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越
摘 要:采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并以某高校193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UCINET6.0軟件從網絡密度、中心性、平均路徑長度、聚類系數、凝聚子群和核心-邊緣等特征指標研究了大學生友誼關系靜態(tài)結構特征,得出大學生友誼關系不密切、凝集力不強等結論,并提出了個人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友誼關系;社會網絡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4-0162-02
人們都說“大學相當于半個社會”,也就是說大學就是一個小社會。建立友誼關系是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的體現,同樣,一個小社會、小團體中學生友誼關系的強弱會直接反映出學生之間的團結力、凝聚力、向心力。因此,筆者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當代大學生友誼關系進行定量分析,為大學生與人交往提出合理意見,也為高校管理人員提出一些增強學生集體凝聚力的建議。
社會網絡分析法是一種社會學研究方法,也是一種研究社會網絡結構和社會網絡關系的分析方法。本文將利用社會網絡分析軟件UCINET6.0對友誼關系靜態(tài)結構進行研究來探索大學生友誼關系的群體特征。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的研究對象是某大學大一的203名大學生,但是最終只使用了193名學生所填的問卷信息。其原因是某些學生對朋友的不理解而選擇過多,因此將這些數據刪除。
(二)研究方法
1.網絡密度。網絡密度是指在193人網絡規(guī)模的朋友網絡中,學生與學生之間來往、聯系的緊密程度。網絡密度介于0和1之間,當網絡密度等于1時,說明所有學生都發(fā)生了來往;當網絡密度等于0時,說明所有學生都沒有來往。換句話說,網絡密度越大,學生之間的聯系越多。
2.中心性。中心性是對學生權利進行量化分析的一個重要指標特征。其包括度數中心度和中間中心度。度數中心度主要用來判斷一個學生是否處于“核心”地位。如果一個學生與許多學生都有直接的來往,那么該學生就處于中心地位,擁有較大權利。中間中心度主要用來判斷一個學生能夠控制其他學生交往的程度。如果一個學生處在很多學生交往的網絡關系中間,那么該學生居于重要位置,也說明該學生在其他學生交往中起到了橋梁的作用。
3.平均路徑長度。平均路徑長度是指朋友網絡中任意學生間交往的平均距離,反映的是學生與學生之間聯系的密切程度。如果學生來往的平均距離越小,并且以平均路徑長度為基礎的凝聚力指數越大的話,則說明朋友網絡中學生的凝聚力越強,學生越團結;反之,說明朋友網絡中學生的凝聚力越弱,這個集體就會是一盤散沙。
4.聚類系數。聚類系數是反映朋友網絡中學生的聚集程度。如果學生a和學生b有來往,學生b和學生c有來往,那么學生a和學生c很有可能會存在友誼關系。這種現象說明了部分學生間存在著密集交往特性。
5.凝聚子群。凝聚子群是指在朋友網絡中學生之間具有相對較強的、直接的、緊密的、經常的或者積極的關系所構成的學生間的子集合。通過分析朋友網絡凝聚子群密度即E-I指數,并找出朋友網絡中凝聚子群的個數以及各子群包含的學生,從而判斷出各子群體的關系、聯系的程度。
(三)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采用的調查方法是VS2010開發(fā)問卷調查系統(tǒng),收集到的數據會100%回收到sql2008R2數據庫中,然后通過sql2008R2將數據進行處理,在通過VS2010將數據轉成ucinet6.0可識別的朋友社會網絡關系矩陣。最后利用ucinet6.0對該矩陣進行指標量化分析。
二、友誼關系網絡結構實證研究
(一)可視化結構圖
在將朋友社會網絡關系矩陣導入ucinet6.0社會網絡分析軟件之后,得到朋友網絡的可視化結構圖,如圖1。如果箭頭從學生a指向學生b就表明學生a認為學生b是他的朋友;如果是雙向箭頭就表明學生a和學生b互認為是朋友。
(二)網絡密度分析
通過UCINET6.0對朋友網絡密度進行分析,得到該網絡的密度是0.0536。由于0.0536接近于0,表明學生之間交往、聯系的緊密程度很松散,學生之間來往不多。
(三)中心性分析
1.點度中心性分析。通過UCINET6.0對朋友網絡點度中心性進行分析,得到該網絡中每個學生的點度中心度如表1。點出度最大的學生是162,說明學生162主動與其他學生建立友誼關系最多;點入度最大的學生是60和35,說明學生60和35是所有學生中最受歡迎的。其中點出度度數為0的學生有18人,說明這18個學生不愿意主動與其他同學建立關系;而點入度度數沒有為0的,說明該網絡中沒有學生不受歡迎。另外,點出度中心勢是19.320%,點入度中心勢是5.110%,這說明友誼關系在該網絡中具有明顯的不對稱性。
(四)平均路徑長度
在UCINET6.0中計算出平均路徑長度為3.479,凝聚力指數為0.313,可以看出建立在平均路徑長度之上的凝聚力指數較小,說明該朋友網絡中學生的凝聚力不太強。
(五)聚類系數
在UCINET6.0計算出聚類系數為0.464,比較接近0.5,說明該朋友網絡中的聚集程度不強也不弱,聚類性不是特別顯著。
(六)核心-邊緣
在UCINET6.0中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發(fā)現有53名學生處于核心區(qū)域,是朋友網絡中的核心人物,在朋友網絡中占重要地位;而另外140名學生則處于邊緣區(qū)域。核心區(qū)域中學生的聯結密度為0.228,而邊緣區(qū)域學生間的聯系密度為0.059,這說明核心區(qū)域的學生來往的更密切。
三、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大學生友誼關系結構進行綜合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該朋友網絡的密度非常低,表明大學生之間的聯系不密切;并且平均路徑長度和聚類系數數據也說明大學生的集體凝聚力、團結力不強。雖然大學生交往并不緊密,但從中心性中又可看出每個學生都建立了友誼關系,并且大部分學生在與其他學生來往的過程中起到了橋梁的作用。
第二,通過對朋友網絡進行凝聚子群量化分析,發(fā)現該網絡中共存在8個子群,并且每個子群包含的學生各不相同。但各子群之間聯系并不密切,大多的友誼關系都發(fā)生在各個子群的內部,而且子群體的規(guī)模不大,這表明學生之間建立友誼關系的范圍比較小。核心-邊緣分析中發(fā)現處于核心區(qū)域和邊緣區(qū)域的學生比例失調,并且區(qū)域內學生間聯系的也不是很密切,但核心區(qū)域要比邊緣區(qū)域學生來往的程度要大些。
總的來說,大學生友誼關系并不密切。因此,大學生和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視。在此,筆者僅提出個人的一些建議:
第一,作為大學生,要充分重視友誼關系的建立。朋友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財富,一個孤立的人是不能夠在社會中立足的;另外,要增強集體意識,培養(yǎng)集體榮譽感,集體的好壞會直接影響集體中每一個成員的好壞。
第二,作為高校管理人員,不能只關注學生的成績、科研,還要及時關注學生間的交往情況。對于學生聯系不緊密的情況,高校管理者應多開展一些有助于學生交朋友的活動,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給予一定的獎勵;或者多去找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給他們適當的建議。
本文的結論只能代表部分大學生構成的朋友網絡,并不適合所有大學生友誼關系的結構特征。因此,為了使分析得到的結論更符合大學生友誼關系的結構特性,在今后的研究中要選擇更多的研究對象,做到更準確的分析。
參考文獻:
[1]劉軍.社會網絡分析導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2]劉軍.整體網分析講義:UCINET軟件實用指南[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羅家德.社會網絡分析講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