].http://www.gov.cn/gzdt/2011-09/23/content_1954872.htm.
[2] 張福娟,馬紅英,杜曉新.特殊教育史(下轉第65頁)endprint
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我省長期的特教美術教師培養(yǎng)模式的弊端。隨著特殊教育的發(fā)展,在教師專業(yè)化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傳統(tǒng)培養(yǎng)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新的形勢需要,造成了美術師資隊伍存在很多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我省特殊美術教育的教育質量。
4 安徽省特教美術教師師資培訓模式的基本設想
鑒于現狀,筆者認為對于特教美術師資的培養(yǎng),應結合我省不同地區(qū)的實際情況,積極地探索全新的模式。針對美術學科特殊性,建立U(大學)-G(政府)-S(特教學校)聯合培養(yǎng)模式(下文簡稱“U-G-S”模式)的構想。該模式提倡以大學尤其是高師為主體,整合安徽省政府、教育部門、高校、特教學校以及社會力量,建立完善溝通與銜接平臺。根據我省不同階段特殊美術教師的需求,逐步構建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一體化”、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協(xié)調發(fā)展的多層次、立體式培養(yǎng)模式,切實提高特殊兒童的美術教育。該模式中最大的亮點在于地方高等師范院校成為主導力量,從職前到職后,全程參與特教美術教師的培養(yǎng)協(xié)作中來,逐步引導我省培養(yǎng)特教美術教師培養(yǎng)模式的轉型。
在“U-G-S”模式的中,提出讓地方高等師范院校參與特教美術教師的培養(yǎng)協(xié)作中來,完善相關的配套體系顯得非常重要。建立安徽省特教美術教育交流平臺,從省里到地方成立支持中心,配備專門的機構協(xié)調人員,從事培訓、心理疏導等。有利于加快特教學校、社會、教育部分溝通上的暢通,更好地為特殊兒童服務。另外,該模式強調應結合地域、專業(yè)特色,整合資源建立個性化方式,建立特殊教育專業(yè)的網絡教育和資源共享平臺以及校內培訓體系。美術教師學習培訓機會本身就很少,每個特教學校配備的美術教師也是有限的,教研交流活動也較難開展。因此,應根據美術專業(yè)實際特點和需求多創(chuàng)造培訓途徑。例如,舉辦展覽進行交流;鼓勵特教美術教師去一些美術學院學習進修;加強與地方高校合作關系,邀請優(yōu)秀美術教師來校講座,交流美術教學經驗;組織教師去參觀一些藝術展覽,開闊視野。
5 總結
美術教育作為特殊教育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需要政府、學校、音樂教師、學生和家長及社會的共同努力。重視和加強特殊學校美術教師的培訓和繼續(xù)學習方面的工作,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提高教師素質。
參考文獻:
[1] 安徽省殘疾人事業(yè)“十二五”發(fā)展綱要[DB/OL].http://www.gov.cn/gzdt/2011-09/23/content_1954872.htm.
[2] 張福娟,馬紅英,杜曉新.特殊教育史(下轉第65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