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琴
摘 要: 掌握系統(tǒng)的語法知識對進行有效的語言學習和交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必要滲透語法意識,如綜合—分析語意識、形合法意識和句型意識等。作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提出了滲透語法意識的策略,如發(fā)現(xiàn)學習策略、語境實踐策略,等等。
關鍵詞: 初中英語教學 語法意識 策略
語法教學一直是英語教學界爭論的焦點。是否要教?該如何教?自從20世紀80年代交際法傳入我國后,某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就過于注重教學過程的交際化,強調(diào)語言意義而不是形式,忽視語法規(guī)則的教學,漠視交際中的語法錯誤,導致學生在英語口頭、書面表達中沒有語法概念,語法錯誤普遍。實踐表明語法教學是有益的和必需的。
那么,初中英語老師如何有效地教語法呢?如何給學生打好堅實的英語基礎知識值得廣大一線教師思考。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提出了看法。
一、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語法意識的必要性
1. 語法有助于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交際能力,語法是聯(lián)系詞匯與句子的紐帶,有了語法規(guī)則才能完整地表情達意,才能使句子具備有條理的可為人們所理解的特質。所以,語法能力是交際能力的有力支持,對語言形式的正確把握講能促進交際能力的提高。反過來,交際能力的發(fā)展可幫助學生驗證目的語的語法假設,鞏固語法知識。
2. 語法有助于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學生學習母語時,有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不必學語法也可形成語感,獲得用母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而英語的學習則是外語學習,加上英漢語言表達習慣不同,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沒有必要的語法知識,學生在閱讀中很難分析長句子結構,準確理解句意,弱化語篇理解能力。
3. 語法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是全面培養(yǎng)聽說讀寫的能力。如果學生不有意識地學習比較這兩種語言,不系統(tǒng)地、認真地學習和掌握必要的語法規(guī)則與結構,就會出現(xiàn)理解和表達上的錯誤。尤其是在語言輸出時,學生不能正確運用語法規(guī)則表達,降低語言輸出的質量,甚至出現(xiàn)表達錯誤,使別人產(chǎn)生誤解。
二、初中英語教學中應該滲透的語法意識的類型
在初中英語課堂上教授語法,并不是要采取傳統(tǒng)語法教學模式,而是要在更高層次上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習者的語法意識和語法敏感性。教師如果僅僅采用機械操練,不引導學生觀察語言現(xiàn)象,探索語法規(guī)律,在各種語境中運用語法項目,學生的掌握只能在表層,在實際運用中會遇到很多問題。至于在具體英語教學過程中究竟要提升學生的哪些語法意識,并沒有統(tǒng)一的定論。筆者根據(jù)葉小寶教授的研究結果,簡要介紹七種重要的語法意識。
1. 綜合—分析語意識
綜合型語言是指語法關系要靠詞本身的形態(tài)變化(曲折變化)表現(xiàn),分析型語言是指語法關系通過詞序和功能詞等手段表現(xiàn)。古英語是典型的綜合型語言,漢語是分析型語言,現(xiàn)代英語則屬于綜合一分析型語言。
由于漢語中沒有形態(tài)變化,初中學生開始學習英語時,常對單詞的細微形態(tài)變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而口頭、筆頭表達會出現(xiàn)錯誤。中學英語教師要自始至終強化形態(tài)變化的普遍性和強制性意識,這是學習英語這門精微語言的前提條件。
2. 形合法意識
英語的構句方式稱為形合法,注重語言結構形式及其內(nèi)部關系,其句子通過連接詞、關系詞、介詞等顯性銜接手段表示詞、詞組、分句之間的關系。而漢語注重語言結構功能、意義,句子時空及邏輯關系、詞語及小句之間的語法關系通常不是通過連接詞,而是憑借隱性連貫及上下文等非語言形式手段來表示,為意合法。
漢語很少使用連接詞,構句自由靈活,句子結構關系隱蔽難辨。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體會英語形合法的陽剛之美:邏輯性、組織性、理性,牢固樹立英語表達“法治”意識,從而克服隨意性,增強邏輯嚴密性。
3. 句型意識
句子是語言交際的最小單位,選用準確句式,是學習者輸出語言信息、實現(xiàn)交際活動的重要前提。英語句子無窮無盡,但可以歸結為五種結構固定的句型:SV、SVC、SVO、SVoO、SVOC。教師在初一就應強化句型意識,對基本句型進行分析總結,幫助學生理解英語句子基本結構特點和造句規(guī)律,明白任何分句都應符合這五種基本句型之一。
4. 搭配意識
語言是約定俗成的產(chǎn)物。英語的很多搭配和漢語不同,搭配失當可導致理解困難,甚至歪曲原意。因此,中學生學習單詞不僅要記住其漢語釋義,而且要注意該詞的語法意義及其前后詞的搭配關系,否則一用便錯。教師需要有意識地收集整理這方面的搭配知識,幫助學生總結其中的規(guī)律,并靈活運用。
5. 慣用法意識
慣用法是語言群體普遍接受并有牢固基礎的行文說話習慣,是沿用已久、約定俗成的語言表達方法,是如何使用語言的慣例、常規(guī)。有些慣用法自有其道理,而有些和語法規(guī)則不一致。有時我們必須遵守英語慣用法而忽視那些不符合語言實際的語法規(guī)則,這時慣用法有很大權威,甚至超過語法約束,是第一性的。這就要求中學生學習英語時既要遵從語法規(guī)則,又要更多地掌握習慣用法,使用習慣用法,這樣“習慣成自然”就為期不遠。
6. 詞性意識
漢語不強調(diào)詞性意識。相對而言,英語詞類劃分比較明確,英語教材詞匯表和詞典詞條都會提供詞類信息。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某些中學教師教授單詞只顧及讀音和詞匯意義,而忽視詞類等語法信息。英語中的一個詞語可兼作幾個詞類,詞類之間轉換時詞形常常不變。中學生學習單詞注意詞性,能有助于理解該詞或該詞構成的詞組在特定句子中發(fā)揮什么語法功能,從而正確表達自己的句子。
7. 交際語法意識
語言的學習就是為了實際的應用。所以語法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語言形式和意義,更要使學生學會正確運用語言形式,賦予語法形式交際意義。如果只重視形式而離開其表意功能,就不能真正達到交際目的。endprint
三、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的語法意識的策略
在當前的語法教學研究中,滲透語法意識的方法主要有兩類:以輸入為基礎的教學(input-based instruction)和以互動/輸出為基礎的教學(interaction/output-based instruction)。無論是哪種方法,都關注學生與語言、學生與教師和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目的都是改變學生加工語言的輸入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法意識,提高語言吸收的質量。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 發(fā)現(xiàn)學習策略
學生的學習應是學生主動地學習發(fā)現(xiàn),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通過發(fā)現(xiàn)學習策略的運用,教師幫助學生分析、理解和發(fā)現(xiàn)語言使用規(guī)則,提升語法意識,最終提高他們的認知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開發(fā)智力。
例如在講授現(xiàn)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tài)時,筆者先在黑板上板書:“What has changed in our classromm?”接著讓學生環(huán)視教室一圈后閉上眼睛,抽幾個學生分別按照紙條的要求“turn off the light”,“close the window” 和“clean the blackboard”,等等。然后讓其他學生睜開眼睛,觀察教室并回答黑板上的問題??梢蕴釂柍煽兒靡稽c的學生,他們能很流暢地用“The blackboard has been cleaned.”等現(xiàn)在完成時的被動語態(tài)進行回答,而他們的回答則可以給成績一般的學生提供一定的模仿參考。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積極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對知識的興趣,產(chǎn)生認知需求,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動機。
2. 語境實踐策略
布盧姆指出:“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在課內(nèi)創(chuàng)設更多情景,讓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所學的語言材料。”語境實踐策略以教學中的人際合作和互動為基本特征,突出環(huán)境對人的心智活動的正遷移作用。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模擬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提供給學生學習英語的語言氛圍,發(fā)掘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體驗、參與、合作與交流,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法意識。
例如,在教學“談論如何到達目的地(Talk about how to get to places)”時,由于中英文之間差異的影響,學生經(jīng)常會說出諸如“I by bike to school. I on foot to the park.”之類的錯誤句子。為了避免再次產(chǎn)生類似的語法錯誤,筆者用多媒體制作了十幾張卡通畫,模擬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使該語法教學更趨形象化、直觀化、真實化和趣味化。最清楚的問題莫過于“怎樣上學”,所以當看到畫面上學生推著自行車進學校的畫面時,他們很快明白今天的學習內(nèi)容。導入后,筆者問學生:Do you come to school on foot? It is to say, do you walk to school? 同時顯示第二幅畫:一個學生步行上學,并以此為背景放映文本:I get to school on foot. I walk to school. 用螺旋動畫效果突出on foot和walk to的用法區(qū)別,讓學生注意中文同一含義的不同英文表達方式及前后詞的搭配關系。
接著,筆者用同樣的方式向學生展示了“I go to school by bike.”和“I ride a bike to school.”“I go to school by train.”和“I take a train to school.”“I go to school by bus.”和“I go to school on a bus.”及“I take a bus to school.”等句子,讓學生了解“動作”和“動作的方式”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最后是學生兩人一組,根據(jù)其他卡通畫面內(nèi)容進行簡短的對話。待學生準備得差不多時,讓學生上臺展示對話。也可以根據(jù)班級情況進行師生間的問答練習。這樣一堂課下來,學生對表示“動作”和“動作的方式”在中英文之間存在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等問題就會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對課文內(nèi)容也比較熟悉。
英語課堂是進行語境教學的主陣地,教師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fā),通過活動途徑,創(chuàng)設真實語境,突出實踐特色,引導學習者把注意力集中到語言形式上,培養(yǎng)學生的語法意識,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深刻理解、準確使用語言形式。
3. 分組互動策略
初中生相當活潑好動。教師利用初中生的這個特點結合英語語法學習,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學生互動學習有助于為彼此提供支持,促進彼此的語言發(fā)展。
如前文教學“談論如何到達目的地”時,筆者在創(chuàng)設語境之后,進行分組活動,把全班分成三人一組,讓他們分別扮演對話者和筆錄者。為了讓更多的學生開口練習,自由對話,筆者用多媒體向學生提供很多材料,用圖畫表演各種各樣的交通方式,例如take the subways, by boat, by plane,等等。 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教材內(nèi)容或所學語法知識點,采用圖像、動畫、聲音、文本等方式做背景鋪設,也可根據(jù)課前對主題的啟發(fā)點撥,鼓勵學生自主獨立地大膽想象與創(chuàng)設。學生因為前面已經(jīng)進行過練習,有話題可談,創(chuàng)設的情境又是他們生活中常見的,所以操練得十分投入。當學生練得差不多時,筆者讓他們作現(xiàn)場表演。因為準備得充分,學生表現(xiàn)得十分踴躍,一個個期待施展自己的表演才華。
抓住“分組活動”這一契機,教師通過營造表演氛圍,將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外化為參與教學活動的行為。學生通過與別人的合作與交流,不僅廣泛搜集與這一語境相關的語言點,從而不斷地開拓自己的思維,還通過自身的分析,處理和應用相關的語言信息,最終對所學語言點形成深刻的理性認識。而表演則內(nèi)化了學生所學的語言知識,發(fā)展了學生的語言技能。每個學生在參與表演、展示自己學習過程的同時,也是在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自學活動。endprint
分組互動策略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橋,通過動態(tài)活動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注入活力,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法意識,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個性。
4. 資源整合策略
在初中英語語法教學中巧妙整合其他資源,例如運用多媒體、背誦歌詞、翻譯諺語和講述故事,甚至做游戲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抽象、枯燥的語法規(guī)則變得具體、生動而有趣。這樣能更好地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語法意識,從而達到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語法知識的良好效果。
以諺語為例,筆者在講比較級時給學生介紹“East or west, home is the best.(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實勝于雄辯)”,“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等等。而“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同樣也適用于定語從句,可以再次提出來供學生復習。當自己熟悉的諺語用英語表達出來時,學生一個個興趣盎然。比如不定代詞時的諺語“Nothing is impossible to a willing heart.(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三個和尚沒水吃)”,“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等等。每次筆者介紹完一句諺語板書時,學生立馬拿出自己的筆記下來。
運用精美諺語,有助于培養(yǎng)語感,啟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秀教學資源。只要教師注意將語法教學與話題和其他方面的知識相結合,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就能處理好語言基礎知識和語言運用能力之間的關系,并充分發(fā)揮和體現(xiàn)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語法復習課充滿趣味性、有效性,有效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四、結語
初中一線教師在英語課堂上應更新語法觀念,強化語法意識,充實更重要更合適的語法內(nèi)容。針對不同的語法教學目標、語法教學內(nèi)容,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使語法教學不再“枯燥”, 讓學生在語境中探索語法規(guī)律,運用語法規(guī)則,內(nèi)化語法知識,有助于強化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真實語言交際打下基礎。只有這樣,新課改下的英語語法教學才能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葉小寶.中學英語教學中應提升哪些語法意識.課程·教材·教法,2009.9:54-58,67.
[2]林長繼.“英語課程標準”下英語語法教學的定位及策略摭談.黑龍江教育:中學教學案例,2008.12:32-34.
[3]程曉堂.關于英語語法教學問題的思考.課程·教材·教法,2013.4:62-7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