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民生
[摘要]宋代開封是中國歷史的一大亮點,人文薈萃,產(chǎn)生了一些成語。如“半部論語治天下”“大事不糊涂”“開卷有益”“拂須(溜須)”“玉粒桂薪”“孤注一擲”“一網(wǎng)打盡”“不復(fù)知人間有羞恥事”“出人頭地”“一筆勾銷”“人微言輕” “堅忍不拔”“異端邪說”“德高望重”“叫苦不迭”“綠肥紅瘦”“不三不四”“直搗黃龍”等。這些成語有帝王將相特點、政治特點、都市市井特點,歸結(jié)起來凝聚成一大特點,即宋代首都的汴京特點。
[關(guān)鍵詞]宋代;開封;成語
[中圖分類號]G127;H136.31[文獻標志碼]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3.004
成語是自古至今不斷生成、長期沿用的詞組或短句。其作為語言的精華、歷史的縮影、文明的積淀、智慧的濃縮,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成語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語匯,而且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教育民眾,以及對民族思想、思維方式的形成與發(fā)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開封作為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產(chǎn)生了許多成語,其中有2次高峰期。第一次是先秦時期,尤其以戰(zhàn)國魏國都城大梁時期為代表,出現(xiàn)了“杞人憂天”“圍魏救趙”“五十步笑百步”“三人成虎”“驚弓之鳥”“抱薪救火”等膾炙人口的成語;第二次是開封的盛世期——作為宋代首都的汴京時期,所產(chǎn)生的成語更多、內(nèi)容更豐富。
我國歷史悠久,文明昌盛,成語極為豐富,約有五萬余條,可謂浩如煙海。近年有文人學(xué)者從地方文化角度撰文、著書挖掘收集開封成語,取得不少成果,但究竟哪些成語出自開封?由于旨趣意向和標準不同,從這些著作中還難以明確。即使重在溯源的《詞源》,也未必都能探尋到成語真正的源頭。如“淺斟低唱”一詞,《詞源》所引為宋代柳永《鶴沖天》:“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1](P1825)。一些論著遂將其作為出自開封的成語。其實,最早用此成語的是距柳永40余年前的南唐后主李煜,出自金陵(今江蘇南京)。五代宋初的陶谷有記載:“李煜在國,微行娼家,遇一僧張席,煜遂為不速之客。僧酒令謳吟吹彈,莫不高了,見煜明俊醞藉,契合相愛重。煜乘醉大書右壁曰:‘淺斟低唱,偎紅倚翠大師;鴛鴦寺主,傳持風(fēng)流教法?!盵2]可見,“淺斟低唱”的源頭與開封并無關(guān)系。柳永《鶴沖天》雖作于開封,但屬于沿用,非其首創(chuàng)。又如“不堪回首”,《中華成語大詞典》[3]《漢語成語大辭典》[4]等均引李煜在開封囚禁時所作的詞《虞美人》:“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睂嶋H上早在唐朝就有此語,唐中期戴叔倫的《哭朱放》就寫道,“最是不堪回首處,九泉煙冷樹蒼蒼”[5]。
判斷是否是出自宋都開封的成語,需要嚴格遵循4個學(xué)術(shù)標準:首先,必須是發(fā)生在宋代開封的,其作者、事主當(dāng)時在開封,或者其事其人與開封有直接關(guān)系;其次,必須是歷史文獻中首次出現(xiàn)的;第三,必須是至今常用的,僅古人使用、未能流傳至今或現(xiàn)代很少用(也即作用不大)的應(yīng)排除;第四,僅是典故不能通用的應(yīng)排除(如“杯酒釋兵權(quán)”),必須是“所指多為確定的轉(zhuǎn)意”[6]。照此標準篩選,可找出真正源于宋代開封的成語?,F(xiàn)列舉如下,并選用《詞源》《中華成語大詞典》《漢語成語大辭典》《成語源流大詞典》[7]相佐證,以及示意其流傳程度。
一、半部論語治天下(半部論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半部論語)”出自宋太宗時的宰相趙普。羅大經(jīng)[8]記載:
杜少陵詩云:“小兒學(xué)問止《論語》,大兒結(jié)束隨商賈。”蓋以《論語》為兒童之書也。趙普再相,人言普山東人,所讀者止《論語》,蓋亦少陵之說也。太宗嘗以此論問普,普略不隱,對曰:“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普之相業(yè),固未能無愧于《論語》,而其言則天下之至言也。
從杜甫的詩句可知,至少自唐代以來,儒家的《論語》就成為小學(xué)教科書,也即屬于初級讀物,并非多么高深的經(jīng)典。趙普學(xué)究出身,文化有限,基本限于《論語》的水平,對宋太宗的質(zhì)問也不回避,反而自豪地說出了這句千古名言,遂為成語。正史本傳載其本事道:“普少習(xí)吏事,寡學(xué)術(shù),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fā)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盵9](P8940)可見,趙普專注于《論語》研究,《論語》是其治理天下的理論基礎(chǔ)。后世用“半部論語治天下”來強調(diào)學(xué)習(xí)儒家經(jīng)典的重要,泛指掌握一種經(jīng)典理論的基本精髓便可指導(dǎo)工作。
《詞源》(第415頁)、《中華成語大詞典》(第26頁)、《漢語成語大辭典》(第37頁)、《成語源流大詞典》(第27頁)均收“半部論語”,并選用該史料。嚴格追究起來,“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說最早見于南宋,宋初當(dāng)時并無可信的史料來佐證,但成語不同史實,既然后代史料指明出自宋太宗時期的宰相趙普,從文化方面應(yīng)當(dāng)認可。
二、開卷有益
“開卷有益”這一成語出自宋太宗。王辟之[10]記載:
太宗銳意文史,太平興國中,詔李昉、扈蒙、徐鉉、張洎等,門類群書為一千卷,賜名《太平御覽》。又詔昉等撰集野史為《太平廣記》五百卷,類選前代文章為一千卷,曰《文苑英華》。太宗日閱《御覽》三卷,因事有闕,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p>
宋太宗推行崇文政策,是宋初三大類書《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的策劃人和命名者,也是其熱心讀者。萬機之暇,堅持日閱三卷,認為讀書有益處。
《詞源》(第3240頁)、《中華成語大詞典》(第459頁)、《漢語成語大辭典》(第563頁)、《成語源流大詞典》(570~571頁)收此條,并選用該史料。需要說明的是,此前有類似提法。如晉朝陶潛云:“少學(xué)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11]二者意思基本相同,但作為成語傳世并廣泛應(yīng)用的是“開卷有益”。
三、大事不糊涂
“大事不糊涂”這一成語也出自宋太宗?!端问贰穂9](P9514-P9515)記載:
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胡涂?!碧谠唬骸岸诵∈潞?,大事不胡涂?!睕Q意相之。
呂端,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人,出生于官宦家庭,為人寬厚,善交朋友,輕財好施。此事見于至道元年(995)四月:
夏四月癸未,吏部尚書、平章事呂蒙正罷為右仆射,參知政事呂端為戶部侍郎、平章事?!种^端曰:“廟堂之上,固無虛授,但能進賢退不肖,便為稱職矣,卿宜勉之。”先是,上作《釣魚詩》,斷章云:“欲餌金鉤深未達,磻溪須問釣魚人。”意以屬端也。后數(shù)日,遂罷蒙正而相端。端歷官僅四十年,至是驟被獎遇,上常恨任用之晚。為相持重,識大體,以清靜簡易為務(wù)。[12](P810-P811)
宋太宗任命呂端為相,看中的是他穩(wěn)重識大體,善于斷大事,明確交代只要他能夠按德才標準選拔、罷黜官員就是稱職。宋太宗認為為官并不需要事必躬親,被瑣碎俗務(wù)羈絆,但在大是大非面前須保持清醒的頭腦。
《詞源》(第682頁)、《漢語成語大辭典》(第198頁)收此條,并選用該史料。
四、玉粒桂薪
“玉粒桂薪”這一成語出自剛到開封的著名文人王禹偁,其《陳情表》[13]言:
伏念臣近自冗員,再叨諫署。秋蘭解佩,重呼澤畔之魂;紅藥裁詩,不望禁中之樹。固當(dāng)老于小諫,日赴常參。其如親寄解梁,身趣魏闕。四海無立錐之地,一家有懸磬之憂。以至仆馬龍鐘,雜于工祝;弟兄分散,迫于饑寒。若非內(nèi)受職名,賜之實俸;外求差使,以救食貧,則曷以養(yǎng)高堂垂白之親,備上國燃金之費?望云就日,非無戀闕之心;玉粒桂薪,未有住京之計。伏望尊號皇帝陛下,念臣過而能改,進不因人,或西垣再命于演綸,或東魯且令于承乏。唯中外之二任,系君親之一言。干冒宸嚴,臣無任僣越兢憂、悃愊待罪之至。
淳化四年(993)八月,朝廷召被貶為解州團練副使的王禹偁回開封,任直昭文館。剛從貶謫地回朝,原本歡欣鼓舞,但汴京昂貴的物價讓宦囊羞澀的王禹偁難以應(yīng)付,因而向皇帝上表求情。在他看來,汴京的米粒像玉一樣、柴像桂枝一樣珍貴。所以他雖然貪戀汴京繁華,但實在無法居住。宋制中央政府官員俸祿低,地方官員俸祿高,王禹偁不久便“丐外郡以便奉養(yǎng),得知單州,賜錢三十萬” [9](P9794)??梢娀实壑浪?jīng)濟貧困,照顧他擔(dān)任俸祿高的地方官,還特意“賜錢三十萬”予以救濟,以示恩惠。
另外,史書記載,在前一年即淳化三年的科舉考試中,有來自鄰國高麗的賓貢進士數(shù)人參加,宋太宗賜其及第,并授以官,遣還本國。淳化四年,派陳靖等出使高麗,回國時帶來高麗國王的謝表:“學(xué)生王彬、崔罕等入朝習(xí)業(yè),蒙恩并賜及第,授將仕郎、守秘書省校書郎,仍放歸本國?!?、罕等幼從匏系,嗟混跡于嵎夷;不憚蓬飄,早賓王于天邑。缊袍短褐,玉粒桂薪,堪憂食貧,若為卒歲?;实郾菹绿齑日肇梗A績?yōu)容,豐其館谷之資,勖以藝文之業(yè)。去歲高懸軒鑒,大選魯儒,彬、罕接武澤宮,敢萌心于中鵠;濫巾英域,空有志于羨魚?!烨?,鴻恩莫報,臣不勝感天戴圣之至?!盵9](P14039-P14041)謝表中提到:高麗留學(xué)生在開封這個“玉粒桂薪”的地方求學(xué)應(yīng)試期間,原本生活艱苦,但幸虧有皇帝的恩惠,使之衣食無憂,以至于進士及第。這一文章雖然來自海外,該詞卻是針對開封。北宋開封作為歷史上首座變封閉為開放、商品經(jīng)濟空前繁榮的國際大都會,“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伎巧則驚人耳目,侈奢則長人精神”[14]。物價高昂,居大不易,用“玉粒桂薪”表明當(dāng)時開封生活費用之高,自在情理之中。
需要指出的是,前代已有類似詞語,《戰(zhàn)國策·楚策三》有“楚國之食貴于玉,薪貴于桂”的說法,是該成語的原始狀態(tài)。就現(xiàn)存的文字資料而言,作為成語“玉粒桂薪”首先出自宋太宗時期的開封?!对~源》(第2042頁)收此條,出處即引自王禹偁的《陳情表》。
五、拂須(溜須)
出自宋真宗時的宰相寇準:
一日會食政事堂,羮瀝準須,謂起以袖徐拂之。準正色曰:“公忝國大臣,乃曲躬為官長拂須耶?”謂大愧。[15]
宋真宗天禧年間政事堂舉行宴會時,宰相寇準的胡須沾上了湯汁,一直小心翼翼追隨寇準的副宰相即參知政事丁謂,忙上前用自己的袖子給他擦去。哪知耿直的寇準非但不領(lǐng)情,反而批評他身為大臣不該降低身份為長官溜須。丁謂惱羞成怒,自此懷恨在心,最終將寇準排擠出朝廷?!胺黜殹焙笞鳌傲镯殹?,并與“拍馬屁”組合成成語“溜須拍馬”。
《詞源》(第1235頁)收“拂須”條即引此。
六、孤注(孤注一擲)
該詞最早出自開封皇宮中的參知政事王欽若。李燾[12](P1389)記載:
契丹既和,朝廷無事,寇準頗矜其功,雖上亦以此待準極厚,王欽若深害之。一日會朝,準先退,上目送準,欽若因進曰:“陛下敬畏寇準,為其有社稷功耶?”上曰:“然?!睔J若曰:“臣不意陛下出此言,澶淵之役,陛下不以為恥,而謂準有社稷功,何也?”上愕然曰:“何故?”欽若曰:“城下之盟,雖春秋時小國猶恥之,今以萬乘之貴而為澶淵之舉,是盟于城下也,其何恥如之!”上愀然不能答。初,議親征未決,或以問準,準曰:“直有熱血相潑耳。”于是,譖者謂準無愛君之心,且曰:“陛下聞博乎,博者輸錢欲盡,乃罄所有出之,謂之孤注,陛下,寇準之孤注也,斯亦危矣?!庇墒?,上顧準稍衰。
“澶淵之役”后,宋真宗對功勛卓著的宰相寇準的待遇很優(yōu)厚。參知政事王欽若十分嫉妒,將寇準逼皇帝親征比作孤注一擲式的賭博,是以皇帝的性命僥幸成功。宋真宗聽信此讒言,自此冷落寇準,不久即將寇準貶出朝廷。據(jù)此,后世概括“孤注一擲”。元人張憲《澶淵行》,“親征雄謀出獨斷,孤注一擲先得梟”。[16]后世用此成語泛指在絕境時不惜拿出全部力量作最后一搏,力圖挽回失敗或困難的局面。
《詞源》收“孤注”并引此事為源(第788頁),《成語源流大詞典》(第368頁)收“孤注一擲”并用此典。
七、不復(fù)知人間有羞恥事
“不復(fù)知人間有羞恥事”出自在開封擔(dān)任館閣校勘的歐陽修,其《與髙司諫書》言[17](P990):
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當(dāng)去之,無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貶官,師魯待罪,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出入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復(fù)知人間有羞恥事爾!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諫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書在史冊,他日為朝廷羞者,足下也。
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呼吁改革,冒犯了宰相呂夷簡,被貶饒州(今江西鄱陽)。當(dāng)時很多官員上書宋仁宗為范仲淹鳴冤,唯諫官高若訥認為范仲淹該貶。館閣??睔W陽修挺身而出,憤怒寫信譴責(zé)高若訥諂媚卑鄙,身為諫官卻不主持公道,反而落井下石,直斥他不知道人間有羞恥這回事。高若訥一怒將其信舉報給皇帝,致使朝廷把歐陽修逐出京城,降職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9](P10375-P10376)
《漢語成語大辭典》(第96頁)、《成語源流大詞典》(第109頁)收此條并用此典,簡化為“不知人間有羞恥事”。
八、一筆勾銷
“一筆勾銷”出自在開封任參知政事的范仲淹。史書記載[18]:
公為參政,與韓、富二樞并命,銳意天下之事?;贾T路監(jiān)司不才,更用杜杞、張溫之輩。公取班簿,視不才監(jiān)司,每見一人姓名,一筆勾之,以次更易。富公素以丈事公,謂公曰:“十二丈則是一筆,焉知一家哭矣!”公曰:“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遂悉罷之。
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范仲淹與韓琦、富弼等推行新政,因擔(dān)心地方各路監(jiān)司不能切實監(jiān)督實施新政,所以范仲淹先在官員名冊上一筆筆勾銷不得力的地方官姓名,換上能干的官員。樞密副使富弼于心不忍,說您這一筆下去很輕松,可是會使他們一家人痛哭的!范仲淹毫不妥協(xié)地說:“一家哭與一路受害人都哭相比算什么?”后世作“一筆勾銷”,用來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或再也不提往事。
《中華成語大詞典》(第1016頁)、《成語源流大詞典》(第1179~1180頁)收此條并用此典。
九、一網(wǎng)打盡
“一網(wǎng)打盡”出自在開封擔(dān)任御史的劉元瑜。張師正[19]記載:
蘇舜欽監(jiān)進奏院,因十月余賽神會,館中同列御史劉元瑜彈擊下獄,坐監(jiān)主自盜削籍,同會者皆至斥。劉謂時相曰:“與相公一網(wǎng)打盡?!?/p>
慶歷四年(1044),范仲淹、杜衍等人延攬人才,實行新法。蘇舜欽是杜衍的女婿,被范仲淹推薦為集賢殿校理、監(jiān)進奏院。御史中丞王拱辰等反對政治改革。時值進奏院祀神,蘇舜欽按照慣例,用所拆奏封的廢紙換錢置酒飲宴。王拱辰與御史劉元瑜誣奏蘇舜欽監(jiān)守自盜,借以打擊范、杜。蘇舜欽被削籍為民,與會的名士十余人同時被貶逐?!皶r相”指的是賈昌朝,劉元瑜替他打擊一批不服從他的朝廷官員,以示討好。劉元瑜“性貪,至竊販禁物,親與小人爭權(quán),時論鄙之”“論者以元瑜為奸邪”[9](P10072),品行不端?!耙痪W(wǎng)打盡”遂被廣泛應(yīng)用流傳,比喻一個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徹底肅清。
《詞源》(第15頁)、《中華成語大詞典》(第1041頁)、《漢語成語大辭典》(第1262頁)、《成語源流大詞典》(第1201頁)收此條并用此典。
十、出人頭地
“出人頭地”出自在開封擔(dān)任權(quán)知貢舉、翰林學(xué)士的歐陽修,他在給著名文人梅堯臣的信中說[17](P2459):
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dāng)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可喜可喜。
嘉祐二年(1057),朝廷任命翰林學(xué)士歐陽修為權(quán)知貢舉,主持當(dāng)年的進士等科考。由于歐陽修打破陳規(guī),選拔有方,北宋政治界、思想界、文學(xué)界的代表人物都于此嶄露頭角,使當(dāng)年的科考成為文星燦爛的一屆非常成功的科舉。蘇軾即于該榜獲中,選拔者歐陽修在與梅堯臣的信中對蘇軾大加贊賞,毫不掩飾自己對年輕一代的推崇,表示要避開此人,讓其高出眾人一頭之地。后世作“出人頭地”。元人編《氏族大全》卷3有介紹蘇軾此事的篇章,標題即《出人頭地》:“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嘉祐中,歐公考試,見公文,語梅圣俞曰:老夫當(dāng)避此人一頭地?!盵20]
《中華成語大詞典》(第149頁)、《成語源流大詞典》(第174頁)收此條并用此典。《詞源》(第336頁)收“出一頭地”但未做解釋,僅言“見‘一頭地”?!耙活^地”條(第11頁)引此,釋義為“讓他高出一頭”,下列“出人頭地”所用卻為明人陸采詩句,所選應(yīng)為典型材料而非原始材料?!稘h語成語大辭典》(第156頁)收此條,但引用的也是明清時期的材料。
十一、人微言輕
“人微言輕”出自在開封擔(dān)任知諫院的范縝。他向宋仁宗上書道[12](P4436-P4437):
臣近以都城大水及彗星謫見,為變非常,故乞速定大計,以答天譴。闔門待罪,祈以死請。臣人微言輕,固不足以動圣聽,然所陳者,乃天之戒。陛下縱不用臣之言,可不畏天之戒乎!
宋仁宗在位多年無子,也不愿過繼子嗣立為太子,身體又多病,因而群臣惶惶不可終日,但又不敢言。嘉祐元年(1056),知諫院范縝冒死連連上書要求皇帝盡快立嗣以防不測。原來的建議出自地位低下的本人,言論主張不受重視,這次又抬出氣象、天象災(zāi)異以警示、督促宋仁宗。宋仁宗心生不快,后來竟將其罷職。
《詞源》(161頁)、《漢語成語大辭典》(第860頁)收此條,但引自蘇軾《上執(zhí)政乞度牒賑濟及因修廨宇書》。《中華成語大詞典》(第685頁)、《成語源流大詞典》(第863頁)收此條,先言《后漢書》有“身輕言微”,又舉蘇軾《上執(zhí)政乞度牒賑濟及因修廨宇書》有“人微言輕”,此為元祐年間蘇軾在杭州時所寫,晚于范縝30余年。
十二、堅忍不拔
“堅忍不拔”,出自在開封參加制科考試的蘇軾,他在應(yīng)試文章中提到[21](P107):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蘇軾參加制科考試。制科是臨時設(shè)置的考試科目,目的在于選拔各種特殊人才,官員也可以參加。蘇軾在一篇應(yīng)試文章《晁錯論》中,首次使用“堅忍不拔”,用以形容意志堅定,不可動搖。
《中華成語大詞典》(第404頁)、《漢語成語大辭典》(第497頁)、《成語源流大詞典》(第488頁)收此條并用此典。
十三、異端邪說
“異端邪說”出自在開封擔(dān)任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的蘇軾,他在給宋神宗的上書中言[21](P305):
古之求治者,將以措刑也。今陛下求治則欲致刑,此又群臣誤陛下也。臣知其說矣,是出于荀卿。荀卿喜為異論,至以人性為惡,則其言治世刑重亦宜矣。而說者又以為《書》稱唐虞之隆,刑故無小,而周之盛時,群飲者殺。臣請有以詰之。夏禹之時,大辟二百,周公之時,大辟五百,豈可謂周治而禹亂耶?秦為法及三族,漢除肉刑,豈可謂秦治而漢亂耶?致之言極也。天下幸而未治,使一日治安,陛下將變今之刑而用其極歟?天下幾何其不叛也,徒聞其語而懼者已眾矣。臣不意異端邪說,惑誤陛下至于如此。
熙寧三年(1070)科舉殿試后,擔(dān)任考官之一、在集英殿負責(zé)編排舉人試卷的蘇軾,不滿當(dāng)時的輿論導(dǎo)向和王安石變法,憤然以進士對御試策的形式上書宋神宗,將鼓吹厲行法制的言論斥之為“異端邪說”。
《成語源流大詞典》(第1226頁)收此條,并用此典。《漢語成語大辭典》(第1290頁)收此條,但出處引的是清初王夫之的《讀通鑒論》,源頭有誤。
十四、德高望重
“德高望重”出自在開封任宰相的司馬光,他在《辭入對小殿札子》中說[22]:
臣今月二日聞有圣旨,令臣不候參假,特放正謝,仍權(quán)免赴前后殿起居。許乘轎子三日一至都堂聚議,或門下、尚書省治事。臣以恩禮太優(yōu),不敢輒當(dāng),尋具札子辭免。今月四日又睹中書省錄黃:“奉圣旨:依前降指揮,不許辭免。仍令總閤門告示,許肩輿至內(nèi)東門外,令男康扶掖至小殿引對,特免起居。令引見前一日聞奏?!比绱藙t禮數(shù)愈重,尤不敢當(dāng)。臣竊惟富弼三世輔臣,德高望重,神宗皇帝想見其人,故特制此禮,乃自古所無。顧臣何人,敢與為比?
元祐元年(1086)五月,宰相司馬光因病提出辭呈,宋哲宗、實際上是垂簾聽政的太皇太后正仰仗他推翻王安石變法,實行元祐更化,堅決不允,提出給予他權(quán)免赴前后殿起居、許乘轎子三日一至都堂聚議、或門下尚書省治事等禮遇。司馬光認為這是宋神宗優(yōu)遇“德高望重”的三朝元老富弼的禮數(shù),不敢接受。富弼擔(dān)任過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的宰相,是皇帝倚重、百官仰慕、百姓愛戴的名臣,所以司馬光稱贊他“德高望重”。
《中華成語大詞典》(第202頁)收此條,但未列出上述史料,卻說“也作德隆望重”,引《晉書》中“德隆望重”的資料為出處?!稘h語成語大辭典》(第221頁)收此條,引用的出處卻是明朝歸有光的《上總制書》?!冻烧Z源流大詞典》(第233頁)收此條,先引用南宋僧祖琇的《僧寶正續(xù)傳》,后引用明朝歸有光的《上總制書》。這些工具書收錄“德高望重”成語時,均未指明最早出處,似不妥。
十五、叫苦不迭
“叫苦不迭”出自在開封皇宮宋徽宗夢境[23]:
(張?zhí)煊X)言道:‘陛下看看遭囚被虜,由自信邪臣向此行踏。你也戀不得皇宮內(nèi)苑,寵不得皓齒朱顏,虐不得萬邦黎庶。有分離鄉(xiāng)背井,向五國城忍寒受餓!言訖,用手扯住天子衣,望天門,與一推。林靈素叫苦不迭。把天子推下九天來!不知天子性命如何? 金風(fēng)未動蟬先覺,暗送無常死不知?;兆诮锌嗖坏?,向外榻上忽然驚覺來,嚇得渾身冷汗。
宋代話本小說在描寫宋徽宗夢見自己被從天上推下時2次連用“叫苦不迭”,均形容連聲叫苦。
《中華成語大詞典》(第417頁)收此條并用此典?!稘h語成語大辭典》(第512頁)收此條,引用的出處卻來自《水滸傳》?!冻烧Z源流大詞典》(第509頁)收此條,出處引用的是元代《前漢平話》與《水滸傳》,均非源頭。
十六、綠肥紅瘦
“綠肥紅瘦”出自在開封居住的李清照,其《如夢令·昨夜雨疏風(fēng)驟》言[24]:
昨夜雨疏風(fēng)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宋代京東路濟州(今山東濟南)人,出身于士大夫家庭,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譽。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18歲的李清照來到開封與趙明誠成親,24歲離開。這首詞是她在崇寧元年(1102)三月作于開封府邸中?!熬G肥紅瘦”形容暮春時節(jié)草木綠葉茂盛而花朵卻漸萎凋稀少。此語一出,舉世驚艷:“‘綠肥紅瘦,此語甚新”[25];“當(dāng)時文士莫不擊節(jié)稱賞,未有能道之者”[26]。
《詞源》(第2448頁)、《中華成語大詞典》(第523頁)、《漢語成語大辭典》(第640頁)收此條并用此典。
十七、不三不四
“不三不四”出自開封城外的《水滸傳》人物魯智深[27]:
話說那酸棗門外三二十個潑皮破落戶中間,有兩個為頭的,一個叫做過街老鼠張三,一個叫做青草蛇李四。這兩個為頭接將來,智深也卻好去糞窖邊,看見這伙人都不走動,只立在窖邊,齊道:“俺特來與和尚作慶。”智深道:“你們既是鄰舍街坊,都來廨宇里坐地?!睆埲?、李四便拜在地上,不肯起來,只指望和尚來扶他,便要動手。智深見了,心里早疑忌道:“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來,莫不要扌顛灑家?”
魯智深來到開封大相國寺后,被安排管理位于郊外的菜園。附近有一群地痞想設(shè)計給新來的魯智深一個下馬威。不料魯智深江湖經(jīng)驗豐富,看穿了這伙人的陰謀,反將其制伏?!安蝗凰摹币话憬忉尀椋骸安徽?,猶言不倫不類?!?[1](P75)似欠確切,至少意猶未盡。從詞義上考究,何為“不三”?何為“不四”?歷史上有佛教的解釋,有道家的解釋,多嫌牽強。唯明末《切要事類便覽》解釋為:“非儒釋道為不三,非士農(nóng)工商為不四?!盵28]此說雖有學(xué)究氣,倒切合實際,強調(diào)的是不務(wù)正業(yè)。“不三不四”形容無正業(yè)、不正派、流里流氣。東京開封盛產(chǎn)“潑皮破落戶”,被楊志在州橋砍殺的牛二是其典型代表。
《詞源》(第75頁)、《中華成語大詞典》(第88頁)、《漢語成語大辭典》(第94頁)收此條并用此典?!冻烧Z源流大詞典》(第99頁)收此條,所引卻是清人文字。
十八、直搗黃龍
“直搗黃龍”出自在開封朱仙鎮(zhèn)的岳飛?!端问贰穂9](P11390-P11391)記載:
飛進軍朱仙鎮(zhèn),距汴京四十五里,與兀術(shù)對壘而陣,遣驍將以背嵬騎五百奮擊,大破之,兀術(shù)遁還汴京?!饘④婍n常欲以五萬眾內(nèi)附。飛大喜,語其下曰:“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
紹興十年(1140),岳飛揮師北上,連戰(zhàn)連捷,部隊直抵開封城南45里的朱仙鎮(zhèn),還有不少金軍投降。岳飛歡欣鼓舞,對部下發(fā)出了要一直打到金人老巢黃龍府的命令。后世作“直搗黃龍”或“痛飲黃龍”,比喻摧毀敵方的根據(jù)地。
《漢語成語大辭典》(第1375頁)收此條以及“痛飲黃龍”(第1046頁),并用此典?!吨腥A成語大詞典》(第1153—1154頁)、《成語源流大詞典》(第1303頁)收此條并用此典。
十九、結(jié)語
成語溯源是件非常有意義的學(xué)術(shù)研究,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的探源和了解其變化脈絡(luò),找到源頭,就能了解其本義以及產(chǎn)生時的歷史文化背景。以上18條出自北宋開封的成語,有的是原始狀態(tài)的,如“拂須”,有的是對前代詞語的概括,如“玉粒桂薪”;其中多屬典故形態(tài)者,如“大事不糊涂”“半部論語治天下”“不復(fù)知人間有羞恥事”“直搗黃龍”等,可以確定它們都源自開封,多非典型的四字成語;也有前代已有雛形,至宋代開封完善成型者,如“德高望重”“人微言輕”等;其余詞語組合的成語,只能說是最早發(fā)現(xiàn)出自于宋代開封,但不敢言必。另外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還有其他出自北宋開封的成語尚未發(fā)現(xiàn),更俟詳考。例如我國成語有不少是出自曾長期在開封居住的著名文學(xué)家的精彩詞句,如歐陽修、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黃庭堅等,他們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如能確認包含某成語的文章創(chuàng)作時間正是其在開封任職、求學(xué)期間,按本文的標準便可認定。
這些源于宋代開封的成語有3個特點:一是帝王將相特點,如宋太宗的“開卷有益”,宰相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宰相呂端的“大事不糊涂”,宰相富弼的“德高望重”,杰出人才應(yīng)“堅忍不拔”等;二是政治特點,如丁謂為寇準“拂須”,王欽若讒言寇準脅迫宋真宗簽訂“澶淵之盟”是“孤注一擲”,御史劉元瑜為討好宰相將異議者“一網(wǎng)打盡”,歐陽修痛斥高若納“不復(fù)知人間有羞恥事”,歐陽修要讓蘇軾“出人頭地”,范仲淹將庸官“一筆勾銷”,蘇軾斥責(zé)王安石變法期間的“異端邪說”等;三是都市市井特點,如形容京城物價昂貴的“玉粒桂薪”、多有“不三不四”的潑皮等。這些特點歸結(jié)起來凝聚成一大特點,即宋代首都的汴京特點,換言之,多數(shù)成語只有在汴京才可能產(chǎn)生。這是宋代開封對中國歷史文化和漢語言的又一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wù)印書館編輯部.詞源[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79.
[2]〔宋〕陶谷.清異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7.
[3]向光忠,李行健,劉松筠.中華成語大詞典[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79.
[4]湖北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漢語成語大辭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2:84.
[5]蔣寅.戴叔倫詩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45.
[6]夏征農(nóng),陳至立.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285.
[7]劉潔修.成語源流大詞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8]〔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M].北京:中華書局,1983:128.
[9]〔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0]〔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M].中華書局,1981:70.
[11]〔東晉〕陶潛.陶淵明集[M].王瑤,編注.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3:125.
[12]〔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5.
[13]〔宋〕王禹偁.小畜集[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7:297.
[14]伊永文.東京夢華錄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1.
[15]〔宋〕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M].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8:4.
[16]〔元〕張憲.玉笥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5:28.
[17]〔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1:990.
[18]〔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12.
[19]〔宋〕張師正.倦游雜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5.
[20] 佚名.氏族大全[C].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952冊:128.
[21]〔宋〕蘇軾.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9:107.
[22] 〔宋〕司馬光.司馬光集[M].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10:1099.
[23]佚名.新刊大宋宣和遺事[M].上海:中國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4:67.
[24]徐培均.李清照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4.
[25]〔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2:416.
[26]〔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505.
[27]王利器.水滸全傳校注[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486-487.
[28] 姚小平.梵蒂岡圖書館所藏若干明清語言文字書[J],語言科學(xué),2006(6):96.
鄭州輕工業(yè)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4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