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三倩
摘要:2004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規(guī)定歷史科的課程性質是:進一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終身發(fā)展。本文著重針對當前歷史教學中只注重學生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希望教師通過歷史教學,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內涵并借助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來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
關鍵詞:歷史教學;人文精神;終身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9-0277-02
人文精神是一個古老而永恒的話題,是人之為人的一種精神。自有人類社會以來,人類的生存需要存在著兩個世界:一個是充裕的物質世界,另一個是豐富的精神世界。人更是一個精神的存在,“唯有精神能夠導向此在的完善并于此在的適應性與創(chuàng)造性之間維系平衡”。精神作為靈魂的家園和人類心靈的港灣,對社會和歷史具有能動性的作用。[1]
一、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
人文精神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的自由創(chuàng)造和全面發(fā)展、自我完善為終極目的,是內在于實際主體的精神品格。它與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所倡導的人文主義不同,人文主義過分強調推崇人的個性欲望的張揚,而人文精神既體現(xiàn)科學精神的創(chuàng)造性,也體現(xiàn)人的道德修養(yǎng)的塑造。[2]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對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當前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局限性
在當今的高中歷史教學實際中,還存在著與當代教育理念相違背的思想和方法,過分地強調歷史學科的知識性而忽視其教育性、人文性,僅把之當作高考的一門學科對待,不從歷史知識中汲取它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在歷史教學中,沒有注重從過去的行為、事件、趨勢中尋找現(xiàn)實價值,沒有“通過過去來理解現(xiàn)在,通過現(xiàn)在來理解過去”,不懂得“現(xiàn)實和過去是以它們的各自光亮互相映照的”。[3-4]
三、如何通過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歷史是一部社會教科書,具有多方面的社會功能,包含著極富理性的人類活動的經驗和教訓,它對學生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信仰、觀念、精神、智慧和能力上,歷史教育可以說是素質教育的支柱。作為歷史教育的功能,雅期貝爾斯說過:“創(chuàng)建學校的目的,是將歷史上人類的精神內涵轉化為當下生氣勃勃的精神,并將這一精神引導所有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術?!?/p>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在教學中感染學生的內心世界
歷史學科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資源和強烈的感情色彩。袁振國先生說過:“文科是主觀感受的表達,是內心情感的流露,是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xiàn)。文科教育的真正價值在于獲取這種感受,體驗這種情感,理解這種見解,轉化這種智慧,最終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5]客觀地說,歷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應該是素質教育的支柱。歷史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表情、神態(tài)、動作以及生動的語言,展示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傳遞深刻精辟的哲理,使遙遠陌生的知識,變得鮮活而又有靈性,從而讓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人格,陶冶學生的情操,形成學生良好的人文精神。
通過典型人物介紹提升學生的人格修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如人教版必修1第10課《鴉片戰(zhàn)爭》一目講到林則徐的禁煙運動,在查禁鴉片期間,林則徐在自己的府衙寫了一副對聯(lián):“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表明了林則徐堅決禁絕鴉片的精神,砥礪自己無私無欲,維護中華民族利益,正如他自己曾說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被㈤T銷煙這一人類歷史上曠古未有的壯舉,表明了林則徐不失為一個偉大的民族英雄。在講到甲午戰(zhàn)爭時,教師可重點介紹清末愛國將領、民族英雄鄧世昌在海戰(zhàn)中的那種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壯舉。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zhàn),面對日艦圍攻,致遠艦多處受傷起火,并在危在旦夕的情況下,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wèi)國,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毅然駕艦撞向日艦吉野,決意與敵同歸于盡,后鄧世昌墜海后,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并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于海,義也,何求生為!”此外,“但愿海波平,封侯非我意”的抗倭英雄戚繼光。通過這些歷史人物的介紹,讓學生從中汲取智慧,激發(fā)起愛祖國、愛人民之情。
二、以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優(yōu)秀品格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傳統(tǒng)文化與教材聯(lián)系起來,如在講到儒家思想文化時,可列舉“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保ā墩撜Z·里仁》),“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論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等,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情操。在人的意志的培養(yǎng)上,可列舉孟子說的:“天將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在治學態(tài)度上,可列舉孔子的:“默而識之,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路漫漫其修遠兮,學生良好的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非一蹴而就,蘊含豐富人文資源的歷史學科,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文精神的重要基地,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歷史教師應該永遠記住葉圣陶老先生所說的:“要想想學生將來一輩子做人,想想做一個社會主義公民應該具有什么樣的思想品德?!边@才是一位教師應該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高閏.教育需要人文精神的滋養(yǎng)[N].光明日報,2010-10-28.
[2]趙亞夫.個性創(chuàng)造性、新世紀歷史教育的核心[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9,(8).
[3]勒戈夫,諾拉.史學研究的新問題新方法新對象[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8.
[4]舒小昀,陳滔娜.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學科教育的融合——通識教育視野下的文明史教育[J].歷史教學問題,2010,(4).
[5]鐘啟泉.解讀中國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