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濤
摘要: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德育教育是引導學生人格品質成長優(yōu)化的關鍵任務。小學課堂作為人們接受初級教育的階段,也是建立思想品質的關鍵階段,更是德育教育最好的教育時期。本文根據德育教育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深層次分析如何提高小學德育教育,希望能為提升小學課堂效果做出些許貢獻。
關鍵詞:德育教育;小學課堂;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4-061-01
我國經濟發(fā)展速度不斷加快,社會已經進入經濟化時代。面對時代的發(fā)展,社會更加需要多元化、高素質的專業(yè)人才。這不僅要求較強的專業(yè)技能與知識,還需要良好的人格品質。小學作為教育的初級階段,是塑造人格的關鍵時期,對思想品德教育、人格養(yǎng)成、能力培養(yǎng)都起到了關鍵作用。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必須加強小學課堂中的德育教育,培養(yǎng)出適合新時代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
一、德育教育在小學課堂中的重要性
在時代發(fā)展的過程中,人們逐漸意識到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專業(yè)人才,而是人才在具備專業(yè)技能的同時,還需要具備更加優(yōu)秀的思想品德素質。小學教育是塑造人才基礎品德的關鍵期,是未來人格發(fā)展的主要方向,其中起到最大作用的即為德育教育。所以在小學課堂中合理使用德育教育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滲入德育教育,要通過多種方法將德育教育與學生學習過程結合到一起,潛移默化的為學生塑造人格。通過德育教育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小學教育的重點內容是幫助學生養(yǎng)成關愛精神、尊重師長等道德品質,而道德品質并不是短時間可以養(yǎng)成的,它需要通過多種方式滲入小學課堂教學中,通過課堂教學影響學生道德品質的成長。作為小學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合理使用德育教育,幫助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人格特性。社會品德課是直接進行德育教育的基本課程,對學生塑造道德品質有非常大的作用,教師必須予以重視,并且積極推動小學德育教育的工作。
二、德育教育滲透途徑
1、教師榜樣示范作用
教師的核心職責是“教書育人”,所以教師自身必須具有正確的精神風貌,通過自身的榜樣作用指導學生塑造自身人格特征。課堂教學中,必須有明確的內容與目標,并且合理安排教學進度,教師在規(guī)定課時內制定教學計劃,按時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必須制定周密的計劃,遵守課堂教學紀律,其作風、態(tài)度、言行都會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自覺地被教師言行影響,在無形中為學生塑造道德品質提供前進方向。小學教師必須具備正確的工作態(tài)度,注意自身著裝,制定清晰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邏輯性強,提高課堂教學趣味性,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模范榜樣作用,激發(fā)學生潛能,使學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
2、培養(yǎng)學生遵守課堂紀律
由于小學生性格活潑,所以需要加強課堂教學紀律性。教師需要提醒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并且在課堂教學開始前準備好筆記與教科書,在上課時必須專心聽講,不能聊天與溜號,下課后需要認真復習,并且完成教師安排的課后作業(yè)。培養(yǎng)學生自覺性的過程不能過于急躁,需要長時間的培養(yǎng),通過積極的手段教育學生,讓學生養(yǎng)成自律意識,為未來的學習與工作打下基礎。隨著德育教育的展開,學生可以養(yǎng)成認真學習、積極思考、自覺檢驗、遵守紀律、完成作業(yè)等好習慣,并且可以充分借助課堂教學的內容,為學生養(yǎng)成團結互助與遵守紀律的道德品質,激發(fā)學生對創(chuàng)新學習的興趣。為學生端正學習與工作態(tài)度,鍛煉堅強的意識提供幫助。
3、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必須做到有趣的課堂氛圍,充分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欲望。小學生處于發(fā)展階段,這段時期兒童注意力并不集中,思維比較發(fā)散,教師需要結合兒童心理特點,找到正確的德育教育與學生學習的結合點,調動課堂教學氣氛,尋找合適的時機開展愛國愛黨教育,使課堂教學可以真正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4、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感
為了提高學生的愛國感,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教學方法,優(yōu)化小學課堂的愛國教學內容,利用歷史資料與知名建筑,幫助學生體會到黨和國家的偉大,增強學生歸屬感。我國歷史文化悠久,不僅具有壯麗秀美的自然風光,還有無數歷史名人為祖國添光加彩,從每個學科中,都可以找出歷史文化的痕跡,可以表現出古今學者做出的貢獻與高尚品質。通過我國的歷史資料,增強學生民族感,使學生愿意為國家崛起而奮斗。
5、合理開展德育教育
許多教師認為,德育教育主要應當在偏文性教學內容中開展,而數學、自然等偏理性課程無法有效開展德育教育。但是教育界學者曾經提出,只要通過合理的安排,在偏理性學科也可以提高學生愛國意識,并且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社會觀。例如通過計算用電量與電費的關系,可以為學生樹立節(jié)約用電的理念,通過計算糧食質量與利率,可以讓學生了解勤儉節(jié)約的重要,通過我國科學家做出的貢獻,可以讓學生了解科學的趣味性。總之課堂教學中無時無刻都可以進行德育滲透,應從多方面進行德育教育,利用文理科不同的優(yōu)勢效果,做到有機結合,盡量使德育教育與學習內容完美融合。
小學教育是兒童塑造一生基礎的關鍵時期,對人格養(yǎng)成、思想素質提升都起到了關鍵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滲入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在實踐過程必須時刻了解學生心理,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感,通過科學的學習方法與愉快的氣氛,使德育教學內容與學習內容可有機結合到一起。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營造大德育環(huán)境配合青少年成長,為學生提供分辨是非的能力,使社會道德在學生身上得以體現,提高自身道德素質,為中華民族前進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 呂文容.淺談提高道德教育實效性的長效機制[J].文學教育中,2011(1).
[2] 劉紅巖.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問題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2.
[3] 何臻.現行滬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作業(yè)系統(tǒng)的特色和教學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