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穿梭于城市之中,能夠看到一幢幢拔地而起,層層上升如寶塔般帶著強大生命力升騰攢動的建筑,心中便會對人類智慧與勞動力的強大產生一種敬畏的心理。人類樂此不疲地為自己制造舒適,對此的追求重塑了超值房子的價值觀:房屋的保溫——更環(huán)保節(jié)能的保溫——自然感強烈的保溫——繼而無限智能化,這種智能化所節(jié)約的能源,在使用過程中都累積著超值。
建筑的生命力集地理氣候、風土文脈、時代技術及美學意識于一體,與時代息息相關。老祖宗留下的四合院與磚雕彩繪是過去的經典,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建筑之美亦不能稱之永恒,因為它們歸屬的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在更多可見的是將建筑物的結構、系統(tǒng)、服務和管理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最優(yōu)化組合,從而為用戶提供一個高效、舒適、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環(huán)境。如果說庫哈斯、哈迪德、安藤忠雄等大師用全新思想讓現代建筑獲得了令人振奮的形象及空間特質,那么科技正在賦予建筑全新的生命。
隨著人類對建筑內外信息交換、安全性、舒適性、便利性和節(jié)能性的要求產生的智能化建筑,具有內生發(fā)展動力,提高客戶工作效率,提升建筑適用性,降低使用成本,已經成為發(fā)展趨勢。2012年我國新建建筑中智能建筑的比例僅為26%左右,遠低于美國的70%、日本的60%,市場拓展空間巨大。
我國城鎮(zhèn)化建設不斷推進,也給智能建筑的發(fā)展提供了沃土。我國平均每年要建20億平米左右的新建建筑,前瞻預計這一過程還要持續(xù)25-30年。按照“十二五”末國內新建建筑中智能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30%計算,該比例提高近一倍。未來三年智能建筑市場規(guī)模增速維持在25%左右,2013年市場將超千億規(guī)模。
讓建筑擁有生命,這已不是夢想。同時,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霧霾侵蝕全國,世界各國對建筑節(jié)能的關注日益增加。建筑作為高能耗產物,讓人們認識到,節(jié)能減排已成為建筑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綠色建筑應運而生。
科技伴隨著在建筑的設計與施工中,科技同樣也伴隨在建筑的運維中,科技改變了建筑,建筑也因科技而富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