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坤
(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 旅游外語系,廣西 桂林 541004)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中日兩國間的文化交流與經(jīng)貿(mào)合作變得日益頻繁起來,社會對日語翻譯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但是,每年從國內(nèi)高校畢業(yè)的日語翻譯專業(yè)人才的數(shù)量與質(zhì)量卻遠落后于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如何滿足市場對日語專業(yè)人才的需求、如何培養(yǎng)合格的日語翻譯人才,成了高校急需研究和解決的一個課題。形勢的發(fā)展對高校日語翻譯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口譯人才的培養(yǎng)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注重學生日語綜合素質(zhì)特別是日語翻譯技能的培養(yǎng)。要想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必須著力加強日語口譯方法與技巧方面的研究。筆者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嘗試對日語口譯教學中的變換表達這一翻譯方法進行探討。
外語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其中“譯”就是指翻譯或口譯,實際上可以說“譯”是集聽、說、讀、寫等技能綜合運用的一種特殊能力??谧g教學一般在完成基礎階段的聽、說、讀、寫等相關課程后才開始,是一項培養(yǎng)學生口譯技能技巧的教學,其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和掌握口譯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口譯并不是單純的語言堆砌,也不是簡單的語言轉(zhuǎn)換,它要求譯員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礎上,根據(jù)翻譯目的語國家的語言表達習慣,利用不同翻譯方法將有關信息準確無誤地傳達給聽話者。口譯實踐中有各種各樣的翻譯方法與技巧,歸納起來主要有直譯、意譯、加譯、減譯、合譯、分譯、改譯、倒譯、反譯、變譯等翻譯方法。其中“變譯”指的就是變換表達的譯法。
“變換表達”這一概念涵蓋寬泛,廣義上可以說包括幾乎所有的口譯技巧。譯員在翻譯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碰到難于翻譯的詞語或表達方式,或者由于緊張一時想不起與原文相對應的詞句,這時我們不必焦躁,可在忠實于原句意思的前提下,改變思路、轉(zhuǎn)換視角,將句子原意用另一種詞句與表達方式進行靈活翻譯,這樣可以使譯文通順流暢,符合翻譯目的語的語言表達需要,同時可避免因翻譯卡殼而出現(xiàn)冷場或令人尷尬的場面。
在漢日互譯中,雖然我們歷來將“信、達、雅”視為翻譯的三大標準,但是漢語和日語在語法結(jié)構(gòu)、表達習慣及中日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異,所以漢日之間從形式及意義上要求完全對等的翻譯往往是不可能的,因此,變換表達的翻譯方法對于增強譯文的流暢性和完整性具有很大意義,并能有效補償原文中難譯或不可譯的成分,獲得盡可能對等的語言效果。
在口譯實踐過程中,要根據(jù)不同場合分別采取相應的變換表達、改變原文形式的翻譯。在具體操作中,往往因為漢日語言的語法結(jié)構(gòu)、表達習慣、固定搭配及各自的社會文化背景等不同的緣故,漢日之間直接進行翻譯時會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語句不通順、不流暢或不易明白等情形,嚴重的還會讓聽話者一知半解甚至造成誤解。下面我們通過一些具體實例,針對上述幾種情形進行分析。
1.語法結(jié)構(gòu)方面
在基礎日語課程教學中,我們都會向?qū)W生強調(diào)漢日之間的語法結(jié)構(gòu)是有一定區(qū)別的,即漢語基本句式是“主語—謂語—賓語”,而日語則是“主語—賓語—謂語”;漢語習慣使用帶賓語的句子,而日語多用不帶賓語的動詞(即自動詞)。如“我終于找到了工作”這個句子,很明顯是動賓結(jié)構(gòu)的形式,所以我們往往會不假思索地譯成「やっと仕事を見つけた」??瓷先ゾ渥雍芡?,語法上也正確,但是按照日本人的理解,工作是“自己”和“用人單位”雙方商量之后決定的,應屬于客觀結(jié)果,不能用表達主觀意識的他動詞「見つける」,所以要換成自動詞譯為「やっと仕事が見つかった」。另外,日語中的主語為某事物或者主語不明確時,大都用被動句式表達,而漢語則習慣上用主動句式。如“桂林這座城市世界聞名”,一般譯為「桂林という町は世界で広く知られています」。
2.表達習慣方面
敘述某些事物或者現(xiàn)象,在一種語言中往往有相對固定的表達方式,但如果將這種方式直接轉(zhuǎn)換成另一種語言時,就有可能讓人聽不懂,或者句子不順暢,有時還會出現(xiàn)邏輯上的矛盾。這時就不能采取直譯的方法生搬硬套,而要采用變換表達的譯法,即要按照目的語的表達習慣進行翻譯,否則就會讓人感到莫名其妙。如“他愛生氣”這句話,如果直譯為「彼は怒ることを愛している」或「彼は怒ることが好きだ」,日本人則會理解為“他正在和生氣談戀愛”或“他熱愛上了生氣”,這樣會讓人覺得奇怪。這時如果按照日語表達習慣譯成「彼はよく(すぐ)怒る人だ」,就顯得自然多了。甚至還有人把“男人四十一枝花”譯成「男性は40歳になると、花になる」。日本人聽了更加不可思議:中國有什么樣的水土,能讓到了四十歲的男人變成一朵鮮花呢?其實,這句話只需一個詞就搞定了,即「男盛り」。類似的還有“被雨淋得像個落湯雞”(「雨に降られて濡れ鼠になった」)、“如虎添翼”(「鬼に金棒」)、“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無い袖は振れぬ」)、“無風不起浪”(「火の無い所に煙は立たぬ」),等等,諸如此類的漢日對應的習慣表現(xiàn)手法,只能靠老師引導學生日積月累了。
3.固定搭配方面
“固定表達”是變譯的一種方法,它通過漢語或日語中固定表達與固定搭配的方式進行翻譯,這樣能使句子的意思變得淺顯易懂,更加符合自然地道的語言表達特點。日語中有許多固定搭配的短語,要專門抽出時間背誦和記憶。如「口に合う」(合口味)、「人気がある」(受歡迎)、「酒に強い」(能喝酒)、「鼻が高い」(得意洋洋)、「お世辭を言う」(拍馬屁),等等??谧g人員平時如果多積累這些漢日語言的固定表達,那么在口譯實踐中就能得心應手,甚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我們還會碰到一些特定的套語,這些套語承載著豐富的語言特色與文化信息,并具有言簡意賅、生動形象等特點。如在致辭時,最后會說到“謹祝貴公司宏圖大展、繁榮昌盛”,如果按字面翻譯就比較困難,但經(jīng)驗豐富的譯員會脫口而出「貴社のご繁栄をお祈りします」。同樣,“祝各位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這句話也可按照日語的套語說成「皆様のご健康とご多幸をお祈りします」,這樣似乎比中文更簡單,但都是日本人的習慣說法,所以非常易于理解。漢語和日語都有成語、諺語、熟語等很多固定表達形式,掌握大量固定套語,往往成為口譯工作中的利器,優(yōu)秀的譯員往往信手拈來、運用自如,這說明日常學習與積累極其重要。
4.文化背景方面
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由于中日兩國社會環(huán)境、地理條件等差異而形成了不同的傳統(tǒng)習俗,進而逐步形成了各自特有的風俗習慣,包括生活習俗、語言表達、禮節(jié)禮儀、喜好與禁忌等,這些習俗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人們的正常交往。
例如,我們初次與人見面,一般會說“你(您)好,我叫×××”,這句話按字面翻譯就是「こんにちは、わたしは○○○です」,但是按照日本人的習慣通常說成「初めまして、○○○と申します」。當我們向人咨詢某事或求助于他人時,說“你(您)好,請問……”這時一般翻譯成「あのう、すみませんが」、「ちょっとよろしいでしょうか」,而不直接說「こんにちは」,如此顯得自然,也符合日本人的表達習慣。
再如,到日本人家里做客,盡管飯桌上擺滿了美味佳肴,但他們還是會對你說「何もございませんが、どうぞ召し上がってください」,這句話不能照譯為“什么都沒有,請吃吧”,而要翻譯為“沒什么好菜招待您,請隨便吃吧”。在接受饋贈時,中國人常說“不好意思,您太客氣了”,而日本人則說「わるいですね」(不好的、壞的),若直譯,顯然不符合語境,這時應結(jié)合其文化背景,采用意譯較好。
由此可知,中日生活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語言帶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如果逐字譯出,則會使譯文生澀,甚至造成誤會。這時,可考慮選擇變換表達的方法進行翻譯。變換表達法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和細節(jié)部分,只要譯文自然流暢即可,也就是說舍去表面形式上的對應,實現(xiàn)意義內(nèi)容上的對等。在表達同一語言功能時,如果忽視文化差異而一味追求符號轉(zhuǎn)換,往往會產(chǎn)生歧義或誤解。因此,譯員應堅持不拘泥于原文,最大限度地貼近雙方的文化因素譯出其意,使雙方達到準確溝通思想、順暢交流情感的目的。
以上探討了日語口譯教學中翻譯方法之一的變換表達法。從中可知,漢語和日語中雖然彼此有相應的譯案,但在實際運用中又不完全對應,要根據(jù)不同場合采取相應的變換表達進行翻譯。由于中日兩國在語言結(jié)構(gòu)、社會習俗、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異,我們在口譯實踐中,絕不能就地取材、生搬硬套地采用直譯方法,而要根據(jù)不同時間、地點和場合,分別采取適當?shù)姆g方法。因此,我們在口譯教學中除了要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zhì)外,還要加強口譯技能技巧的訓練,同時要深入了解和掌握中日文化背景知識,認真分析和研究彼此間的語言表達習慣和文化背景差異,這樣才能克服或減少由此造成的文化交際失誤,保證涉外交流活動的順利進行。
[1][日]柳父章.翻訳文化を考える[M].政法大學出版局,2002.
[2]王秀文.日本語言與跨文化交際[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3]孫滿緒.日語和日本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4]劉麗華.中日口譯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5]雷鳴,付黎,旭肖輝.日語翻譯理論與實務[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