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禮仁 金巖 田明麗等
[摘要] 目的 探討2型糖尿?。═2DM)患者尿酸結石形成的相關因素及機制。 方法 選擇T2DM合并尿酸結石患者50例納入觀察組,隨機選取同期診治的未合并尿酸結石的T2DM患者50例納入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及生化指標的差異。 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年齡、性別、SBP、DBP、TC、FBG、2hPBG、HbA1C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者在BMI、尿pH值、HOMA-IR、SUA、TUA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尿pH值、HOMA-IR是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結石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 結論 高尿酸血癥、高尿酸排泄、胰島素抵抗、超重或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癥在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結石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尿pH值、HOMA-IR是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結石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
[關鍵詞] 糖尿??;尿酸結石;胰島素抵抗;高尿酸血癥
[中圖分類號] R5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13-2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and mechanisms in forming uric acid ston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T2DM). Methods 50 T2DM patients with uric acid stones were inclu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50 T2DM patients without uric acid ston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clinical and biochemical indicators were compar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age,sex,SBP,DBP,TC,F(xiàn)BG,2hPBG and HbAlC(P>0.05),and there were of statistical difference significance in BMI,urinary pH,HOMA-IR,SUA,TUA in the two gruop(P<0.05),and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e urinary pH,HOMA-IR,SUA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in uric acid stone formation in T2DM(P<0.05).Conclusion Hyperuricemia and high uric acid excretion,insulin resistance, overweight or obese, hypertriglyceridemia i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ype 2 diabetes in uric acid stone formation,and the urinary pH,HOMA-IR,SUA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in uric acid stone formation in T2DM.
[Key words] Diabetes;Uric acid stones;Insulin resistance;Hyperuricemia
泌尿系結石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種常見泌尿系統(tǒng)疾病,其人群患病率為1%~5%,且本病具有較高的復發(fā)率[1]。尿酸結石發(fā)病率僅次于草酸鈣類結石在我國居第二位,但是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飲食習慣的改變,其發(fā)病率有不斷增高的趨勢。尿酸結石成因復雜,近期有研究顯示,2型糖尿?。═2DM)可能是促進尿酸結石形成的一種易感因素[2],但其具體機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合并及未合并尿酸結石的T2DM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T2DM患者尿酸結石形成的相關因素及機制,為T2DM患者尿酸結石的預防及治療提供新的依據(jù)。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6~12月我院內分泌科及泌尿外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尿酸結石患者50例納入觀察組,包括男28例,女22例,年齡32~78歲,平均(60.4±10.1)歲,均符合2012年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ADA)有關T2DM診斷標準[3],并符合尿酸結石診斷標準:(1)腹部平片陰性,但是尿路造影檢查可見尿路腔內充盈缺損,且缺損被B超或CT證實系結石所致;(2)經(jīng)結石成份分析為尿酸結石。選擇同期我院診治的未合并尿酸結石的T2DM患者50例納入對照組,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30~70歲,平均(57.1±12.4)歲。所有患者均未服用過別嘌呤醇、苯溴馬隆以及其他影響尿酸合成、排泄的藥物,排除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旁腺疾病、皮質醇增多癥及肝腎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由專人對研究對象通過問診和體格檢查的方式獲得性別、年齡、身高、體重、收縮壓(SBP)、舒張壓(DBP)等一般資料,兩組研究對象于入組次日抽取空腹靜脈血,空腹血糖(PBG)、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餐后2h血糖(2hPBG)、血尿酸(SUA)由全自動生化儀測定;糖化血紅蛋白C(HbA1C)采用親和層析微柱法檢測;血清胰島素(FIN)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尿液pH值由電極法測定;血尿酸及24h尿酸水平在患者限制嘌呤飲食5d后測定。計算體重指數(shù)[BMI=體重(kg)/身高(m2)],采用穩(wěn)態(tài)模式評估法評價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FBG×FIN/22.5)。endprint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表示,兩樣本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將單因素分析中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均以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生化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年齡、性別、SBP、DBP、TC、FBG、2hPBG、HbA1C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者在BMI、尿pH值、HOMA-IR、SUA、TUA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在我國最常見的泌尿系結石成份是草酸鈣,但是近年來尿酸結石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目前導致尿酸結石形成的三大公認因素為尿量不足、尿酸的產(chǎn)生及排泄增加、低尿pH值。但尿酸結石的形成機制復雜,一般認為其形成還與地區(qū)、環(huán)境、飲食、性別、職業(yè)、遺傳因素,以及鈣磷、嘌呤、草酸、代謝紊亂等諸多因素有關[4],并非單純的化學反應或生物礦化所導致。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老齡化,T2DM的發(fā)病率正在逐年增加,流行病學調查[5]顯示我國糖尿病患者總數(shù)高達9240萬。最新研究表明糖尿病能增加尿酸結石的形成,尿酸結石形成與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抵抗密切相關[6]。Daudon等[7]分析總結了272例T2DM患者和2192例非T2DM患者共2464個結石資料,其中尿酸結石來源于T2DM患者的占35.7%,而非T2DM尿酸結石的發(fā)生率僅為11.3%,因此表明T2DM患者尿酸結石發(fā)生率遠高于非T2DM者。
本研究以合并及未合并尿酸結石的T2DM患者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血尿酸水平、24h尿酸排出及尿pH值均高于對照組,這也與上述公認尿酸結石形成因素中的尿酸的產(chǎn)生及排泄增加、低尿pH值相符。同時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BMI、TG、HOMA-IR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T2DM發(fā)病機制主要在于胰島素抵抗,在腎小管上皮細胞也存在胰島素抵抗,通過促進腎小管上皮細胞H+-Na+交換對NH3+-H+交換產(chǎn)生影響,增加了尿H+的排泄,降低了尿液pH值[8],為尿酸結石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因此,胰島素抵抗程度重T2DM的患者更容易形成尿酸結石。
胰島素抵抗程度重的T2DM患者可導致高胰島素血癥,可促進腎臟重吸收尿酸進而導致機體出現(xiàn)高尿酸血癥,甘油三脂升高已被證實為T2DM患者發(fā)生高尿酸血癥的重要危險因素[9],因而本研究也說明T2DM患者中高尿酸及高甘油三酯均是是尿酸結石形成的影響因素。本研究中觀察組BMI大于對照組,可能原因在于肥胖是T2DM患者胰島素抵抗的重要危險因素,體重指數(shù)下降對改善胰島素抵抗有利[10]。Maalouf等[11]的研究也證實在尿路結石患者中發(fā)現(xiàn)尿液pH值與體重有負相關性。上述因素均與胰島素抵抗有關,本研究結果也表明尿pH值、HOMA-IR是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結石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尿酸結石形成也可能是胰島素抵抗在泌尿系統(tǒng)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12],但是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予以證實。
綜上所述,高尿酸血癥、高尿酸排泄、胰島素抵抗、超重或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癥在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結石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尿pH值、HOMA-IR是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結石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改善胰島素抵抗對于減少T2DM患者尿酸結石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屠民琦,施國偉,何家揚.上尿路結石復發(fā)原因分析及其治療(附42例報告)[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0,25(11):815-817.
[2] Lieske JC,Pena de Lavega LS,Gettman MT,et al.Diabetes mellitus and the risk of urinary tract stones: 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study[J].Am J Kidney Dis,2006,48 (6):897-904.
[3] 王新軍,于文.2012年糖尿病診療指南-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J].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2012,32(3):211-214.
[4] 鐘紅興,安庚.廣東東江流域泌尿系結石患者中尿酸結石的比例和代謝特點[J].中華外科雜志,2009,47(4):248-251.
[5] Yang W,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0.
[6] 殷晶晶,諶衛(wèi),丁家榮,等.糖尿病、高血壓對腎結石患者首次發(fā)病年齡的影響[J].國際泌尿系統(tǒng)雜志,2012,32(6):763-767.
[7] Daudon M,Traxer O,Conort P,et al.Type 2 diabetes increases the risk for uric acid stones[J].J Am Soc Nephrol,2006,17(7):2026-2033.
[8] 陳穎,楊枝,黃飛,等.尿液pH值與代謝綜合征的相關性研究[J].內科理論與實踐,2012,7(6):448-451.
[9] 王瑩,高麗媛.非酒精性脂肪肝與胰島素抵抗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1,9(11):1733-1734.
[10] 范元碩,羅建華,于瑞萍,等.新診斷酮癥起病超重或肥胖糖尿病患者的臨床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3,24(17):2504-2507.
[11] Maalouf NM, Sakhaee K, Parks JH, et al. Association of urinary pH with body weight in nephrolithiasis[J]. KidneyInt,2004,65(4):1422-1425.
[12] 劉雪芳,曾煉坤,夏碧文.2型糖尿病伴發(fā)腎結石的危險因素[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4,20(4):517-519.
(收稿日期:2014-03-30)endprint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表示,兩樣本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將單因素分析中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均以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生化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年齡、性別、SBP、DBP、TC、FBG、2hPBG、HbA1C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者在BMI、尿pH值、HOMA-IR、SUA、TUA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在我國最常見的泌尿系結石成份是草酸鈣,但是近年來尿酸結石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目前導致尿酸結石形成的三大公認因素為尿量不足、尿酸的產(chǎn)生及排泄增加、低尿pH值。但尿酸結石的形成機制復雜,一般認為其形成還與地區(qū)、環(huán)境、飲食、性別、職業(yè)、遺傳因素,以及鈣磷、嘌呤、草酸、代謝紊亂等諸多因素有關[4],并非單純的化學反應或生物礦化所導致。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老齡化,T2DM的發(fā)病率正在逐年增加,流行病學調查[5]顯示我國糖尿病患者總數(shù)高達9240萬。最新研究表明糖尿病能增加尿酸結石的形成,尿酸結石形成與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抵抗密切相關[6]。Daudon等[7]分析總結了272例T2DM患者和2192例非T2DM患者共2464個結石資料,其中尿酸結石來源于T2DM患者的占35.7%,而非T2DM尿酸結石的發(fā)生率僅為11.3%,因此表明T2DM患者尿酸結石發(fā)生率遠高于非T2DM者。
本研究以合并及未合并尿酸結石的T2DM患者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血尿酸水平、24h尿酸排出及尿pH值均高于對照組,這也與上述公認尿酸結石形成因素中的尿酸的產(chǎn)生及排泄增加、低尿pH值相符。同時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BMI、TG、HOMA-IR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T2DM發(fā)病機制主要在于胰島素抵抗,在腎小管上皮細胞也存在胰島素抵抗,通過促進腎小管上皮細胞H+-Na+交換對NH3+-H+交換產(chǎn)生影響,增加了尿H+的排泄,降低了尿液pH值[8],為尿酸結石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因此,胰島素抵抗程度重T2DM的患者更容易形成尿酸結石。
胰島素抵抗程度重的T2DM患者可導致高胰島素血癥,可促進腎臟重吸收尿酸進而導致機體出現(xiàn)高尿酸血癥,甘油三脂升高已被證實為T2DM患者發(fā)生高尿酸血癥的重要危險因素[9],因而本研究也說明T2DM患者中高尿酸及高甘油三酯均是是尿酸結石形成的影響因素。本研究中觀察組BMI大于對照組,可能原因在于肥胖是T2DM患者胰島素抵抗的重要危險因素,體重指數(shù)下降對改善胰島素抵抗有利[10]。Maalouf等[11]的研究也證實在尿路結石患者中發(fā)現(xiàn)尿液pH值與體重有負相關性。上述因素均與胰島素抵抗有關,本研究結果也表明尿pH值、HOMA-IR是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結石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尿酸結石形成也可能是胰島素抵抗在泌尿系統(tǒng)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12],但是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予以證實。
綜上所述,高尿酸血癥、高尿酸排泄、胰島素抵抗、超重或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癥在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結石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尿pH值、HOMA-IR是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結石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改善胰島素抵抗對于減少T2DM患者尿酸結石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屠民琦,施國偉,何家揚.上尿路結石復發(fā)原因分析及其治療(附42例報告)[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0,25(11):815-817.
[2] Lieske JC,Pena de Lavega LS,Gettman MT,et al.Diabetes mellitus and the risk of urinary tract stones: 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study[J].Am J Kidney Dis,2006,48 (6):897-904.
[3] 王新軍,于文.2012年糖尿病診療指南-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J].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2012,32(3):211-214.
[4] 鐘紅興,安庚.廣東東江流域泌尿系結石患者中尿酸結石的比例和代謝特點[J].中華外科雜志,2009,47(4):248-251.
[5] Yang W,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0.
[6] 殷晶晶,諶衛(wèi),丁家榮,等.糖尿病、高血壓對腎結石患者首次發(fā)病年齡的影響[J].國際泌尿系統(tǒng)雜志,2012,32(6):763-767.
[7] Daudon M,Traxer O,Conort P,et al.Type 2 diabetes increases the risk for uric acid stones[J].J Am Soc Nephrol,2006,17(7):2026-2033.
[8] 陳穎,楊枝,黃飛,等.尿液pH值與代謝綜合征的相關性研究[J].內科理論與實踐,2012,7(6):448-451.
[9] 王瑩,高麗媛.非酒精性脂肪肝與胰島素抵抗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1,9(11):1733-1734.
[10] 范元碩,羅建華,于瑞萍,等.新診斷酮癥起病超重或肥胖糖尿病患者的臨床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3,24(17):2504-2507.
[11] Maalouf NM, Sakhaee K, Parks JH, et al. Association of urinary pH with body weight in nephrolithiasis[J]. KidneyInt,2004,65(4):1422-1425.
[12] 劉雪芳,曾煉坤,夏碧文.2型糖尿病伴發(fā)腎結石的危險因素[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4,20(4):517-519.
(收稿日期:2014-03-30)endprint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表示,兩樣本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將單因素分析中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均以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生化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年齡、性別、SBP、DBP、TC、FBG、2hPBG、HbA1C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者在BMI、尿pH值、HOMA-IR、SUA、TUA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在我國最常見的泌尿系結石成份是草酸鈣,但是近年來尿酸結石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目前導致尿酸結石形成的三大公認因素為尿量不足、尿酸的產(chǎn)生及排泄增加、低尿pH值。但尿酸結石的形成機制復雜,一般認為其形成還與地區(qū)、環(huán)境、飲食、性別、職業(yè)、遺傳因素,以及鈣磷、嘌呤、草酸、代謝紊亂等諸多因素有關[4],并非單純的化學反應或生物礦化所導致。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老齡化,T2DM的發(fā)病率正在逐年增加,流行病學調查[5]顯示我國糖尿病患者總數(shù)高達9240萬。最新研究表明糖尿病能增加尿酸結石的形成,尿酸結石形成與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抵抗密切相關[6]。Daudon等[7]分析總結了272例T2DM患者和2192例非T2DM患者共2464個結石資料,其中尿酸結石來源于T2DM患者的占35.7%,而非T2DM尿酸結石的發(fā)生率僅為11.3%,因此表明T2DM患者尿酸結石發(fā)生率遠高于非T2DM者。
本研究以合并及未合并尿酸結石的T2DM患者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血尿酸水平、24h尿酸排出及尿pH值均高于對照組,這也與上述公認尿酸結石形成因素中的尿酸的產(chǎn)生及排泄增加、低尿pH值相符。同時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在BMI、TG、HOMA-IR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T2DM發(fā)病機制主要在于胰島素抵抗,在腎小管上皮細胞也存在胰島素抵抗,通過促進腎小管上皮細胞H+-Na+交換對NH3+-H+交換產(chǎn)生影響,增加了尿H+的排泄,降低了尿液pH值[8],為尿酸結石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因此,胰島素抵抗程度重T2DM的患者更容易形成尿酸結石。
胰島素抵抗程度重的T2DM患者可導致高胰島素血癥,可促進腎臟重吸收尿酸進而導致機體出現(xiàn)高尿酸血癥,甘油三脂升高已被證實為T2DM患者發(fā)生高尿酸血癥的重要危險因素[9],因而本研究也說明T2DM患者中高尿酸及高甘油三酯均是是尿酸結石形成的影響因素。本研究中觀察組BMI大于對照組,可能原因在于肥胖是T2DM患者胰島素抵抗的重要危險因素,體重指數(shù)下降對改善胰島素抵抗有利[10]。Maalouf等[11]的研究也證實在尿路結石患者中發(fā)現(xiàn)尿液pH值與體重有負相關性。上述因素均與胰島素抵抗有關,本研究結果也表明尿pH值、HOMA-IR是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結石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尿酸結石形成也可能是胰島素抵抗在泌尿系統(tǒng)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12],但是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予以證實。
綜上所述,高尿酸血癥、高尿酸排泄、胰島素抵抗、超重或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癥在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結石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尿pH值、HOMA-IR是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結石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改善胰島素抵抗對于減少T2DM患者尿酸結石的發(fā)生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屠民琦,施國偉,何家揚.上尿路結石復發(fā)原因分析及其治療(附42例報告)[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0,25(11):815-817.
[2] Lieske JC,Pena de Lavega LS,Gettman MT,et al.Diabetes mellitus and the risk of urinary tract stones: 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study[J].Am J Kidney Dis,2006,48 (6):897-904.
[3] 王新軍,于文.2012年糖尿病診療指南-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J].國際內分泌代謝雜志,2012,32(3):211-214.
[4] 鐘紅興,安庚.廣東東江流域泌尿系結石患者中尿酸結石的比例和代謝特點[J].中華外科雜志,2009,47(4):248-251.
[5] Yang W,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100.
[6] 殷晶晶,諶衛(wèi),丁家榮,等.糖尿病、高血壓對腎結石患者首次發(fā)病年齡的影響[J].國際泌尿系統(tǒng)雜志,2012,32(6):763-767.
[7] Daudon M,Traxer O,Conort P,et al.Type 2 diabetes increases the risk for uric acid stones[J].J Am Soc Nephrol,2006,17(7):2026-2033.
[8] 陳穎,楊枝,黃飛,等.尿液pH值與代謝綜合征的相關性研究[J].內科理論與實踐,2012,7(6):448-451.
[9] 王瑩,高麗媛.非酒精性脂肪肝與胰島素抵抗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1,9(11):1733-1734.
[10] 范元碩,羅建華,于瑞萍,等.新診斷酮癥起病超重或肥胖糖尿病患者的臨床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3,24(17):2504-2507.
[11] Maalouf NM, Sakhaee K, Parks JH, et al. Association of urinary pH with body weight in nephrolithiasis[J]. KidneyInt,2004,65(4):1422-1425.
[12] 劉雪芳,曾煉坤,夏碧文.2型糖尿病伴發(fā)腎結石的危險因素[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4,20(4):517-519.
(收稿日期:2014-03-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