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榮
中圖分類號:G623.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0055-02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和教育過程有三個源泉:科學、技巧、和藝術?!睌?shù)學家斯托利亞爾也說:“數(shù)學教學應該是數(shù)學思維活動的教學?!睂W生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不但是教師如何充滿“科學、技巧、藝術”的教的過程,也更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過程。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筆者認為可以用“觀察(看)、操作(做)、敘述(說)、傾聽(聽)”的四維立體教學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對知識的理解、掌握、運用甚至形成知識的發(fā)散創(chuàng)新能力。
一、指導學生用數(shù)學的眼光“看”,在觀察中建立感性認識
學生通過觀察對教學材料的信息進行感性加工,會對隨后高級的認知過程的理性加工產(chǎn)生重要影響。
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有序地觀察,在觀察中比較。例如教學垂直與平行(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在幫助學生整理出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關系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對比觀察,找出它們的特征,幫助記憶。
(1)觀察比較兩條直線之間有哪些關系?
(2)觀察它們的位置關系最終的圖形有哪幾種?
(3)舉出在不同平面內的兩條直線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的例子。
這樣的對照使學生學會明白其中的條件是必不可少的,逐一觀察,逐一對比,有次序地找出前后觀察圖形之間的異同點,進而發(fā)現(xiàn)它們的特征。
在數(shù)學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樂于觀察、勤于觀察和精于觀察,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為自主探索與實踐打好基礎。
二、指導學生動手“做”,在操作中拓展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學生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币虼嗽谄綍r的教學中,教師要力求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的知識要求,充分利用學具,通過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做一做等活動,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并用,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使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鍛煉。
“做數(shù)學”不僅僅是兒童簡單的按照老師規(guī)定的程序去完成一項手工勞動,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做”數(shù)學中的思考。在學生動手操作探索新知的過程中,會不斷產(chǎn)生富有創(chuàng)造的設想,在這些設想的驅使下學生會進一步動手探索、摸索、發(fā)現(xiàn),直至閃爍出創(chuàng)造的靈光。如在學習了《認識方向》后,我?guī)ьI學生制作方向板,到教室外去找一找身邊不同的方向有哪些事物。課后我還讓學生繪制一份從自己的家到學校的簡單地圖。這些活動,是對學生所學的《位置與方向》所有知識的一項實際檢驗。讓學生明白數(shù)學的學習,僅僅會解答課本上的習題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用自己學習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三、指導學生準確地“說”,在說理中梳理思維
《新課標》對說的要求是:讓學生經(jīng)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shù)學活動,發(fā)展合理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能力,有條理地、清晰地闡述自己的觀點。說的過程是思維的梳理過程,如何讓兒童學習用語言去解釋現(xiàn)象,也是兒童數(shù)學學習的一項基本能力。
在學習了《表內乘法》(人教版二年級上冊)之后,我出示如下算式:6+6+6+6+1=?
問:你能它改寫成其他形式的算式嗎?
生4補充道:不管用哪種寫法,最后的得數(shù)都是相同的。
說理訓練在學生有理有據(jù)地敘述解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邏輯性,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判斷、綜合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觀察與敘述中引導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說理表達訓練,本身就是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好辦法。
四、培養(yǎng)學生認真“聽”,在傾聽中完善認知
蕭伯納說,一個蘋果和一個蘋果交換,還是一個蘋果;一種思想和一種思想交換,就有兩種思想?!督虒W大綱》規(guī)定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善于傾聽”的技能。在課堂里,學生光有表達是不夠的,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只有認真傾聽老師的講課、傾聽同學的發(fā)言,才能積極有效地參與教學活動過程,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開啟思維的火花。“誰聽懂了他的意思?請你來解釋一下?!薄皠偛拍衬呈沁@樣想的,誰與他想法差不多?”“還有與他們不一樣的方法嗎?”教師不斷地引導,使學生通過傾聽,在解讀伙伴意見的過程中取長補短,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意見得到及時的反饋和完善,從而使教學向更深層次推進。
例如:教學計數(shù)器上用5顆珠子,你能表示出哪些不同的三位數(shù)(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學生們你一個我一個,倒也想出了不少。我問:你們說得都對,但用5顆算珠到底能表示多少個不同三位數(shù)呢?學生們愣住了,開始思考起來。我請學生上撥一撥計數(shù)器,看看從哪里開始著手比較好。一個學生一邊撥一邊解釋:假如把5顆算珠全部放在百位上,那么這個數(shù)是500。如果百位上有4個算珠,那么有401、410兩個三位數(shù)。有了第一個學生的啟發(fā),其他學生思維的閘門突然就打開了。由此寫出了百位上是3的三位數(shù)有302、311、320這三個。如果百位上是2,那么有203、212、221、203,百位上是1時,又有104、113、122、131、140。通過別人的操作和老師的引導,讓學生既學到了新知,又認識了自己的不足,讓學生把外在的操作和無序的思維進行了提升。學生通過說和聽,在交流比較中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這樣再遇到用6顆、7顆算珠表示不同的三位數(shù)或四位數(shù)時,學生們就不會一籌莫展、手忙腳亂了。
總之,觀察、操作、敘述和傾聽的四維教學策略在教學過程不是孤立的教學活動,在實踐中只有把它們互相融合、相互補充、相輔相成,才能充分發(fā)揮教師教的“引導”,學生學的“主導”性分工,在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思維智慧的過程中才能發(fā)揮出最大的作用。
(責任編輯 劉凌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