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珍
(景德鎮(zhèn)市第二十六小學,江西景德鎮(zhèn) 333000)
一般認為,狹義的網絡文化指的是以計算機互聯(lián)網作為“第四媒體”所進行的教育、宣傳、娛樂等各種文化活動;從廣義的角度理解,網絡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計算機所從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活動在內的各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我國學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文化建設進行了大量研究。李才(2013)認為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是網絡文化建設的根本;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網絡文化建設的基本內涵;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堅持網絡文化的民族性和先進性的重要體現(xiàn);大力宣傳和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網絡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正如習近平同志在2013年8月19日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中所指出的:“要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把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這兩個“鞏固”則是網絡文化背景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教育接受目的并非天然一致,而是存在一定的距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應該首先確立教育對象的本體地位,使教育對象樹立起合理的接受目的。在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實現(xiàn)了哲學解釋學本體論轉向和系統(tǒng)化構建后,哲學解釋學關注的重心則從求知的方法轉向了人的存在本身,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知識論和工具理性的局限性,并且發(fā)展為一門實踐科學。哲學解釋學把理解與讀者生存狀態(tài)的改變聯(lián)系在一起,彰顯了理解的實踐智慧并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參考價值。
此外,基于哲學解釋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構建了由教育主體、傳導者、接受媒介、接受新質和接受環(huán)境等要素構成的較完整體系,這為本文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的:“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網絡文化全面影響著網民的心理狀態(tài)、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道德判斷、審美情趣以及行為方式。網絡文化產生了新的學習方式、更廣泛的交際以及更強的自主性、平等性和民主性,為青少年的思想進步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但同時也不可避免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
網絡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是虛擬性、開放性和互動性以及不可控性。首先,虛擬性、開放性和互動性造成的直接結果是從“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的轉變。網絡增強了青少年思想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一定程度上為其自由全面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但青少年群體也極有可能受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其次,網絡文化的參與主體眾多,集體行為的不可控性也直接影響了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效果。
許多學者研究認為網絡文化在內容上具有信息內容復雜、暴力和色情等諸多不利因素。例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商業(yè)性網站主要收入來源為廣告收入。因此,大版面的負面、挑逗性信息成為吸引眼球的重要手段,甚至成為嚴重危害社會文化、敗壞青少年思想的濁流。對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網絡文化這些內容特征也加大了其工作的難度。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關注和研究社會熱點新聞,這樣才能在實際工作中掌握主動權。其次,網絡文化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對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學科層次提出了新的要求。再次,“教育的生命力來源于理論本身的解釋力”,在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不完善且處于青春期的狀態(tài)下,那些暴力和色情等不利網絡文化內容將使思政教育內容相對“空洞”。思政教育工作失語的狀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德育工作者職業(yè)倦怠,削弱德育工作效果。
從思想政治接受客體這一首要要素而言,是指社會所要求的、未經傳導者加工過的,本真意義上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等,以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它類似于哲學解釋學中的“作者原意”或“文本原意”,也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建設者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正確傳導。只有這樣,才能在復雜的網絡文化生態(tài)中,真正把網絡建設成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成果的前沿,以正確輿論占領網絡文化陣地。當前,從國際上來看,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頻繁和激烈,隨著國際局勢的發(fā)展變化,網絡文化領域已經成為政治斗爭和意識形態(tài)較量的一個主戰(zhàn)場。西方國家憑借在網絡上的經濟、科技優(yōu)勢,利用其掌握的網絡話語霸權大肆對其他國家進行思想文化滲透,我國也面臨著”西化”、“分化”的威脅,這已經成為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國內,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我國已進入改革發(fā)展的關鍵時期且一些社會問題累積產生了許多新的矛盾。廣大思政工作者要善于適應形勢變化發(fā)展的需要,積極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文化建設,不斷探索加強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的新方法、新形式和新機制,提高引導水平,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夯實公眾認知,幫助青少年群體析事明理,解疑釋惑、激濁揚清,堅定其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信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活動和任務是通過一定的手段,借助一定的媒介,把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文化客體轉化為接受主體的認識成果,并促使其外化踐行。在思想政治接受系統(tǒng)中,傳導者是整個接受活動的啟動者和引導者,是溝通接受主體和接受客體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網絡文化內容涉及方方面面,思政工作者首先表現(xiàn)在對進入接受主體視野的教育客體內容的選擇上。如果思政工作者只對其中的某一部分比較熟悉或共鳴,從而對該內容的傳導比較積極,而對其他內容的把握和掌控可能效果不佳。例如對網絡文化的把握上,一方面我們要積極樂觀,相信通過各方面的積極努力,通過發(fā)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能夠始終保持正確思想輿論占據(jù)網上主導地位。另一方面,又要客觀冷靜面對實際情況,認識到當前網絡文化異化現(xiàn)象的客觀存在。如學者方東華(2012)所研究分析的,網絡文化異化主要表現(xiàn)在:⑴對網絡文化符號怪異化和個性化的追求,造成了網絡語言和文字的異化;⑵從內容上看,對網絡文化商業(yè)價值的過度追求,使網絡文化成為一種缺乏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庸俗文化”;⑶網絡文化接受主體用虛擬的文化娛樂和社會交往的滿足取代現(xiàn)實的文化娛樂與交往的滿足,消退了主體在現(xiàn)實中進行社會交往的欲望和能力;⑷從主體接受網絡文化的后果來看,表現(xiàn)為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努力地躲避;⑸網絡文化異化,還表現(xiàn)為主體原本價值觀的迷茫和喪失等等。這些網絡文化異化現(xiàn)象,如何從理論到實際予以解決,只有思政工作者擁有大智慧和通過卓絕努力才有可能解決。
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只是知識性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要幫助人們在理解人與世界各種關系的過程中,對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目的和使命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青少年不僅是具有能動性的主體人,而且是生活在一定社會歷史形態(tài)中、從事一定社會實踐的具體的、現(xiàn)實的人。作為思政工作教育對象的青少年現(xiàn)實的生存際遇、主體意識、主體能力等直接影響著他的接受需求、接受能力和接受效果。就目前實際情況而言,青少年群體往往好奇心較強,只有正確引導才能使其更好地利用網絡文化資源,變被動地被灌輸知識的模式為青少年自主探索知識的模式,利用網絡文化更好地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同時,有效的網絡溝通有助于青少年社會性成長,防范和克服“這種以計算機為媒介的溝通方式極大地減弱了人與人之間的直接的、面對面的互動關系,同時不可避免地弱化了歷久以來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人際溝通模式的作用,進而影響人們在心理和感情上已經建立起來的平衡,使人容易產生孤獨或冷漠”(王常宇、李燕梅,2006)。此外,部分青少年群體的自控能力可能相對較差而惰性相對較強,對其網絡文化參與的適當監(jiān)督有助于濃厚學習氛圍的形成。
據(jù)中國互聯(lián)網信息中心報告,截至2012年12月,中國青少年網民規(guī)模達2.35億,占青少年總體的66.4%,超過全國平均水平(42.1%)24.3個百分點,較2011年增加2.0個百分點。因此,在網絡文化背景下研究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已經成為擺在廣大思政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
[1]鮑宗豪.網絡與當代社會文化[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295.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3]張帥,宋強.新時期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思考[J].當代青年研究,2011,(2).
[4]方東華.網絡文化異化現(xiàn)象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12,(06):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