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延麗
(解放軍海軍總醫(yī)院, 北京, 100048)
糖尿病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第三大疾病,其中絕大多數(shù)為2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高危因素之一是肥胖,許多研究[1]表明糖尿病患者的體脂分布與正常人群之間也存在著差異。本研究應用生物電阻抗原理測量分析身體成分,探討2型糖尿病患者與健康人身體成分的異同點,現(xiàn)報告如下。
按照自愿原則選取本院2013年6—11月內(nèi)分泌門診及住院部確診的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74例,按年齡分為40~60歲組和61~80歲組。40~60歲組39例,平均(53.4±6.7)歲;61~80歲組35例,平均(69.8±5.7)歲。按照1999年WHO提出的糖尿病診斷與分類標準納入病程大于3年以上的男性患者,排除感染、肝臟及腫瘤疾病患者。
另選取40~60歲組和61~80歲組分別設為對照組。納入標準為符合各組的年齡標準的健康男性,排除既往有糖尿病、代謝性疾病、心腦疾病和肝腎疾病者。40~60歲組40例,平均(50.4±4.6)歲;61~80歲組40例,平均(71.7±6.2)歲。
使用美國BI-450身體成分分析儀對受試者進行體成分分析。該儀器工作原理為生物電阻抗原理。測量分析指標有體質(zhì)指數(shù)(BMI)、基礎代謝率(BMR)、體脂百分數(shù)、瘦體質(zhì)量百分數(shù)、身體細胞重百分數(shù)(BCM)、細胞外質(zhì)量百分數(shù)(ECM)、細胞內(nèi)液百分數(shù)、細胞外液百分數(shù)、身體水分百分數(shù)等統(tǒng)計指標。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定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描述,組間統(tǒng)計學分析利用t檢驗進行分析。
40~60歲2型糖尿病患者與對照組2組的體脂百分數(shù)、瘦體質(zhì)量百分數(shù)與身體水分百分數(shù)均值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62,2.14,1.54,P<0.05)。見表1。
表1 40~60歲糖尿病患者組與對照組體成分分析
61~80歲的2型糖尿病患者與對照組2組的體脂百分數(shù)、瘦體質(zhì)量百分數(shù)與身體水分百分數(shù)均值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76, 2.68, 1.73,P<0.05)。見表2。
表2 61~80歲糖尿病患者組與對照組體成分分析
人體成分主要包括水分、蛋白質(zhì)、脂肪和無機質(zhì)等,其均衡是維持健康狀態(tài)最基本的條件。研究[4]表明衰老、體力勞動等生理行為因素可導致人體成分(如脂肪含量等)在不同年齡和不同性別的人群中具有差異性。本研究將研究對象局限于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并對人群進行年齡分組,與相對應的正常人群進行比較,以期更確切地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體成分變化。細分2型糖尿病40~60歲組和61~80歲組患者的體脂分數(shù)均高于對照組人群,這與胡靜琴等[5]測定2型糖尿病患者體脂成分的結果一致。研究[6-7]表明中心性肥胖是產(chǎn)生胰島素抵抗的獨立危險因素,而胰島素抵抗又是糖尿病和大血管病變的始動因素[8-10],提示脂肪含量的差異可能與2型糖尿病發(fā)生發(fā)展相關。因此針對糖尿病患者的合理營養(yǎng)干預治療,降低體內(nèi)脂肪含量特別是腹腔內(nèi)脂肪,對糖尿病的防治具有指導意義。本研究發(fā)現(xiàn)2型糖尿病40~60歲組和61~80歲組患者瘦體質(zhì)量均低于各對照組的值。瘦體質(zhì)量為除脂肪以外身體其他成分的重量,肌肉是其中的主要部分。Srikanthan[11]對13 000多名成人資料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骨骼肌指數(shù)(肌肉質(zhì)量與總體質(zhì)量比例)每增加10%, 胰島素抗性降低11%。胰島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重要特征,即周圍組織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尤其是骨骼肌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障礙。從另一方面提示2型糖尿病多進行體育鍛煉,增加瘦體質(zhì)量質(zhì)量是糖尿病的保護性因素。本研究發(fā)現(xiàn)2型糖尿病40~60歲組和61~80歲組患者身體水分百分數(shù)也分別低于各對照組的值??赡苁歉哐菭顟B(tài)下,腎臟形成的原尿中糖的含量增加,患者腎臟腎小管葡萄糖溶質(zhì)濃度增高,形成高滲性利尿,腎小管回吸收水分減少而使患者尿量增多所致,嚴重時甚至可引起機體脫水。由于條件限制,未做糖尿病2組比較及骨骼肌指數(shù)分析。
糖尿病是一組因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代謝性疾病,持續(xù)高血糖和代謝紊亂導致患者的全身組織器官損害及功能障礙。本研究結果提示,脂肪含量、瘦體質(zhì)量和水分的變化可能與糖尿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關。糖尿病患者的人體體成分分析為2型糖尿病影響因素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數(shù)據(jù),利于精細防控2型糖尿病。
[1] 李強. 肥胖促進2型糖尿病發(fā)生的研究進展[J].臨床內(nèi)科雜志,2012, 29(3): 152.
[2] Buchholz AC, Mcgillivray CF, Pencharz PB. The use of bioelectric impedance analysis to measure fluid compartments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paraplegia[J]. Arch Phys Med Rehabil, 2003, 84(6):854.
[3] 王少波,田向榮.2型糖尿病危險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8):3658.
[4] 秦明偉,余衛(wèi),徐苓,等.正常人全身骨量及人體組成變化(附292例DXA測量分析)[J].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報,2003,25(1):66.
[5] 胡琴靜,趙長峰,馮麗,等.2型糖尿病患者人體成分測定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8,24(8):958.
[6] 2型糖尿病血尿酸水平與胰島素抵抗及體重指數(shù)的關系[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07,11(9):117.
[7] 韋金華, 高劍波.妊娠糖尿病患者脂代謝紊亂與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及分泌功能指數(shù)的研究[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 2010,14(9):120.
[8] 董硯虎,孫黎明,李利,等.肥胖的新定義及亞太地區(qū)肥胖診斷重新評估與探討[J].實用糖尿病雜志,2001,9(2):3.
[9] 楊治芳, 毛季萍.性激素與內(nèi)臟型肥胖及胰島素抵抗[J]. 國外醫(yī)學:內(nèi)分泌學分冊, 2004,25(S1):18.
[10] 鮮木斯婭·肉孜, 劉慶軍, 王建疆, 等. 新疆哈薩克族肥胖、胰島素抵抗與心血管危險因素的關系[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09,13(41):8166.
[11] Srikanthan P, Karlamangla A S. Relative muscle mass is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insulin resistance and prediabetes. Findings from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J].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2011, 96(9): 2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