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摘要:中華泱泱五千年燦爛光輝歷史文化,我們教師必須肩負起傳授歷史的責任,在我們教師不能改變“大風氣”的情況下,從教師本身上著手,改變教學方法老套,教師素質(zhì)差等弊病,在教學中多運用新教法,確立正確的歷史教育思想,摒棄傳統(tǒng)教學方式,提高自身素質(zhì),讓更多的學生對歷史感興趣,愿意主動去學歷史,“看”歷史,不忘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
關鍵詞:原因分析;渠道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2-369-01
當前初中歷史的教學,我們已經(jīng)看到,不是那么的如意,學生們學習態(tài)度曖昧,處于一種可學可不學的狀態(tài)。形成這樣一種狀態(tài),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主觀原因是沒有把初中歷史等同數(shù)學語文一樣列入必考科目,學生們處于一種馬虎狀態(tài)。客觀原因,來自我們歷史教師本身,譬如教學方法老套,教師素質(zhì)差等。一個不學習歷史的民族是沒有明天的民族,一個忘記自己歷史的民族,這個民族也就快消亡了。中華泱泱五千年燦爛光輝歷史文化,我們教師必須肩負起傳授歷史的責任,盡快讓歷史教學走入一條“健康”化發(fā)展的道路。
一、制約當前歷史教學走入健康化發(fā)展的原因分析
1、“受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使得各學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學生心目中認為歷史、地理、生物等科是可有可無的。這樣作為社會學科的歷史科就被擱置冷落于一旁,導致很多歷史教師因為肩無多大重任,從而缺少了奮斗的動力,至于業(yè)績榮譽也無從談起,這些令從事歷史教學的教師感到極為的困惑與失落。
2、歷史教育觀念陳舊落后。從傳統(tǒng)上來看,我們在歷史教學中習慣于“重記憶輕理解,重灌輸輕思維”,以接受為主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歷史教學,除了應付考試,沒有任何用處,很難讓學生感受到“歷史是人類的精神故鄉(xiāng),是人類生命力的水源頭”。加上課堂上講究“師道尊嚴”和“上下尊卑”,學生的個性被壓抑,泯滅,潛能得不到開發(fā),歷史的魅力也就蕩然無存了。
二、促進歷史教學走入健康化發(fā)展的渠道分析
1、確立正確的歷史教育思想
歷史是一部社會教科書,它具有多方面的社會教化和人文精神滋養(yǎng)功能,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知識寶庫,也是人們認識自我、超越自我的一面鏡子,因而歷史課自然也就成為一門極富生命活力的學科??蓪嶋H情況卻非如此,其尷尬之處在前面的困境探討中已述及,這里就不再作重復。 歷史教育究竟能貢獻什么?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樂事”。但歷史教育在今日中國教育體系中“功用”有限,從事歷史基礎教育者的歡樂亦有限。從而我們就會感到自豪,產(chǎn)生一種敬業(yè)精神,不斷鞭策和激勵自己為完成本職工作而兢兢業(yè)業(yè),不因從教“歷史”而愧色。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xiàn)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zhuǎn)變。
2、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在師生中開展互動的探究性學習
“歷史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組織和引導學生用類似歷史學家研究歷史的方法,即收集歷史資料并運用歷史資料,去分析問題,做出合乎邏輯解釋的學習方式。首先,對探究性學習內(nèi)容進行適當?shù)倪x擇。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需以相適應的學習內(nèi)容為載體。初中歷史探究性學習的內(nèi)容以教材為依據(jù),既可以按照教材的編排選擇內(nèi)容,如:《人類的起源》、《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等;也可以通過對教材的整合,以小型專題為內(nèi)容,如:《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風俗的由來》、《中國古代勞動工具的演變》等。在學習內(nèi)容的選擇上應主要考慮:學生的興趣與基礎及注重與現(xiàn)實社會的聯(lián)系。其次,教師要勇于接受挑戰(zhàn)。對于教師而言,一般對接受性學習為主的教學方式已駕輕就熟,習以為常。開展探究性學習,對其無疑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因此,教師要有接受挑戰(zhàn)的勇氣和能力,他們必須具備:新的教育理念,知識更新的能力和善于指導和激勵學生探究的能力。
3、提高歷史教師素質(zhì)
(1)更新教育觀念。歷史教師應清醒地認識到新課程改革是教師自身發(fā)展的重要機遇,更是一種嚴峻的挑戰(zhàn)。每一位歷史教師都必須樹立自我發(fā)展的意識,順應時代的要求,主動學習新課程的理論,努力提高自身素質(zhì),積極投身于新課程改革實踐?!度罩屏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的總體思路是:“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目標;高度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fā)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為其主動適應未來社會打好基礎?!边@就要求我們歷史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定位。面對急劇變化的世界、眼花繚亂的信息、無孔不入的傳媒,教師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處在一個起跑線上,需要共同探索、共同發(fā)展,教學再也不是教與學的簡單相加,而是教學雙方“交互主體”,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師只能是“平等中的首席”。
(2)提高自身業(yè)務水平。歷史教師應具有“專博結合、層次適中”的歷史專業(yè)知識結構,不能因教師本身的歷史功底而制約了歷史教學的深度和力度,不能因教師的知識面而限制了學生的視野,不能因教師的歷史素養(yǎng)而抑制了學生學習歷史的情趣。教師應加強歷史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如果沒有堅實的歷史知識做后盾,那就談不上做一名合格的歷史教師。歷史教師除了精通通史之外,平日還應該廣泛的結累知識,不斷擴大知識領域,對與歷史相關的政治、語文、地理、民族知識也應不斷學習吸收。歷史教師在具備了相關的專業(yè)知識之后,還應大量學習、掌握、探索各種在歷史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用到的專門技能,如語言表達能力、板書設計與書寫能力、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能力、繪制圖表與使用直觀教具的能力、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教學中的應變能力(即教師的教學機智)等。初中歷史要步入健康化發(fā)展的道路,在我們教師不能改變“大風氣”的情況下,只有從教師本身上著手,在教學中多運用新教法,以期讓更多的學生對歷史感興趣,愿意主動去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