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秋
摘 要 音樂把一切在人類心靈中占據(jù)地位的東西都拿出來提供給我們的感性和情感,讓人深刻體驗到審美的愉悅。不管是在新課程還是老課程實施中,教師為了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帶領孩子走進音樂的殿堂,去感知音樂,感受美,感悟生活,感動自己。在我們音樂課堂上,用有感情的演唱去表達音樂,很多老師在這一程序上只是片面的操作,使音樂課堂出現(xiàn)了一些“過場”的教學局面。事實上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到音樂的本質(zhì),也沒有真正達到學習音樂的目的。要以音樂為本,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演唱,從感性到理性,理解音樂、渲染音樂,重構音樂生活的課堂。
關鍵詞 中學音樂 情感演唱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0127-02
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币魳访溃褪且环N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徑,教師通過各種正確的途徑把音樂教學作為一個感知和感悟的過程。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有些老師在情感演唱這一塊,有眾多地方需要我們的探討和思考。
一、課堂現(xiàn)狀
(一)籠統(tǒng)評價,忽視指向性
(二)追求量,忽視質(zhì)
(三)注重形式,忽視效果
二、思索
有部分教師只注重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有表面化的傾向??瓷先W生有認識到要有感情的演唱,課堂程序上也有了這樣的程序,但實際上學生根本沒有真正理解到音樂的本質(zhì),也就不能完全把握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只是把有感情的演唱變成了課堂教學的一種過場,一種放羊式的無所收獲的演唱。
“聆聽和對話”“體驗和理解”“直覺和領悟”等整體的研究法,就是屬于過去我們在教育研究中比較忽視或有所誤解的。欣賞音樂能提高感受力,藝術的目的就是感受事物而不是認識事物,而我們的音樂教育卻又偏重于技巧和功利,使感受和體驗無法生成,如何才能激發(fā)學生有情感的演唱呢?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屬于美育的范疇,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其特質(zhì)是情感審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對于音樂課程來說,其教育效應主要不在于知識和技能的習得,而是體現(xiàn)在熏陶、感染、凈化、震驚、頓悟等情感層面上。在教育目標來說,音樂課程最核心的目標是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是第一位。
三、策略
(一)激發(fā)興趣,為學生的演唱提供直接的感知
1.以寬松的氛圍,鋪設學生演唱的舞臺
(1)從體態(tài)方面使學生感知。課堂教學時,教師應根據(jù)教材提供的情感線索,恰如其分地讓學生運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動作神態(tài),直觀、形象、真切地進行情感體驗,產(chǎn)生共鳴。
(2)從語言方面使學生感知。教師的情感是通過語言,借助聲音來表達的。音量運用適當,該響亮時響亮,該柔和時柔和,該高的高、該低的低,語速也要根據(jù)內(nèi)容需要進行不同處理。
2.以生動的范唱、范奏,激發(fā)學生情感演唱的感悟
課堂上的范唱范奏是發(fā)揮音樂藝術感染力,陶冶學生情感最直接的手段。教師的范唱范奏是否有感染力,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
(二)多彩的活動形式,為學生的演唱激發(fā)豐富的情感
1.圖文并茂的看圖感受。用圖畫再現(xiàn)歌曲內(nèi)容,用音樂渲染氛圍,幫助學生想象歌詞描寫的畫面。在教學中適時地引入錄像、幻燈、電腦軟件等電教手段,可以使原本單調(diào)枯燥的講述變得生動、形象,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做好鋪墊,從感知的理解到自身的投入。
2.創(chuàng)設情境的想象演唱。在音樂教學中,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生動形象的游戲式教學情景,能使學生樂于學習、主動學習、學到收獲。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曾說過:先要入境,方能入情,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也可以喚起學生原有的認知方式和情感體驗,能從情感上激起學生與教材的共鳴。學生如果能“玩”音樂那當然是最可貴的,但是低段學生的控制能力還不能控制好,所以這個時候就會忽略了音樂所帶來的情緒。時刻抓住教材的內(nèi)容,勿出現(xiàn)偏離教材的情況。
3.生動傳神的朗讀歌詞
(三)情感的激發(fā),為學生的演唱點燃生活的感悟
1.引導點悟,有效提高學生心靈深處的情感。“一次成功的體驗可以激發(fā)人無數(shù)次去追求成功!”羅杰斯指出,“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只有在他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況下才能獲得最優(yōu)表現(xiàn)和發(fā)展?!?/p>
2.情的延續(xù),來呼喚學生的動人情感。在音樂課堂中,要真正實現(xiàn)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師應始終把自己融入學生之中,將教育的重點放在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倡導和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
通過音樂學習,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對他人、對人類、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yǎng)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tài)度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