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悅君 林旭文 倪少義等
[摘要] 目的 探討大黃的傳統(tǒng)用法及其現(xiàn)代藥理學特點。 方法 結合相關文獻分析大黃的用法, 總結其藥效特點及在現(xiàn)代藥理學中的應用特點。 結果 大黃是臨床中常用的藥物,主要有清熱解毒、瀉下攻積、除濕退黃等作用,在現(xiàn)代藥理學中的應用也具有重要價值。 結論 大黃是臨床常用的中藥藥材,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在現(xiàn)代藥理學的應用中與傳統(tǒng)用法具有較多相似之處,臨床中應在傳統(tǒng)用藥的基礎上不斷研究更好的用藥方式。
[關鍵詞] 大黃;傳統(tǒng)用法;現(xiàn)代藥理學特點;作用
[中圖分類號] R24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13-8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traditional usage and modern pharma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hubarb. Methods The usage of rhubarb was analyzed based on related literatures to summarize its pharmac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in modern pharmacology. Results Rhubarb was a commonly used drug in clinical practice with the effects of clearing heat and removing toxicity, purgation,dehumidification and removing jaundice,with important value in modern pharmacological application. Conclusion Rhubarb is a commonly used TCM herb in clinical practice with significant therapeutic effects.Its application in modern pharmacology is quite similar to its traditional usage.Constant study on better medication approaches should be conducted in clinical practice based on its traditional medication.
[Key words] Rhubarb;Traditional usage;Modern pharma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Effects
大黃是蓼科多年生早本植物唐古特大黃、藥用大黃或掌葉大黃的干燥根莖,具有較長的入藥歷史。大黃以瀉下效應而著稱,傳統(tǒng)用法較多,療效明顯,具有止血、瀉火清熱、解毒、瀉下攻積、除濕退黃、活血祛瘀的作用。本研究針對大黃的現(xiàn)代藥理學特點和作用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 大黃的作用特點
1.1 瀉下攻積
大黃氣味大苦、大寒,苦可瀉,寒勝熱,主沉降,在下通、入脾胃和大腸經的治療中具有顯著的療效,是臨床治療濕熱、熱病、瀉傷寒溫病等的有效藥物,在里熱積滯實證、高熱不退、腑氣不通等的治療中作用明顯,取其釜底抽薪、腑氣的通后即可緩解上述病癥。陽明腑實證依據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可以分為痞滿證、燥實證和痞滿燥實證,都可以采用由大黃組成的三承氣湯治療,燥實證患者給予調胃承氣湯治療,痞滿證患者給予小承氣湯治療,痞滿燥實證患者給予大承氣湯治療[1]。這三種承氣湯都以大黃為主要藥材,對胃腸中的極熱具有有效的滌蕩作用,但是由于湯劑的配伍和煎法不同,其所體現(xiàn)出的治療功效也不盡相同,可見大黃的煎制方法和配伍原則在古代就已經有了顯著的成績,歷史流傳而來的經驗對當前的臨床治療也具有明顯的指導價值[2]。在臨床治療所使用的以大黃為主要原料的中藥方劑,經過適當的藥物辯證加減對于粘連性腸梗阻、單純性腸梗阻、蛔蟲性腸梗阻均具有有效的臨床療效。
在臨床應用中,大黃不但對于陽明腑實證有效,經適當配伍也可有效治療腸癰初起、濕熱瘀滯證,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右上腹疼痛、局部腫痛、牽引疼痛、發(fā)熱、發(fā)函、舌苔黃薄、脈遲緊等,在臨床中給予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3]治療可獲得良好的效果,將大黃12g,牡丹3g,桃仁9g,瓜子30g,芒硝9g加水煎制,能夠散結消腫、瀉熱破瘀[1]。此外,經適當配伍還可治療陽虛冷積癥,主要癥見腹痛、便秘、苔白、手足不溫、脈沉弦、久痢赤白等,將大黃12g,附子9g,干姜6g,甘草6g煎制后服用可溫補脾陽、瀉下冷積。同理,對于熱結陰虧、燥屎不行患者應給予玄參、麥冬、生地等配伍,便于通便瀉熱、滋陰增液,主要方劑為《溫病條辨》中記載的增液湯[4];對于氣血虛弱、里熱實證患者行當歸、人參與大黃配伍治療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如黃龍湯;上焦、中焦熱邪旺盛的患者行連翹、黃芩和大黃配伍治療能夠起到通便、瀉火的作用[5]。
1.2 止血、清熱瀉火
大黃苦降,可下瀉上焦三火,對咯血、吐血等具有較好的療效?!督饏T要略》中記載,心氣不定、吐血等給予瀉心湯治療療效明顯,瀉心湯主要治療熱盛吐衄的病證,方中主要藥物有大黃3g,黃連9g,黃芩9g,在胃潰瘍出血、支氣管擴張咯血、倒經等的治療中作用明顯[6]。當前,主要將大黃粉應用于胃潰瘍出血,通常經5次治療即可達到藥效。
1.3 清熱解毒
內服大黃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其主要特點表現(xiàn)為可下瘀血、能清淤熱,除具有明顯的瀉火作用外,還能夠通經止痛、活血化瘀,在焦氣血郁滯患者中比較常用,大黃可以因勢利導,祛除瘀血下行,經常與行氣活血的藥物配伍治療,例如《傷寒論》[7]抵當湯,將6g藥用水蛭、6g虻蟲去翅足、9g桃仁去皮尖、9g大黃酒洗可以破血通瘀,主要治療小便自利、焦蓄血證、脈沉澀、經水不利[8]等。在臨床中加味用藥還可治療腦血栓,藥方為:大黃、水蛭、山藥各25g,桃仁12g,甘草10g,虻蟲3g,水煎后分2次服用,每10劑為1個治療療程。
1.4 除濕退黃
大黃苦寒降瀉,是臨床治療太少合病和濕熱黃疸的主要藥物,《本草綱目》中記載:“治黃疸褚火瘡”,黃疸可以分為寒、熱、虛、實,而大黃在實熱證黃疸中比較多見,實熱證黃疸主要因外邪侵襲,中焦內阻,脾胃市場等導致的肝失疏泄、膽汁外溢,進而浸入患者皮膚、膀胱等引起的面色大黃[9]。茵陳蒿湯的主要處方為:茵陳蒿18g,大黃6g,梔子12g,具有利膽退黃、降瀉淤熱的作用,主要治療濕熱黃疸[10]。方劑中大黃利膽退黃,降瀉淤熱,與茵陳蒿相匹配能夠促進淤熱邪毒經大便排出。茵陳蒿湯可有效的降低谷草轉氨酶、清谷丙轉氨酶,對于血清膽紅素無明顯影響,而山梔子具有明顯的降低谷草轉氨酶、清谷丙轉氨酶、血清膽紅素的作用,在肝病的治療中具有一定的療效。
2 現(xiàn)代藥理學作用
2.1 瀉下
大黃的瀉下功效與大腸中的水分、鈉離子的分泌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大黃水液可增加鈉離子和水分向腸道移行的速度[11],由此可知,大黃的瀉下作用主要是由于腸道黏膜向腸管中分泌水分而引發(fā)的。
2.2 解熱鎮(zhèn)痛
大黃浸提液可抑制正常人紅細胞鈉泵的活性,抑制鉀、鈉離子的運動,并能夠隨著大黃用藥濃度的增加而逐漸增強。大黃可抑制鈉泵活性,減少ATP的分解[12],產生下降,進而達到解熱的目的。
2.3 止血
對于內、外出血,采用大黃治療均具有明顯的療效,其可有效的縮短凝血時間,加快骨髓制造血小板的速度。
2.4 利膽
大黃可促進狗膽汁分泌,增加膽汁酸和膽紅素的含量,進而提高利膽的功效[13]。
2.5 抗菌
蒽醌類衍生物為大黃抗菌作用的主要成分,其中大黃酸、大黃素、蘆薈大黃素的作用效果最佳,經體外試驗顯示,大黃對于較多的革蘭陰性均和革蘭陽性菌都具有明顯的抗菌作用[14],主要機制為抑制蛋白質和核酸的合成。
2.6 收斂
鞣質是促進大黃收斂作用的主要成分,也是經大黃止瀉治療后常見便秘癥狀的主要原因。
2.7 抗腫瘤
抑制癌細胞的脫氫和氧化是大黃抗腫瘤的主要機制,此外,大黃中含有的大量大黃酸也具有明顯的癌細胞抑制作用。
3 結論
經本研究顯示,中醫(yī)對大黃的認識與現(xiàn)代藥理學中關于大黃的相關研究成果具有一致性,中醫(yī)學中對大黃的煎法、功效、禁忌證等的相關總結十分科學,但是不能夠將現(xiàn)代藥理學中所取得的成果全部等同于中醫(yī)學中的相關認識。肖培根等[15]的研究中采用茵陳蒿湯治療濕熱型黃疸,方中大黃起到,降瀉淤熱,利膽退黃的作用,與茵陳蒿相匹配可達到促進淤熱邪毒經大便排出的效果,可作為大黃臨床應用的理論參考。張?zhí)m等[16]在大黃的含量測定中證實,蒽醌類衍生物是大黃抗菌作用的主要成分,其中大黃素、蘆薈大黃素、大黃酸的作用效果最為明顯,在體外試驗中顯示,大黃可有效抑制較多的革蘭陰性、陽性菌。所以,在大黃的臨床應用中,應充分吸收傳統(tǒng)治療的經驗,特別是復方和配伍的運用,在傳統(tǒng)治療中掌握精華,并在不斷應用中逐漸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 周才一,陳元鳳,陳志芳,等.大黃瀉下作用與腸道水份以及電解質移行的關系[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11,18(7):109-110.
[2] 沈世林.大黃研究的進展[J].甘肅中醫(yī),2012,13(4):198-199.
[3] 陳學宏.中藥大黃在草魚體內的藥動學研究[D].成都:四川農業(yè)大學,2012.
[4] 沈海葆,張陽,王吉東.大黃及其不同炮制品中蒽類衍生物的測定和比較[J].現(xiàn)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12,20 (17):120-121.
[5] 武彥文.基于熱力學表達的中藥(大青葉、大黃)生物活性和品質評價方法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1.
[6] 范國榮,胡晉紅,徐萍,等.大黃清胃沖劑活性成分提取工藝的均勻設計優(yōu)化選擇[J].中成藥,2012,50(12):132-133.
[7] 沈海葆,張陽,王吉東.大黃及其不同炮制品中蒽類衍生物的測定和比較[J].現(xiàn)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12,18(14):116-117.
[8] 顧左寧,鄒燕勤.以大黃為主的中藥方灌腸治療腎功能衰竭[J].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5(12):110-111.
[9] 李磊.大黃質量控制及復方大青葉注射液指紋圖譜方法研究[D].沈陽:沈陽藥科大學,2012,10(3):106-107.
[10 ] 曹寧.影響大黃在復方中功效發(fā)揮方向的多因素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1,18(13):159-160.
[11] 張駿,翁福海,李會強,等.大黃素對內毒素刺激下的大鼠腹腔巨噬細胞分泌TNF_α及NO的影響[J].天津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18(07):109-110.
[12] 李淑娟,董曉華,武海霞,等.大黃及其有效成分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2,13(4):198-199.
[13] 鄭雨,向群,萬幸.大黃及大黃素干預全身性炎癥反應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藥材,2012,15(14):106-107.
[14] 姬可平,李嘯紅,李應東,張西玲.應用rRNA基因間隔區(qū)堿基測序對中藥(大黃)進行鑒定[J].世界科學技術-中藥現(xiàn)代化,2012,20(17):120-121.
[15] 肖培根,陳碧珠,王立為,等.大黃屬的植物親緣關系、化學成分與療效間聯(lián)系性的初步研究[J].藥學學報,2011,11(22):195-196.
[16] 張?zhí)m,李占海.大黃及其復方制劑蒽醌衍生物含量測定方法的研究概況[J].北方藥學,2012,50(12):132-133.
(收稿日期:2014-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