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鴻志
摘 要: 新課標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但目前閱讀教學依然存在諸多困惑與問題,作者從兩個方面進行反思,并提出了見解與主張。
關(guān)鍵詞: 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教學反思
毛澤東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敝娙岁翱思艺f:“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著名學者余秋雨說:“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眰ト撕兔说恼撌?,都論證了一個道理:閱讀在人的一生中,是十分重要的。
對于閱讀的重要性,2011年新修訂的初中語文《課標》有重要的表述:“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各地中考語文試卷中,閱讀題約占二分之一的比重,足見其重要性。
要閱讀,就必須具有良好的閱讀和理解能力,而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良好的閱讀與理解能力是初中語文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培養(yǎng)理解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p>
近幾年,初中語文教學取得了很大進步,特別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得到了進一步重視,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確立。
但是,只要中考的指揮棒依然存在。“一切為了考試”的應試教育思想不徹底根除,我們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就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尷尬局面:教材中的一篇篇課文,從古代的諸子百家、唐詩宋詞元曲、歷代散文精品、明清小說到外國的優(yōu)秀作品,可謂字字珠璣,篇篇錦繡,可為什么有學生卻對課文不感興趣,對語文越學越厭學,課堂教學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呢?針對此,我們必須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進行深刻的反思。
一、閱讀教學,本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學生無疑是主體,教師無疑是導師,但現(xiàn)在卻本末倒置。
子夏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問老師:“《詩經(jīng)》上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可為絢兮這幾句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像繪畫一樣,先繪上彩色,再用白色修飾?!弊酉挠兴虻卣f:“學禮要放在仁義后面,是嗎?”孔子說:“給了我啟發(fā)的是子夏啊!這就可以同你談論《詩經(jīng)》了?!?/p>
在這里,學生提問題,孔子不是給出一個標準答案,而是點破,讓學生自己領悟。學生領悟了,孔子及時給予肯定??鬃?,真不愧為“萬古師表”。
19世紀德國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家阿·第斯多惠說:“不好的教師是給學生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使學生找尋真理。”這至理名言用在閱讀教學上同樣合適: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學會閱讀和應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閱讀是應用的前提和準備階段,教師的閱讀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找尋真理”,而不是給學生“灌輸真理”,歸根結(jié)底,要著眼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為什么學生厭學,為什么學生的閱讀能力無法提高?癥結(jié)在于教師,在于教師沒有像孔夫子那樣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而是滿足于本本教學,滿足于照本宣科的“一言堂”。所謂“本本教學”,就是為了教課本而教課本。也就是說教師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簡單地教學課本,完全沒有把課本展開到一個完整的語文教學體系之中。所謂“一言堂”,就是老師的一句話即為答案。因此,教師上課時一成不變地讓學生學習生字詞,一成不變地分析文章中的段落,一成不變地分析文中優(yōu)美的語句,這是當前語文教學最大的誤區(qū)。
例如《愚公移山》這篇傳統(tǒng)教材,不少教師上這一課時,很少有獨立的見解和主張,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搬自教參,諸如寓言的特點、愚公的形象、愚公的精神、作品的主題等。教師只是一味地灌,即使提問題,答案也是唯一的?!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為什么不能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個愚公”呢?相同是不正常的,只有不同,才能發(fā)展思維,激發(fā)想象,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
閱讀教學主要是閱讀主體的領悟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一味地講解,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應當進行適當點撥,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敢于指出文章中與自己思維不同的地方,放手大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能力,讓學生學會如何去閱讀、去欣賞、去實踐,這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目的。
二、以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思想和急功近利心理,導致了閱讀教學長期難以走出誤區(qū),課改難以進行。
考試,作為檢測學校老師和學生的教學與學習效果的一種手段,本無可厚非。問題在于:中考成了“指揮棒”,老師被“指揮棒”轉(zhuǎn)暈了。
語文學科是初中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著眼于人,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新課標對此有明確的規(guī)定: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能力;良好的語感、豐富的語言積累和文化底蘊;良好的語文學習態(tài)度、習慣和方法。
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把整個初中語文教材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規(guī)劃,而不應該為了適應中考而教學。否則,不但教材被搞得支離破碎,而且會把閱讀教學帶向模式化的死胡同。
魏書生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面,是成功的。他會多,事務多,一些專家曾懷疑他的教績,多次在他外出開會期間進行抽考,結(jié)果每次平均分、及格率、優(yōu)秀率都超過同年段的其他班級,令專家們嘆服。魏書生的成功,有兩點最值得肯定:一是教學目標明確,不是為了考試而教學;二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學生自學能力強,老師不在,會自學語文。
毋庸置疑,目前,中考的“導向”作用影響教師的教學,也影響學生的學習。特別是在新課改的最初幾年內(nèi),由于評價體系尚未建立,考試在新課程評價中還將發(fā)揮重要作用。
近日,看了一篇邑人寫的文章,很有意思。他把中國歷代的狀元郎的一長串名單和落魄文人的一長串名單進行了分析對照,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風光一時的狀元郎,其結(jié)果是在歷史上曇花一現(xiàn),鮮有人給后人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那些落魄文人,如李白、杜甫、吳敬梓、曹雪芹、蒲松齡等,卻一個個頗有建樹,成為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一顆顆耀眼的明星,光照千秋。
為什么?因為中國這個國度,封建社會長達兩千多年,“學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根深蒂固。讀書,背“四書五經(jīng)”,為了考試做官;寫文章,習八股,還是為了考試做官。學習課文,教師是“一言堂”;那經(jīng)義,更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在“一切為了考試”的刻板教學和訓練中成長起來的“尖子”,沒有獨立見解,思想僵化,能有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遺產(chǎn)嗎?
反觀這些落魄文人,因清貧而接近百姓;因灰心科舉而放棄八股,沒有了為考試而閱讀、而寫作、而考試的束縛,旁獵群書,隨心所欲,其創(chuàng)作貼近生活的詩歌、文章和小說,豈能不光照千秋?
古人讀書有“三味”:“讀經(jīng)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zhuàn),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痹赋踔袑W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熱愛閱讀,讀出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