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晶,章雅青,錢艷,王皓岑
(上海交通大學護理學院 基礎護理教研室,上海 200025)
基于學生視角的上海市高校軟性教育環(huán)境內(nèi)涵的質(zhì)性研究
徐志晶,章雅青,錢艷,王皓岑
(上海交通大學護理學院 基礎護理教研室,上海 200025)
目的了解基于學生視角的上海市高校軟性教育環(huán)境內(nèi)涵。方法采用目的性抽樣,以焦點團體訪談法對上海市本科及以上層次的綜合性重點大學、綜合性一般大學及專業(yè)性大學各1所共23名學生進行小組訪談,同時從中選擇2位參與訪談的學生又進行了個別深度訪談,運用扎根理論方法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結果基于學生視角的上海市高校軟性教育環(huán)境內(nèi)涵分為6個核心類別,分別是辦學思想、學術氛圍、學習氛圍、校園生活、學生發(fā)展和學習形象;同時形成了“高校軟性教育環(huán)境關鍵概念詞列表”,共30個關鍵概念詞。結論從學生角度界定和分析高校軟性教育環(huán)境的內(nèi)涵及其構成有利于為高校教育環(huán)境建設提供一個新角度的參考依據(jù)。
高校;軟環(huán)境;扎根理論;焦點團體訪談
[Nurs J Chin PLA,2014,31(6):5-8]
高校軟性教育環(huán)境是指高校內(nèi)部除設施、規(guī)模、自然環(huán)境等表層物質(zhì)實體之外的一切可能影響學生身心成長、學術成就、行為養(yǎng)成的因素[1-2]。國內(nèi)外研究者[2-4]在此領域的研究聚焦于在一定教育理論和學生發(fā)展理論指導下對教育環(huán)境進行客觀測量,但是在研究中常常發(fā)現(xiàn),不同性別、年級和情境下的學生,對教育環(huán)境的感受和體驗是不同的,而在同一所學校,教師認為的教育環(huán)境與學生感受到的教育環(huán)境也存在著一些差異。那么,當教育者費盡心思為學生創(chuàng)造在他們看來最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教育環(huán)境時,學生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和需求?或者如教育者期待一樣去感受教育環(huán)境?本研究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從受教育者的角度,探討高校內(nèi)部軟性教育環(huán)境的內(nèi)涵及構成,以期豐富“高等教育環(huán)境”研究的理論體系。
1.1 研究對象 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采用目的性抽樣[5]選擇上海市本科及以上層次的綜合性重點大學、綜合性一般大學及專業(yè)性大學各1所共23名學生為研究對象。23名學生中,男9名、女14名,平均年齡(20.67±1.67)歲。抽樣標準:(1)大學二年級及以上;(2)全日制住校學生;(3)語言表達清晰;(4)自愿參加本研究。
1.2 方法
1.2.1 資料收集 本研究采用焦點團體訪談法[5]收集資料,樣本量以資料信息達到飽和,不再有新信息為止。將23名學生進行分組訪談,每個訪談小組視作1個樣本,5~12人/組。另外,基于資料分析需要,在小組訪談以外,從中選擇2位參與訪談的學生又進行了個別深度訪談,以補充小組訪談的結果。研究借鑒美國高校學生發(fā)展相關理論和學術研究結果論證和擬定訪談提綱,最初擬定的提綱為:(1)學生生活在大學校園里,她們的心理狀況、人際關系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2)是什么因素導致了這些變化?(3)大學環(huán)境中哪些因素促進或阻礙學生的成長?(4)大學生在大學獲得了哪些發(fā)展?在約定的時間,訪談小組所有成員集中在安靜溫馨不受干擾的空間里,由研究者依據(jù)訪談提綱引導話題,被訪者根據(jù)自己的體會和理解對各話題進行討論或描述,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進行現(xiàn)場錄音,每次訪談45~60 min。在實施訪談的過程中,研究者作為主持人的身份扮演者團體調(diào)節(jié)者的角色,同時,根據(jù)現(xiàn)場反饋的深度和廣度實時增減、變化具體的訪談問題。
1.2.2 資料分析 以質(zhì)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論方法[5]為資料分析的基本方法。每次訪談結束后,研究者對訪談資料進行整理、分類,提煉主體,獲取學生眼中的高校軟性教育環(huán)境相關的關鍵詞匯或概念,并據(jù)此調(diào)整下一次訪談的話題方向。當信息趨于飽和時,訪談結束,整理獲取“高校軟性教育環(huán)境關鍵詞概念詞列表”,探討各概念之間的關系,形成概念框架,解釋學生眼中高校軟性教育環(huán)境的內(nèi)涵和構成成分。
本次訪談資料顯示,基于學生視角的上海市高校軟性教育環(huán)境內(nèi)涵分為6個核心類別,分別是辦學思想、學術氛圍、學習氛圍、校園生活、學生發(fā)展和學習形象;同時形成了“高校軟性教育環(huán)境關鍵概念詞列表”,共30個關鍵概念詞,見表1。
2.1 辦學思想 受訪學生基本生于上世紀90年代,他們成長的環(huán)境是物質(zhì)豐富、訊息獲取渠道發(fā)達的時期,因此這個年齡的學生有著類似的特點,那就是對于自身發(fā)展的方向和要求有著個體化需求,愿意表達自己的更多意愿,也對學校賦予的機會有著更高的期望。他們希望學校在各方面都有著成熟的“規(guī)范化的管理”,但是他們本身不情愿“被管理”,而是要被“關注”的同時被“激勵”。學生們需要真正成為學校的一員,在各種管理制度(“生活”、“學習”、“交流”等各方面)的制定和實施時都有著學生的參與,即充分的討論和發(fā)表意見的機會。他們認為這也是“學校培養(yǎng)學生的一種形式”,是“信任學生的表現(xiàn)”。
同時,學生們渴望著“被激勵”。大學是個來自五湖四海的同齡年輕人群體生活學習的地方,“思維方式的不一樣、生活習慣的差異”使得大學生們都要面臨不同程度的挑戰(zhàn)?!耙郧埃矣X得我好牛的(呵呵),不是我自己說的,反正我的高中同學都這么說,也就是我成績比較好,可是大學里很多同學都比我好,我很佩服這些同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有些根本看不出啊,一下子發(fā)現(xiàn),有時候很羨慕?!薄皩嬍依镉袑嬍业奈幕?,在一個班級有一個班級的文化,就是團隊的感覺,還有社團里面啊,有的人喜歡窩在寢室,有的人喜歡在社團里,因為可以發(fā)揮自己的長處”,“還有人際關系,和人相處,也是為以后的社交打算啊”?!袄蠋熤v、我們聽,這種上課方式應該是在高中以前,現(xiàn)在應該給我們空間了;有些可能已經(jīng)過時(書上的內(nèi)容),我們現(xiàn)在上課,有些在網(wǎng)絡上查詢到的內(nèi)容比老師上課的內(nèi)容還多,我們想知道世界范圍內(nèi)最新的東西。”
表1 高校軟性教育環(huán)境關鍵概念詞列表
2.2 學術氛圍 學生們都經(jīng)歷了十幾年的學習生涯,進入大學也一直是他們“學習的最終目標”,大家都描述他們在未進入大學時對學校的想象,很多學生都提到了在進入大學前一直認為大學的學習是和高中時候有著明顯的區(qū)別的,“其實以前高中就住校的,所以對宿舍生活不是非常陌生”,往往是對大學的學習有著這樣的設想,大學應該是“就是那種高深知識到處飛,實驗室發(fā)現(xiàn)新物質(zhì)的樣子吧(大家都笑了)”,可是事實和想象有差距,“事實上我們還是每天上課下課,基本上好像高深的內(nèi)容或者所謂的科學家和我們距離還是很遠的。”有的學生舉例說,某些課程是由某位非常有名的教授上的,或者有些學術活動,就會有很多學生參加,“出席率比上課高多了,都擠在走廊里,根本不用老師點名”。還有些理工科類學生提到了,“有時候有機會和學長參加一些老師的課題,就是讓我打打下手,但是那感覺也挺有意思的,就是不是完全重復書上設計好的實驗,而是可以有些自己的東西,發(fā)現(xiàn)實驗的結果很有成就感的?!薄斑@個時候我才覺得我像是以前想象的那種大學生。”這些會影響到以后繼續(xù)深造的想法。
2.3 學習氛圍 90后的大學生們對自主學習有著比以往大學生更加普遍的追求,而自主的前提是更加自由的信息獲取和學習交流的機會,那么“網(wǎng)絡的便捷”是重點。現(xiàn)在,由于教育對外交流的增加,特別在上海這個國際性都市的大學,學生出訪交流或者在本校與外來學生的交流都日益增多,很多學生提到了在國外學校里的深刻感受就是網(wǎng)絡的便捷,比如說在“校園里很多地方都有一個簡單的桌子、椅子,桌子上面有電源可以直接使用上網(wǎng),校園里一點都不嘈雜,大家都是安安靜靜地看書,不一定要在圖書館?!碑斞芯空叱吻暹@可能是硬件條件的制約,而學生認為這些硬件的提供恰恰是軟性環(huán)境的體現(xiàn)。這種模式是呈現(xiàn)對學習氛圍的營造的重視。在說到學習氛圍,學生都會提到自習文化。大家一直覺得大學的學習“沒人管了,需要自覺”,但自習分為“兩個類型的”,一個是“基本每天都在自習教室過的”規(guī)律性的“學霸”;一類是 “到考試前才在自習教室通宵”臨時抱佛腳的學生。學生們分享了不少在自習教室里發(fā)生的有趣故事,可以看出那是個學生性格特點集中體現(xiàn)的地方,也是學生交流甚至“認識不同專業(yè)的朋友的好地方”。新世紀的大學教育重視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這也符合新大學生的時代性,那就是他們更趨向于表現(xiàn)自我的想法和展現(xiàn)自己的價值,他們需要有這樣的渠道,學校中開展的新式教學方法,比如PBL(problem-based learning)、CBL(case-based learning)等教學方法都被大家認為是很好地發(fā)揮自己的能力的教學方法,即便是對那些“讀書不好的學生”,他們在“這樣的課上居然表現(xiàn)得相當活躍?!?/p>
2.4 校園生活 在義務教育期間不少學生體會過住校生活,所以受訪的學生中有部分同學對于住校生活并不陌生。但是,學生們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飲食生活習慣,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的校園生活顯得更加“有趣”、“挺有意思”。這其中,社團活動更加豐富了校園生活,那些在入學前就有特長的學生可以針對性地選擇社團與有著“同樣愛好的同學進行切磋交流”,而那些以往無特長或者有愛好,但沒有機會參與的學生更是可以滿足他們這方面的需求,比如一個喜歡下圍棋的學生:“雖然現(xiàn)在也要讀書,但是好像(有)更多時間可以去做我以前喜歡又沒有時間做的事情,哦,原來我也可以,而且不一定要做很多,但是玩玩就挺有意思,也可以認識朋友?!蓖瑫r,有不少高校有著文體類項目的特長,在我國大學生比賽中有著較大的優(yōu)勢,那么該校的學生在這方面的普及度也較高,有學生在擇校時就考慮過這方面的因素,以期在求學期間有更多的發(fā)展機會。
2.5 學生發(fā)展 不同學校的學生之間以及同一學校不同專業(yè)的學生之間經(jīng)常會就專業(yè)課設置、學術活動進行交流,另外經(jīng)常交流的就是各種助學活動。受訪學校都有著較系統(tǒng)的勤工助學組織,受訪同學也基本參與進去。大家參加的動機不完全相同,而“賺錢”是普遍存在的一個原因。大學生處在一個比較復雜的時期:一方面都是已成年,很多學生雖然稚氣未脫,但是已經(jīng)開始認識到自己的責任,他們認為“自己應該在養(yǎng)活自己上負起責任了”,有些學生自己在校外尋找兼職的機會,更多的是參加學校的勤工助學。他們也把這種參與視為“早期接觸社會”,他們認為學校提供的“靠譜”。另外,由于現(xiàn)在社會公益團體的增加以及志愿者服務團隊的發(fā)展,也把學生特別是大學生作為發(fā)展的對象,而這種公益活動或自愿者活動也非常吸引大學生們,作為即將面對就業(yè)而又是學生的這種身份,以及年齡的特定,這個時期的他們正處于“自我認同的同一期[6]”,他們是十分期望被肯定,同時也想體現(xiàn)自身對社會的價值。
2.6 學校形象 學校給社會的形象是是非常具體的客觀指標,更是非常抽象的主觀感受。而這個“形象”左右了大學生入學前的選擇,高考生們選擇大學的時候都必須以分數(shù)來決定,在分數(shù)允許的情況下更多的是看中學校的“名聲”、“名氣”,這些來源于社會的認識,很多是親朋好友、老師以及學長的經(jīng)驗推薦。但是受訪對象們都提到了在入學后對于學?!懊暋?、“名氣”的再認識,而事實上,這個再認識的過程就是身處其中體驗的過程?!吧硖幵凇钡膽擒洯h(huán)境和硬環(huán)境之和,而又以軟環(huán)境占絕大部分?!霸僬J識”有“覺得更好”、“差不多”和“失望”不同的結果。于是便有以后自己家里有人要讀大學,我肯定“推薦我們學?!薄ⅰ翱隙ㄗ屗贿x擇我們學?!薄_€有“如果可以再選擇的話我不會選這個學?!?、“和我的預期差不多,如果再選擇我可能還是會選的吧”。
研究者發(fā)現(xiàn),“學校形象”這個概念具有雙面性。選擇學校時,多數(shù)學生在分數(shù)的允許下更多地看重學校的“名氣”,也就是聽到社會宣傳、親朋好友述說,特別是和這個學校有過交集的“過來人”的建議;同時,這個概念又是一個經(jīng)歷過后的畢業(yè)生,或者說過來人對于高校軟環(huán)境切身體會后的認識結論。
3.1 研究結果的理論意義 國內(nèi)外研究者關注于該領域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國內(nèi)研究大多集中于從教師的角度探討教育環(huán)境的建設和觀察教育環(huán)境對學生的影響[7-9];研究目的也多為教育環(huán)境建構的理論研究[10]。國外的研究著重發(fā)展以一定教育理論和學生發(fā)展理論為指導的對教育環(huán)境進行測量的定量工具。本研究是從學生角度界定和分析高校軟性教育環(huán)境的內(nèi)涵及其構成,結果可為高校教育環(huán)境建設提供一個新視角,可以更有目的地合理引導學生的感受、體驗和評價軟性教育環(huán)境,以期更好地發(fā)揮軟性教育環(huán)境對學生的教育作用。
3.2 研究結果的時代意義 教育是隨著社會發(fā)展而發(fā)展變化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必然在高校系統(tǒng)內(nèi)部有所體現(xiàn),并影響高校教育環(huán)境的變革,而同時社會發(fā)展也使得人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以及主流文化發(fā)生著一些重要變化。這些變化體現(xiàn)在受教育者身上,學生對高校軟性教育環(huán)境的需求以及認知評價也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生著變化。本研究基于學生的視角,更加具體地體驗著學生在校期間感受到的學校軟環(huán)境帶來的影響,因為,教育環(huán)境會對受教育者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不僅僅取決于教育者提供了什么樣的教育環(huán)境,更取決于受教育者對教育環(huán)境及其影響力的感受、體驗和自覺于其中的認同。
[1] Yong S W,Huang L O.Learning environments a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Relationships with academic aspirations and satisfaction [J].Learn Env Res,2012(15):363-378.
[2] Roff S.The dundee ready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measure (DREEM)-A generic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undergraduate health professions curricula[J].Med Teach,2005,27(4):322-325.
[3] Saema R,Seri B M.Structural relationship of learning environment,learning approach,and generic skills among engineering students[J].Asian Social Science,2012,8(13):280-290.
[4] Yasuharu T,Eiji G,Junji O ,et al.Undergraduat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perceived preparedness for postgra duate clinical training, and pass rate on the National Medical Licensure Examination in Japan[EB/OL].[2013-04-18].http://www.biomedcentral.com/1472-6920/10/35/.
[5] 陳向明.質(zhì)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8.
[6] 楊云衣.生長與發(fā)育[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5.
[7] 張平平,李凌艷,辛濤.學校氛圍對學生數(shù)學成績影響的跨文化比較:基于多水平分析的結果[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1,27(6):625-631.
[8] 陸根書.課堂學習環(huán)境、學習方式與大學生發(fā)展[J].復旦教育論壇,10(4):46-55.
[9] 康齊力,董永祥.影響高校德育軟環(huán)境的因素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30(12):127-128.
[10]康伶俐.軟環(huán)境: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的“潛力股”[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8(6):148-150.
(本文編輯:沈園園)
文稿中文后參考文獻的著錄規(guī)則
本刊嚴格遵守國家GB/T 7714-2005 《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的有關規(guī)定。為此,請作者書寫時注意以下要求:(1)文后參考文獻表的順序應按照文中引文的順序依次排列,用阿拉伯數(shù)字書寫。(2)每條文獻著錄項目應該齊全,包括作者、題名、出版項。(3)作者不要超過3名。原文獻作者3名以上的,只要寫出前3名作者即可,后加“等”或“etal”。(4)題名務必與原文獻一致。(5)出版項目中須包括雜志的名稱、出版年、卷、期、起止頁碼。(6)期刊文獻著錄格式為:作者.題名[J].雜志全稱,出版年,卷(期):起頁-止頁。如為中文雜志要寫明雜志的全稱,英文雜志建議用正確的簡寫形式。(6)專著文獻著錄格式為:作者.題名[M].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頁-止頁。(7)電子文獻著錄格式為:作者.題名[文獻類型標志/文獻載體標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獲取和訪問路徑。
QualitativeStudyofConnotationofIntangibleEnvironmentinUniversitiesBasedonthePerspectiveofStudents
Xu Zhijing,Zhang Yaqin,Qian Yan,Wang Haocen
(Basic Nursing Office,Department of Nursing,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5,China)
author:Zhang Yaqin,E-mail:zhangyqf@aliyun.com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and composition intangible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udents.MethodsTotally 23 students were interviewed by using focus group interviews to collect data. In addition,the two students who were participated in the focus group interviews before were interviewed in depth. The study use 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 as the method of the data analysis.ResultsThe study gradually acquire six core categories, including educational ideology, academic atmosphere, campus life, student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image and format the list of “key concept words of university intangibl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which has 30 key concept words in total.ConclusionThe results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of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 universities.
university;intangible environment;grounded theory;focus group interview
2013-04-28
2013-10-16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人文社科類(11YS61);2011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市級項目(B11032)
徐志晶,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級護理實踐的發(fā)展及循證護理
章雅青,E-mail:zhangyqf@aliyun.com
10.3969/j.issn.1008-9993.2014.06.002
R197.323
A
1008-9993(2014)06-0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