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謝勇
摘要:《語文教學的過程是一個“感知-體驗-理解-運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啟發(fā)誘導,使學生獲得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核心還是思維能力。因此,語文教學的目標就是要充分發(fā)掘和培養(yǎng)每個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思維能力;培養(yǎng)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1-188-01
一、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氛圍
正如名人所說:語文課堂教學中,導思的過程,若起伏跌宕,它有張有弛的流動感,若清新別致,能充溢著靈動和詩意的光輝,則必將營造出朝氣蓬勃的課堂氛圍。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開發(fā)將大有裨益。
1、精心設計導語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導入語的設計,其實就是成功的課堂教學的開端。精彩的導入往往能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成為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動力。例如:在講《雨中登泰山》時,老師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咱們當中有誰游覽過泰山嗎?誰知道泰山最為壯觀的景象是什么?”有同學舉手回答說:“是‘泰山日出”老師說:“對!許多人攀登泰山就是為了要一睹‘泰山日出的風采。大家想了解作者看到了哪些奇景、有哪些獨得之樂嗎?請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雨中登泰山》。”這種啟發(fā)式的導入一下子就使學生產生了積極愉悅的情緒,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都迫不及待地去閱讀課文,探詢作者是怎樣緊扣“雨”字寫盡泰山“雨中奇景”的究竟。
2、營造和諧民主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
和諧民主愉悅的氛圍是激發(fā)學生思維活動的催化劑,能刺激學生大腦把貯藏在大腦中的知識閘門打開,使學生產生回憶、想象,使學生的思維由潛伏狀態(tài)轉人活躍狀態(tài),促進思維的發(fā)散,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耙簿褪怯淇旖逃莿?chuàng)設生動、活潑、和諧的教育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情緒,喚起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他們以最佳的精神狀態(tài)自覺地參加各種教育活動,從而得到全面、主動、充分、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捌鋵嵸|是使學生都在德、智、體、美、勞等幾方面得到生動、活潑、主動地發(fā)展”。愉悅氛圍的形成必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育實踐證明“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造就愉悅氛圍和進行發(fā)散思維的激發(fā)器”。
語文課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必須建立起一種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諧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造民主與和諧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
3、捕捉思想火花,因利誘導激發(fā)思維
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思維不夠活躍,思路不夠開闊,學習質量不是很好,表現在學習上,懶于動腦,可是他們也時而閃爍出智慧的火花,教師應善于捕捉這一智慧的火花,點亮他們智慧的心燈,開啟他們思維之門。
二、引導鼓勵學生善于發(fā)現、提出、解決問題
學會思維的第一步是要敢于并能夠發(fā)現問題,然后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分析討論、推理并提出自己的見解。
1、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
只有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才能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如《草船借箭》中的“借箭”一詞,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利用“草船”借箭,更加突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才能出眾。教學時教師啟發(fā)學生圍繞“借箭”提出問題,結果學生以“借箭”為線索提出:為什么借?誰向誰借?怎樣借?結果怎樣?等質量較高的問題,這樣一步一步設下懸念,使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就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師對提出問題的同學及時地給予了表揚和鼓勵,并引導他們相互探討,相互啟發(fā),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只是從旁適時點撥,最后由學生自己尋求正確的答案,圓滿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在這篇小說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由學生“質疑——析疑——解疑”這一過程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2、提倡爭辯,發(fā)展思維能力
爭辯可以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求異創(chuàng)新。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營造寬松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良好的氛圍,提倡學生之間的爭辯。學生在爭辯的過程中,既深刻領會了文章的中心,又鍛煉了學生的求異思維。
三、結合語文課堂教學實踐,加強學生思維能力訓練
語文教學的過程是一個“感知-體驗-理解-運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啟發(fā)誘導,使學生獲得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核心還是思維能力。
1、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思維的敏捷性是指思維的速度快,對問題迅速作出反應。敏捷的思維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經過長期訓練才能形成的。在教學中教師可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持久的加以訓練。
2、訓練學生思維的獨特性
思維的獨特性是指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不依賴、不盲從、不迷信,能有獨到見解的分析判斷。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探索,努力為學生提供獨立的思考探究問題的空間,從而鍛煉學生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教師要善于設計問題,所設計問題,既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思索的空間,又能提供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范例。使學生明白“學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讓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歷程在教師這盞智慧之燈的指引下順利航行。
3、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鉆研和思考問題,對事物的認識不滿足表象,善于區(qū)分本質與非本質的特征。其方法是:抓住矛盾加以展示。對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容易引起思考,無論是文章的主旨,還是結構安排,或是細節(jié)描寫只要抓住課文的本身矛盾,就可以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四、啟發(fā)創(chuàng)造想象,促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教案的設計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學會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探索未知的能力,展開想象,促進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如在《豐碑》一課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老軍需處長死后的樣子,想象軍需處長臨死前的情景,同學們就從老軍需處長“倚靠一棵枯樹坐著”,想到他可能是太冷,走不動了,又不想連累其他戰(zhàn)士而這樣做的;從他“半截紙卷的旱煙還夾在手中”想到他也許想靠旱煙那微弱的熱量來溫暖自己寒冷的身體;從他“神情十分鎮(zhèn)定,自然”,想到他可能對自己把棉衣讓給戰(zhàn)士穿,盡到一個軍需處長的職責,內心覺得很坦然……
又因為軍需處長的自我犧牲精神是本文的中心,于是我又讓學生想象他讓棉衣的事,學生的想象很豐富,發(fā)言很熱烈。在想象的過程中,既豐富了課文的內容,進一步地明確了文章的中心,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總之,“讀書學習貴在思索探究,教學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從無疑到有疑、再從有疑到無疑的反復遞進不斷深化的思維過程”。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就是在這個探究過程中,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