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龍
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中的責任界定,是指通過經濟責任審計,將所審計查證的經濟事項或問題依據一定規(guī)則、事實,對領導干部應當履行而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職責所導致的經濟損失和經濟違紀違規(guī)問題,按照被審計領導干部所應承擔的直接責任和領導責任進行責任劃分的過程。
一、經濟責任界定應遵循的原則
1.合法性原則
即指經濟責任界定的范圍不能超越《憲法》和《審計法》賦予審計部門的職責和權限范圍以及有關的授權;經濟責任界定的事項和內容應符合有關法規(guī)的規(guī)定。
2.合理性原則
也稱權責匹配原則,即指領導干部在預算執(zhí)行活動中所擁有的組織、管理、控制、協(xié)調的權利與其應承擔的經濟責任相對稱。凡是領導人未參與的相關經濟活動,不應由領導人來承擔該項活動的經濟責任。而對領導干部非職務行為產生的責任,就不是經濟責任審計所要認定的責任。
3.證據性原則
即指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中,不但在預算執(zhí)行過程中不真實問題、經濟效益差問題以及違反財經法規(guī)問題上要充分重視審計證據的客觀性、充分性、相關性、合法性,而且在界定領導干部本人應承擔何種責任上同樣也需要客觀、充分、相關、合法的證據支持,不得有任何的隨意性。
4.歷史性原則
即指無論在評價領導干部的經濟管理成績時,還是在界定領導干部應承擔的經濟責任時、都必須歷史地看問題,不能脫離當時、當地的社會政治經濟環(huán)境,不適當地用現(xiàn)在的政策、現(xiàn)在的眼光和此地的標準去衡量和評價在彼地過去某一個歷史時期內發(fā)生的經濟事件。
5.辯證性原則
即指要用辯證的思維方式和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領導干部在任期內所發(fā)生的與預算執(zhí)行有關的經濟活動,不僅要看其在作出某項經濟決策時的動機,而且還要看該項經濟決策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和將來可能產生的效果;不僅要用黨的政策和各項法律法規(guī)作為衡量是非正誤的標準,而且還要用科學發(fā)展觀、和諧社會的理論去衡量對與錯。
二、經濟責任界定的基本要求
1.在審計機關職權范圍內認定經濟責任。首先是在審計機關職權范圍內認定責任,即根據審計法第三章(審計機關職責)和第四章(審計機關權限)規(guī)定的職權范圍認定責任。超出這些職權范圍的事項,不應當是經濟責任審計的事項。
2.經濟責任審計評價事項,要作為審計內容、經過審計程序、并有充分的審計證據支持。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結論應當有充分的審計證據支持,經濟責任審計認定的事實,一定是審計機關查證認定的事實,其他機關或單位認定的“事實”只能作為參考或輔助證據。
3.依法評價、依法界定責任。首先,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的結果或認定的事實,要依據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制度規(guī)定作出評價,并界定經濟責任;沒有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制度規(guī)定的審計事項,不能作出評價更不能界定責任。另一方面,有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制度規(guī)定的審計事項,一定要作出審計評價和界定責任,不能遺漏或者隱瞞這些事項。
三、經濟責任的界定
1.直接責任的界定
領導干部直接違反法律、法規(guī)及國家有關規(guī)定和單位內部管理規(guī)定的行為,包括直接決定、直接實施或者參與實施的與其擔任特定職務有關聯(lián)的經濟事項形成的問題,直接經辦、簽署意見、簽字報銷的經濟事項形成的問題。
領導干部授意、指使、強令、縱容、包庇下屬人員違反國家財經法規(guī)的行為。
未經民主決策、相關會議討論而直接決定、批準、組織實施重大經濟事項,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浪費、國有資產(資金、資源)流失等嚴重后果的行為。
主持相關會議討論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但在多數人不同意的情況下直接決定、批準、組織實施重大經濟事項,由于決策不當或者決策失誤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浪費、國有資產(資金、資源)流失等嚴重后果的行為。
經領導班子集體研究,領導干部在集體決策過程中具有最終決定權的經濟事項形成的問題。
其他包括領導干部失職、讀職,領導干部個人違反廉政規(guī)定,應當承擔直接責任的行為等。
2.主管責任
領導干部對其直接分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經濟責任的行為;主持相關會議討論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并且在多數人同意的情況下決定、批準、組織實施的經濟事項,由于決策不當或者決策失誤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浪費、國有資產(資金、資源)流失等嚴重后果的行為;職責范圍之內、分工范圍之外的對本地區(qū)、本部門、本單位有較大影響的經濟決策事項存在的問題;分工范圍內的工作存在違紀違規(guī)問題;分工范圍外或分管的下屬單位存在的較大違紀違規(guī)問題;單位財務核算、會計處理中存在的較大問題等。
3.領導責任
經領導班子集體研究,按照少數服從多數原則決定的,或受上級領導指示、授意,或執(zhí)行上級的文件、規(guī)定發(fā)生的經濟事項形成的問題;分工范圍內的工作存在的一般性管理問題;分管的下屬單位存在的一般違紀違規(guī)問題及其他問題,存在的除應當負直接責任和主管責任以外的問題。
4.三種責任的界定
重要問題的責任界定一般要在取得批件、簽字、會議記錄、調查筆錄等審計證據的基礎上進行,在沒有取得或無法取得相關證據、責任確實難以區(qū)分的情況下,或對某些重要的敏感性問題的責任界定有爭議時,應在審計報告中以寫實手法,描述其經濟活動和決策活動的具體過程。同時要注意區(qū)分:是現(xiàn)任還是前任領導干部的責任、是領導干部個人的責任還是集體的責任、是領導干部主觀責任還是政策因素影響責任等。
另外,在實施地方黨政領導干部同步經濟責任審計時應把握以下原則:黨委書記行使經濟決策權,對此方面問題負直接責任,行政首長行使經濟管理權和經濟政策執(zhí)行權,對此方面問題負主管責任;行政首長行使經濟決策權產生的問題,行政首長負直接責任;對未經集體研究的事項,誰決策誰負直接責任;對黨政領導班子集體研究的事項,在執(zhí)行中出現(xiàn)問題,誰主管誰負直接責任,誰決定誰負直接責任,誰簽批誰負直接責任,誰授意誰負直接責任,誰承辦誰負直接責任;對問題復雜,責任難界定的,可采取寫實的方式,敘述決策過程和執(zhí)行過程中有關責任人員的具體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