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清
【摘 要】 只有讓學生自覺閱讀,樂于閱讀,學會閱讀,學生就能自由徜徉在書海中,就能親近母語,積累語言,寫作時自然也能厚積薄發(fā),讓閱讀過程真正成為了孩子們快樂成長的過程。
【關 鍵 詞】 課外閱讀方法;小學;語文;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辈⑻岢隽穗A段目標:一、二年級,“喜歡閱讀,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比?、四年級,“養(yǎng)成讀書看報的習慣,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五、六年級,“能利用各種信息渠道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課程標準不光對小學生的課外閱讀提出了量的具體要求,也提出了質的提升。所以,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閱讀興趣,良好的閱讀習慣,引導學生閱讀更多的課外讀物,是每所學校及每位教師應該共同努力的方向。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能不深思:如何及早引導學生去正確面對紛壇繁雜而又豐富多彩的閱讀世界,博覽群書,開拓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不斷提升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要完成此項任務光靠課堂閱讀教學是不夠的,應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與交流。從而使學生身心得以健康地成長,潛能得以充分地發(fā)掘,以淵博的知識去適應和面對未來社會的需要和挑戰(zhàn)。對此,我就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話題談談我個人的淺見。
一、激發(fā)興趣,讓學生樂讀書
(一)故事誘發(fā)閱讀興趣
愛聽故事是孩子們的天性,尤其是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從小就伴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爸爸、媽媽的童謠、童話故事長大,一聽到老師說要講故事,個個精神抖擻,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聽為快。隨著教師聲情并茂,娓娓講演,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節(jié)早已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有趣、驚險、奇特、感動的情感世界里。正當孩子們津津垂聽、情感交跌,期待大結局之際,教師戛然收聲無不動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節(jié)交錯復雜,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如何,請自讀文章。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出相關的讀物。如教學《少年閏土》,就可引導學生閱讀魯迅的《故鄉(xiāng)》;學了《卡羅納》,就可指導學生閱讀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學了朱自清的《春》,就可指導學生閱讀朱自清的《綠》《荷塘月色》等風格相近的優(yōu)美散文。這樣,學生就可以把課內學到的知識加以應用,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把握,進而促進知識和能力的遷移,做到“以課外帶動課內,以課內促進課外”,使二者優(yōu)勢互補,相得益彰。
(二)讀物激發(fā)閱讀興趣
向學生推薦課外閱讀材料, 要讓學生喜歡閱讀,首先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fā),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圖書,讓學生對書籍產生興趣。教育心理學家認為,不同年齡的孩子閱讀能力有差異。3歲以前的孩子大多愛看色彩艷麗、形象逼真的動物或物品的圖畫書;3~6歲的兒童愛看童話、幻想故事以及有關動物、日常生活行為的圖畫書;7~10歲的孩子愛看有一定情節(jié)的神話、童話及令人驚奇、富于冒險性的兒童圖書;10~13歲的孩子愛看富于幻想、探險、神秘色彩的圖書;14~16歲孩子的閱讀傾向于思維、發(fā)明、論證、推理及人物傳記類圖書。然后要推薦有利于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讀物,如歌頌人類勤奮、善良、堅毅、進取、崇高人格方面的讀物。根據(jù)小學生的文化基礎、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老師們可以向他們推薦《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少年周恩來的故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書籍。另外,課外閱讀應配合課堂教學。讀物的內容和形式,盡可能和課內閱讀取得某種程度的聯(lián)系,使課內外閱讀得以相互促進。如我們課前課后布置學生查閱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學生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開闊了視野,培養(yǎng)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擴大了閱讀量,也使課內外閱讀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
二、閱讀指導,讓學生會讀書
一位哲人說過:“沒有正確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學者,也像瞎子一樣盲目摸索?!边@就提醒我們要幫助學生掌握好的讀書方法與技巧。教師要讓學生在課內掌握讀書方法,才能使課外閱讀得法、受益。課外閱讀就能為學生復習、運用閱讀方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要想使學生把課內學到的讀書方法靈活地運用到課外閱讀之中。就有必須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教給學生一些讀書方法,使學生從“要我讀”變“我要讀”“我會讀”。
(一)讀與寫結合
閱讀為寫作提供了廣泛而豐富的語言和寫作范例,從讀到寫,由仿到創(chuàng),是指導學生寫作的有效途徑。我校歷來都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如讓學生給讀過的故事續(xù)寫結尾;把自己課外所讀的一首古詩改寫成其他形式的文章;給自己所讀的課外讀物中的主人公寫一封信,摘錄書中的好詞佳句等等。不知不覺,學生在學會讀書的同時,又積累了寫作素材,提高了寫作水平。
(二)讀與講結合
讓學生閱讀課外讀物后談談自己的讀書感受,交流讀書方法。上課時還可組織學生講講讀書后的收獲和體會,談談自己對作品人物的印象,說出自己想說的心里話;模仿自己讀過的童話故事自編一個童話故事講給別人聽,使學生知道如何讀書,使之產生強烈的欲望。同時有目的地搜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進行評說、欣賞;講述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進行對比,從而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意向。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地進行廣泛的閱讀,從而學會讀書。
三、成果展示,讓學生愛讀書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用榜樣激勵也是促進學生想讀書的好方法,讓學生把平時在閱讀過程中感興趣的報紙雜志上的圖片或者語言收集起來, 做成剪貼報、手抄報在班級、學校的展示欄中展示。這個活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質量,拓寬了知識面, 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這樣不但能讓學生積累材料,還能提高學生對課外閱讀的積極性。
總之,只要讓學生自覺閱讀,樂于閱讀,學會閱讀,學生就能自由徜徉在書海中,就能親近母語,積累語言,寫作時自然也就能厚積薄發(fā),讓閱讀過程真正成為了孩子們快樂的成長過程。
【參考文獻】
[1] 黃華萍. 淺談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方法指導[J]. 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2(24).
[2] 雷啟波. 淺談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方法[J]. 雙語學習,2007(6).
[3] 楊萍. 淺說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方法[J]. 科教創(chuàng)新,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