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本鳳
(安徽師范大學 政治學院,安徽蕪湖241003)
作為中共歷史上一個復雜而有爭議的人物——陳獨秀,不論是“正誤交織”的他,還是“終身的反對派”的他,一直是中共黨史研究領域內(nèi)的一個熱點。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研究氛圍提升,尤其是一些國內(nèi)外的檔案解密,關于陳獨秀的研究在新世紀又掀起了一股熱潮。本文就新世紀以來學術界關于陳獨秀“二次革命論”的研究作一綜述。
近年來一些學者研究認為“二次革命論”來源于馬克思列寧主義,包括馬克思的五種社會形態(tài)論、不斷革命論、以及列寧的新經(jīng)濟政策等。不少學者和研究人員對此不斷進行探討與爭論,依據(jù)新的史料提出和驗證自己的觀點。
1.“五種社會形態(tài)說”。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也是一個自然演進的歷史過程,需要循序漸進,而不能超越階段。而馬克思的五種社會形態(tài)理論,就是陳獨秀“二次革命論”的理論基礎。[1]正是依據(jù)馬克思的五種社會形態(tài)論,陳獨秀在理論學習、宣傳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認為中國的革命前途就是“循規(guī)蹈矩”,一步一步的去實現(xiàn),所以也就開始逐步形成了所謂的“二次革命論”。從學理方面來說,“二次革命論”受馬恩的五種社會形態(tài)演進學說、不斷革命論以及列寧的新經(jīng)濟政策的影響十分明顯。除此之外,在大革命時期斯大林的指導中,輕視無產(chǎn)階級的力量,而過高估計資產(chǎn)階級的革命性和力量,要求無產(chǎn)階級幫助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策略思想,成為‘二次革命論’的直接的理論來源。[2]
2.“不斷革命論說”。一些學者還提出,“二次革命論”不是陳獨秀的獨創(chuàng),而是來源于馬克思、恩格斯的不斷革命論,即無產(chǎn)階級要不間斷的完成所擔負的革命任務,在資產(chǎn)階級取得政權前,無產(chǎn)階級要幫助資產(chǎn)階級盡快取得政權,而當舊的制度垮臺時無產(chǎn)者要轉而立刻開始反資產(chǎn)階級的斗爭,盡快的再把資產(chǎn)階級推翻。陳獨秀的“二次革命論”完全接受了馬克思、恩格斯的“不斷革命”思想。[3]同時黨在幼年時期帶有明顯的教條主義,二次革命論就明顯的帶有照搬“不斷革命論”的痕跡。[4]
3.“列寧新經(jīng)濟政策說”。大革命時期陳獨秀多次提出,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主義革命后,要有一段發(fā)展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時間,這與當時列寧的新經(jīng)濟政策有的重要的共同點。據(jù)此有人就指出列寧的新經(jīng)濟政策對陳獨秀影響較深且與“二次革命論”的形成有著很大的關系。如邢和明認為“受列寧新經(jīng)濟政策的影響,陳獨秀提出了‘二次革命論’,認為民主革命勝利后,要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自由發(fā)展,然后再實行社會主義。”[5]“二次革命論”的實質也是“利用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這與新經(jīng)濟政策的觀點相同。“二次革命論”與新經(jīng)濟政策最終都是走向社會主義,都允許私有制存在,提出的客觀依據(jù)都是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在還沒有達到社會生產(chǎn)力的高度發(fā)達,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極大豐富時,需要利用資本主義去發(fā)展。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國內(nèi)黨史研究氛圍的升溫以及前蘇聯(lián)檔案的解密,關于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的關系的討論成為中共黨史研究中一個新的研究探析的重點。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共產(chǎn)黨、與中國國民黨、與大革命、與土地革命、與抗日戰(zhàn)爭關系的研究,不僅給中共黨史的研究帶來了某些方面顛覆性的認識,同時還引起了學界不同觀點的激烈爭論。其中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陳獨秀關系的研究就是其中一重要方面,在關于陳獨秀“二次革命論”的研究中,一些學者提出,“二次革命論”其實是共產(chǎn)國際的“二次革命論”的重要論斷。
中國共產(chǎn)黨自成立之初就與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有著密切關系,中共一大確立要聯(lián)合第三國際,二大正式加入第三國際并成為其在中國的支部。根據(jù)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我們知道僅僅在大革命期間“聯(lián)共政治局會議專門討論中國革命問題122次,做出了738個決定。指導中國大革命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幾乎全部來自莫斯科,并且由莫斯科派駐中國的代表、顧問親自執(zhí)行;只有一小部分是在他們的代表嚴密監(jiān)督下由陳獨秀為首的中共中央執(zhí)行?!盵6]一些學者認為中共在大革命中的右傾路線正是來自共產(chǎn)國際和蘇聯(lián),所謂陳獨秀的“二次革命論”,應歸因于共產(chǎn)國際與聯(lián)共(布)的錯誤領導,不能推卸到陳獨秀的個人身上。[7]作為一個有著高度集權的共產(chǎn)國際下級,陳獨秀在無奈地接受了黨內(nèi)合作形式的國共合作政策之后,又不得不同意和執(zhí)行共產(chǎn)國際的各項指示。在共產(chǎn)國際的壓力和知識下,陳獨秀才發(fā)表了所謂的具有“二次革命論”傾向的文章。[8]
有的學者提出了相似觀點,認為所謂的“二次革命論”是來自列寧與共產(chǎn)國際,將這個錯誤算在陳獨秀的身上,既違背歷史,也是不公正的,受列寧的東方革命理論的影響,早在“1922年1月莫斯科東方少年革命黨會議通過的《關于中國少年運動的綱要》第一次提出了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思想?!盵9]當時幼稚的中共進行共產(chǎn)主義運動,沒有任何經(jīng)驗教訓,且聽命于高度集權的共產(chǎn)國際,而共產(chǎn)國際又將蘇俄革命經(jīng)驗神圣化,以蘇俄利益為中心,這對陳獨秀“二次革命論”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0]還有學者認為,所謂的“二次革命論”這一思想是舶來品,首先是由馬林主張中國共產(chǎn)黨加入國民黨而播下“二次革命論”的種子;隨后馬林的意見獲得共產(chǎn)國際的批準,并得到其支持,這是“二次革命論”的結胎,而陳獨秀主張“二次革命論”則是為了貫徹共產(chǎn)國際決議。[11]
對于以上觀點當然也有學者持不同看法的,認為“二次革命論”實際上早在1920年,“上海共產(chǎn)主義小組”建立后不久就有了萌芽表現(xiàn)。[12]我們不能把“二次革命論”產(chǎn)生的根源完全歸咎于共產(chǎn)國際,也不能僅認為是受馬恩列斯等思想的影響,而應從陳獨秀自身的思想方法上去尋找它的形成。[13]還有研究者指出,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以及黨處在幼年時期,正是當時的現(xiàn)實困境與理論貧乏才造成陳獨秀的“二次革命論”的錯誤;[14]陳獨秀對中國無產(chǎn)階級和資產(chǎn)階級的錯誤認識是他導向“二次革命論”、導向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的根本原因[15]。也有學者綜合各方面原因認為,俄國革命模式是陳“二次革命論”的實踐模型,陳對俄國革命模式的盲目崇拜和僵化模仿是其形成的內(nèi)因,共產(chǎn)國際以俄國革命模式指導中國大革命是其外因,這共同促成了陳的“二次革命論”的形成與發(fā)展。[16]
關于陳獨秀的“二次革命論”,在黨史學界傳統(tǒng)上的普遍看法是持批評態(tài)度,認為正是陳獨秀提出和堅定了這種思想才使黨在大革命時期不斷對國民黨讓步、妥協(xié)、放棄領導權乃至最終導致大革命的失敗,這種思想最終發(fā)展成右傾機會主義。但隨著《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史料叢書》等一些檔案的解密,一些學者更傾向于與其說是陳獨秀的“二次革命論”不如說是共產(chǎn)國際的“二次革命論”。不可否認陳作為當時黨內(nèi)的最高的領導人,對黨內(nèi)的決策應付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當時黨作為共產(chǎn)國際的一個支部,陳的話語權其實是很小的。所以筆者認為在“二次革命論”上,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應負有主要責任,甚至其應該是“二次革命論”的最重要的來源。
1922年7月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會上通過了一系列決議,其中就包括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以及通過的《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這為中共的未來指明了方向。后來,陳獨秀發(fā)表了被稱為“二次革命論”形成標志的兩篇文章,即《資產(chǎn)階級的革命與革命的資產(chǎn)階級》和《中國國民革命與社會各階級》。學界關于“二次革命論”與中共二大的關系研究不斷深入,并對其進行了深入探討。
中共二大在中共黨史上的地位和意義是非常重要的,有學者指出中共二大后出現(xiàn)了對中國革命前途的兩種不同探索道路。阿明布和認為,1920年7月召開的共產(chǎn)國際二大討論并通過了列寧的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及其補充提綱,在此影響之下中共二大首次制定了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革命綱領。[17]還有人指出中共二大關于“兩步走”的戰(zhàn)略中央有兩個打算,一個是走十八、十九世紀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道路,一個是走俄式道路。[18]“宣言”既有兩步走的成分,也有二次革命的成分。[19]中共二大是“二次革命論”形成中的一個重要過程,由陳獨秀起草的宣言提交大會討論獲得通過。我們可以把中共二大宣言看成陳獨秀思想的集中,可以看作“是‘二次革命論’的雛形”。[20]
有學者對此提出異議。馬連儒稱“黨的二大的貢獻之一就是提出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理論,而不是二次革命論,絕不能把二者不加區(qū)別、混為一談?!盵21]中共二大提出關于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政治綱領,即最低、最高綱領,就是一般稱為的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理論,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理論成果,并運用這一理論確立了中國先進行民主革命后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走向,指明了中國由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前途。
學術界關于“二次革命論”與兩步走思想的比較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是誰和民主主義革命后要不要經(jīng)歷一個長期、和平發(fā)展的資本主義社會等方面。主要探討了兩種思想的不同與差異,強調不能把兩者混淆,也不能忽視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兩者都表達了中國革命要分兩個步驟走,但“二次革命論”對無產(chǎn)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社會主義前途認識不足,兩步走思想彌補了這些方面的不足。[22]它們對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階段劃分、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有著既相似但又很不同的觀點。[23]
探析“二次革命論”與兩步走思想的關系,我們不僅要看到兩者的差異,更要看到二次革命論在中國革命理論方面的開拓性意義。陳獨秀關于中國革命分兩個階段依次進行的思想為毛澤東兩步走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礎,從中國共產(chǎn)黨思想發(fā)展史的角度看,后者正是在對前者的批判的繼承中逐漸形成的。[24]“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形成離不開對陳獨秀“二次革命論”的批判和繼承”[25],可以說“新民主主義理論是對二次革命論的繼承和發(fā)展”[26]。通過比較分析陳獨秀“二次革命論”和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兩者雖然存在分歧,但我們應該客觀、全面地看待“二次革命論”在我黨思想發(fā)展史上的基礎地位。[27]
從理論上來講“二次革命論”和“兩步走”都是源于馬列主義的革命理論。劉晶芳指出,兩種革命思想都是來源于馬克思列寧主義,它們都主張革命分兩步走,其根本區(qū)別在于能否既可以把兩個革命明確分開,又有機的聯(lián)合起來。兩者內(nèi)容相近,但又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革命戰(zhàn)略。[28]而在姚金果等人則認為“如果我們承認黨的二大的兩步走理論是正確的,那么我們就應該肯定陳獨秀關于中國革命的基本設想也是正確的。把他的這個基本理論設想命名為‘二次革命論’也好,或者別的名字也好,都無法否定其中所包含的正確觀點?!盵29]這個觀點也引起一些學者的質疑,其中李良明撰文指出,這種比法本身是不科學的。不宜將黨的二大綱領與陳獨秀的“二次革命論”單放在某一個時段比,而應用發(fā)展的動態(tài)的方法比。[30]
還有學者從與民粹主義劃清界限的角度,將“二次革命論”與新民主主義論作比較,認為“二者的區(qū)別,從內(nèi)容方面講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在民主革命問題上,二者的最大區(qū)別在于陳獨秀從舊式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公式出發(fā),更多地傾向于由資產(chǎn)階級掌握革命的領導權。而毛澤東則認為,五四以后,中國的民主革命已不再是舊式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而是變成了新式的無產(chǎn)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其二,民主革命勝利后,陳獨秀主張建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制的資本主義社會,而毛澤東則主張建立新民主主義的人民共和國?!盵31]但在對待民粹主義的態(tài)度上,中共創(chuàng)始人陳獨秀與中共新領袖毛澤東可說是殊途同歸,達成了一種共識。
“二次革命論”與兩步走思想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但它們之間的共同點也是不能輕視的。筆者認為,兩者產(chǎn)生的背景不同、經(jīng)歷不同,雖然這樣的比較研究有利于我們更好的認識這兩種關于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思想,更堅定我們對兩步走思想的堅持,但我們后人按照已知的的歷史發(fā)展結果對其進行批評也未免有失公平的。“二次革命論”固然有其錯誤的地方,但作為一個剛剛誕生的共產(chǎn)黨對未來革命道路的探索,也不能否認其積極作用,同時放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我們又怎能去苛求前人呢?
總的來看,許多學者對于陳獨秀的“二次革命論”的研究取得了許多成果,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過程日趨公正、客觀、全面。在日益深入的研究過程中,相信隨著各種檔案和歷史資料的解密,其成果定會越來越接近歷史的本來面目。新世紀以來,雖然研究的論點更為寬廣、論據(jù)更為有力,但還是有些重要方面值得進一步研究。
首先,關于陳獨秀的“二次革命論”,我們知道這不是陳獨秀自己提出的概念,而是他人總結概括的。有人就指出在陳獨秀的思想中并不包含所謂的“二次革命論”成分,稱他不是“二次革命論”者;[32]這種說法過去之所以長期存在,主要是出于階級斗爭的需要,對陳的思想進行全面地考察分析得知,他并沒有“二次革命論”的觀點[33]。甚至還有學者認為從中共黨史學史的角度看,所謂二次革命論的含義是有廣義、狹義之分的。[34]但關于其到底存在不存在的研究還不夠充分,雖然有一些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與爭論,但比起其來源等方面的研究還是不夠深入的。
其次,關于陳獨秀的二次革命論是否就是后來人所闡述的“二次革命論”,研究者的概括就是他的本意嗎?有學者指出“二次革命論”概念的廣泛使用是在建國后,首先是在學術領域;而黨的一些重要會議和決議以及一些著作中都沒有使用過這個概念,認為“二次革命論”的概念至多只是一個學術概念,不帶有任何政治意味。[35]關于這個問題的研究還是缺乏依據(jù),缺乏研究成果的,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夠引起學者們的重視。
最后,在認識和研究“二次革命論”的過程中,我們應放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中,不要簡單的定性為對或錯。而應看它到底是否推動了當時歷史的進步,是否順應了時代的潮流,更不能用現(xiàn)在的成果去簡單的對比與批判;要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其各個方面,既要看到其差異性,又要看到其聯(lián)系與共性。
[1]張旺清,羅玉明.馬克思的五種社會形態(tài)理論與陳獨秀的”二次革命論”[J].安徽史學,2005,(3).
[2]劉晶芳.二次革命論與兩步走辨析[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0,(1).
[3]張靜如,李穎.散論陳獨秀[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4,(2).
[4]左繼亮.陳獨秀的“二次革命論”與中國社會發(fā)展形式的選擇[J].黑龍江農(nóng)墾師專學報,2000,(2).
[5]邢和明.陳獨秀“二次革命論”與列寧新經(jīng)濟政策[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3,(3).
[6]唐寶林.重評共產(chǎn)國際指導中國大革命的路線[J].歷史研究,2000,(2).
[7]崔學明.共產(chǎn)國際與“二次革命論”[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8]苗體君.關于陳獨秀的“二次革命論”質疑[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0,(2).
[9]于麗.陳獨秀的“二次革命論”新析[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3).
[10]孫紅兵.共產(chǎn)國際與陳獨秀的“二次革命論”[J].齊齊哈爾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
[11]朱洪.陳獨秀“二次革命論”的來龍去脈——早期中共黨史研究[J].學術界,2013,(5).
[12]祝彥.論陳獨秀“二次革命論”演變的三個階段[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2,(6).
[13]邢和明.陳獨秀的“二次革命論”再評價[J].中共黨史研究,2012,(4).
[14]朱丹.陳獨秀“二次革命論”的現(xiàn)實與理論基礎[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15]李永曠.陳獨秀“二次革命論”探析[J].理論導刊,2006,(1).
[16]趙秀華.陳獨秀“二次革命論”的誘因新探[J].湖北社會科學,2013,(10).
[17]阿明布和.陳獨秀“二次革命”論問題之辨析[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
[18]王開良,李躍新.中國共產(chǎn)黨對中國革命兩步走的艱辛探索[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4).
[19]丁衛(wèi)平.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最低綱領若干問題的探討——兼與馬連儒先生商榷[J].中共黨史研究,2005,(3).
[20]張靜如,李穎.散論陳獨秀[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4,(2).
[21]馬連儒.究竟應該如何評價黨的二大——與丁衛(wèi)平商榷[J].中共黨史研究,2007,(4).
[22]伍紹芳.“二次革命論”與新民主主義論[J].傳承,2013,(7).
[23]郭群英,蘇詠喜.“新民主主義論”與“二次革命論”[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5,(1).
[24]蔡文杰.陳獨秀二次革命論及其與兩步走思想的關系[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
[25]萬金鵬.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與陳獨秀“二次革命論”比較研究[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5,(4).
[26]李波.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理論和陳獨秀的二次革命論的異同分析[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8,(3).
[27]張晶.陳獨秀的“二次革命論”與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的比較研究[J].內(nèi)蒙古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28]劉晶芳.二次革命論與兩步走辨析[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0,(1).
[29]姚金果,蘇杭,楊云若.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的革命[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30]李良明.歷史的公正:解讀大革命時期的陳獨秀——評《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大革命》[J].中共黨史研究,2003,(5).
[31]阿明布和.“二次革命”論、新民主主義論與民粹主義——對陳獨秀“二次革命”論之再評價[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
[32]張虹萍,鄭軍.陳獨秀是“二次革命論”者嗎[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3).
[33]任紀虎,薄誼萍.陳獨秀“二次革命論”問題之辨析——兼與李永曠先生商榷[J].理論導刊,2007,(1).
[34]蔡文杰,閻頤.陳獨秀二次革命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別[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3,(6).
[35]肖芳林,羅玉明.陳獨秀“二次革命論”概念的由來及其表述[J].安徽史學,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