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楊春云
(煙臺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預防保健科,山東 煙臺 264000)
骨質疏松(OP)的發(fā)病人數已超過1億〔1〕。由于骨密度(BMD)下降,老年人在受到輕微創(chuàng)傷或日?;顒又屑纯砂l(fā)生骨折,導致其行動障礙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而倍受關注。骨代謝的過程可以通過無創(chuàng)、靈敏和特異的生化標志物測定出來,從而可對OP做出早期的診斷和治療。本文通過對膠東半島97例老年男性BMD及其骨代謝有關生化標志物的測定,探討老年男性不同年齡組BMD與年齡及骨代謝生化指標的關系。
1.1研究對象 采用分層多階段整群抽樣方法,選擇膠東半島9個縣市區(qū)具有正式戶口,居住10年以上,年齡58~89歲(平均68.08歲)的男性老年人97例。所有調查對象均排除骨代謝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和服用類固醇等藥物,血鈣(Ca)、磷(P)正常;體重指數<19 kg/m2或>28 kg/m2;骨折史等。將其分為58~69歲組36例、70~79歲組32例和80~89歲組29例共3組,對照組50例。受檢對象在各縣市區(qū)分布大致平均。
1.2BMD測定 采用法國MEDILINK公司生產的OSTEOCORE 2雙能X光骨密度儀測定腰椎(L2~L4)BMD。每日測量前均進行儀器性能檢測,其測定精確度(CV)1.33%。
1.3血標本的采取及檢測方法 空腹采集上午8~9時坐位肘靜脈血,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Ca和P;然后將血或血漿(肝素)置于-20℃〔Ⅰ型膠原C端肽(CTX)、骨鈣素(BGP)、25-羥基維生素D25(OH)D〕或-70℃骨特異性堿性磷酸酶(BALP)冰箱低溫保存,用美國Thermo酶標分析儀ELISA法定期批量測定,相關系數0.99。試劑盒由北京榮志海達公司提供,在同一實驗室由同一操作者統(tǒng)一完成,批內CV<9.0%。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t檢驗。
2.1老年男性腰椎、股骨近端骨密度值及累積丟失率(%) 見表1。對照組與不同年齡OP組比較,老年男性BMD隨增齡而下降,呈負相關。老年男性骨量丟失速度為Ward′s>Neck>Troch>L2~L4。按照OP診斷標準〔2〕,BMD較骨峰值減少2.5 s以上為OP,其中53%的受檢者可做出原發(fā)性OP的診斷。
表1 老年男性腰椎和股骨近端BMD值(g/cm2,±s)、T值及累積丟失率(%)
2.2老年男性各年齡組骨吸收、骨形成指標測定結果 見表2。老年男性BMD與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標均呈現降低的趨勢,與對照組比較,各骨代謝生化標志物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TRAP-5b和CTX與之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BALP和BGP與之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但各年齡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
2.3老年男性各年齡組鈣磷代謝指標測定結果 見表3。與對照組比較,老年男性血鈣、磷代謝指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CT各組間比較有明顯差異(P<0.05),但各年齡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25(OH)D3與之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25(OH)D3各年齡組間比較有顯著差異(P<0.01)。
表2 老年男性各年齡組骨吸收、骨形成指標結果±s)
表3 老年男性各年齡組鈣磷代謝指標測定結果±s)
一般認為老年性男性OP是衰老致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屬低轉換型,骨量減少主要是成骨能力降低的結果。骨量是由環(huán)境和遺傳因素共同決定,研究顯示性別和年齡相匹配的各種人群之間BMD存在種族/人種或地域差異〔3〕。骨代謝標志物同樣存在種族和(或)地域差異〔4〕。研究骨代謝狀況的方法包括組織學、影像學和生化技術。骨活檢診斷骨轉換率雖可靠,但由于是創(chuàng)傷性檢查,不易在普通人群普及。目前OP的診斷主要依賴于BMD的測量,本文顯示出老年男性骨密度隨增齡而顯著下降,其中53%的老年男性接受檢查可做出原發(fā)性OP的診斷,反映出原發(fā)骨質疏松的高發(fā)病率。而生化指標是持續(xù)發(fā)展的領域,具有簡便、快速、無創(chuàng)傷性的特點,在流行病學調查、長期跟蹤監(jiān)測以及預防性診斷方面獨具優(yōu)勢。
TRAP-5b來源于破骨細胞和激活的巨噬細胞,來源于破骨細胞的TRAP-5b具有酶活性,而巨噬細胞分泌的TRAP-5b無酶活性〔5〕。TRAP-5b由于其特異性高、結果不受晝夜變化、飲食、肝、腎疾病的影響,檢測血清TRAP-5b水平可以反映體內破骨細胞活性和骨吸收狀態(tài),具有早期監(jiān)測骨質,降低骨折風險的作用。據報道,血TRACP5b在50歲前的男性與50歲后的男性比較無明顯差異〔6〕。原發(fā)性OP骨轉換減低時,破骨細胞活性減低,血清TRACP水平顯著降低〔7〕。本研究顯示,老年男性TRAP5b隨增齡而下降,各年齡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各年齡間無顯著差異。筆者認為Ⅱ型OP時,骨形成和骨吸收水平均有下降,而前者下降程度大于后者,Ⅱ型OP屬于低轉換型,骨轉換率指標隨增齡而呈下降趨勢。
CTX是Ⅰ型膠原交聯末端肽,為總的C端交聯物;其結構在血中不受肝腎進一步降解,能直接反映基質膠原降解情況。CTX的氨基酸序列與Ⅰ型膠原中的相應部位一樣,作為骨吸收指標有較高的特異性〔8〕。當骨老化時,C端肽的α-門冬氨酸轉化為β-門冬氨酸,檢測CTX對Ⅰ型膠原分解具有特異性,反映骨吸收增加的狀態(tài)。本研究發(fā)現,老年男性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各部位的BMD顯著降低,反映骨形成的BGP及骨吸收狀態(tài)的CTX同對照組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表明老年男性OP骨形成和骨吸收這一耦聯失調。
BALP由成骨細胞分泌,主要作用是通過水解磷脂釋放出無機磷,增加局部磷濃度,促進基質礦化,是反映骨形成的重要標志。當體內鈣營養(yǎng)缺乏時,甲狀旁腺素分泌增加,導致成骨細胞增生活躍;或由于鈣攝入不足,生成的內骨組織不能鈣化,成骨細胞不能轉化為骨細胞,成骨細胞反饋性增生活躍,這些情況導致成骨細胞分泌大量的BALP入血,造成血中BALP的活性增高,此時,測定血中BALP可準確反映骨改變的早期結果〔9〕。血清BALP測定與動態(tài)觀察可作為監(jiān)測骨形成變化的有效參數,將為疾病的早期診斷、治療效果的監(jiān)測、病情與預后的判斷等提供有效的依據,對研究骨代謝疾病特別是OP有著重要的價值。
BGP又稱γ-羧基谷氨酸骨蛋白,主要由非增殖期成骨細胞分泌,其主要生理功能是維持骨的正常礦化速度、抑制異常的羥磷灰石結晶。循環(huán)血液中的BGP濃度與成骨細胞的活性一致,因而也與骨形成一致,可作為骨形成的良好標志物〔10〕。血清BGP水平存在明顯晝夜節(jié)律現象,且易受月經周期、乙醇、季節(jié)、Vit D狀態(tài)等多種因素影響,因此檢測BGP的血清標本應在抽血后迅速處理。血清BGP水平與年齡呈明顯負相關。國內學者研究發(fā)現BGP與BMD相關,BGP升高時,BMD相應升高,提示此時骨形成較多,骨量增加。因此BALP和BGP在一定程度上可預測BMD的量,對OP存在做初步預測。本文結果提示隨著年齡的增加血清BALP和BGP水平逐漸下降,這可能與成骨細胞活性隨年齡增長而降低有關。
CT直接作用于破骨細胞,抑制骨吸收刺激骨形成,降低骨轉換,因此男性一生骨量的丟失隨增齡而增加,老年男性BMD隨增齡明顯降低,體內鈣調節(jié)激素紊亂導致骨骼對鈣元素的攝取,吸收和利用能力下降,出現骨質疏松,另外老年人由于活動少,日曬少,消化功能差,吸收VitD減少而致25(OH)VitD降低,這是OP發(fā)生的重要基礎。
Vit D3可以促進腸道對Ca2+的吸收(腸道Ca2+吸收不良是OP的重要發(fā)病原因之一),并可促進腎臟對鈣、磷的重吸收。25(OH)D是腸道Ca、P吸收和骨礦化所必需。生理條件下,可刺激成骨細胞活性,促進骨基質形成。大劑量時,是破骨細胞的激活因子。有研究證明老年性OP發(fā)生25(OH)D降低,PTH水平升高,以調節(jié)25(OH)D的代謝〔9〕。血25(OH)D水平有助于判斷患者是否存在VitD3不足或缺乏。飲食中鈣的攝入不足往往伴隨著VitD3的攝入不足。結果顯示,老年人群均存在Vit D3缺乏,Ca、P代謝降低,因此,老年人群保證足夠的Ca和VitD3攝入是必要的,是預防中老年人OP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顯示,老年人的骨吸收、骨膠原丟失明顯高于同齡對照組。
4 參考文獻
1張玉孝,孫宏敏,劉鐵軍.骨質疏松癥防與治〔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1.
2中國老年學會骨質疏松委員會.中國人骨質疏松癥建議診斷標準(第二稿)〔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0;6(1):1-3.
3伍賢平,廖二元,劉忠厚.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各種族人群骨密度參考值及其相互比較〔J〕.中國骨醫(yī)疏松雜志,2007;13:1-21.
4Holvik K,Meyer HE,Sgaard AJ,etal.Biochemical markers of bone turnover and their relation to forearm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persons of Pakistani and Norwegian background living in Oslo Norway:the Oslo health〔J〕.Eur J Endocrinol,2006;155:693-9.
5Halleen JM,Alatalo SL,Suominen H,etal.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a novel serum marker of bone resorption〔J〕.J Bone Miner Res,2000;15(1):1337-45.
6井夫杰,張 靜.益腦推拿法對椎動脈型頸椎病血漿內皮素的影響〔J〕.山東中醫(yī)雜志,2006;25(1):3940.
7Alatalo SL,Peng Z,Janckila AJ,etal.A novel immunoassa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 from rat serum〔J〕.J Bone Miner Res,2003;18(1):134-9.
8Palacios S,Camil CB,Cifuentes I,etal.Changes in bone turn over markers after calcium-enriched milk supplementation in healthy postmenopausal women:a randomized,double-blind,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J〕.Menopause,2005;12(1):63-8.
9董 進.骨質疏松的現代診斷與治療〔M〕.北京:中國醫(yī)學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04-5.
10Tascioglu F,Colak O,Armagan O,etal.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receiving glucocorticoids:a comparison of alendronate and intranasal salmon calcitonin〔J〕.Rheumatol Int,2005;26(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