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蕾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陜西西安 710068)
神話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是處于低社會生產(chǎn)力時期的遠古人類對自然界的幻想?;诋敃r的認知水平,人類認為諸如雷電、洪水等現(xiàn)象都是由賦有特權(quán)的神靈掌控,并據(jù)此加以人格化,就產(chǎn)生了天地鬼神的形象。
而人類最初開始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女性在社會中占有不容小覷的地位,因此作為其社會形態(tài)映射下的產(chǎn)物,神話對于女性的崇拜不勝枚舉,而其中最集中的特征,則是對繁衍生命、守衛(wèi)和平的母性本能的高揚。
所謂母神,顧名思義,即具有母性神格的神話女性。而在中國神話中,女媧與西王母則是此種特性的代表,她們分別詮釋著榮格所謂的“可愛母親”與“可怖的母親”的形象。葉舒憲也認為,地母神變?yōu)橐粚ε竦那闆r下,在中國表現(xiàn)為空間上的對立母神,也就是所謂的“東母”與“西母”,女媧與西王母則是東母與西母的直傳與變形。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也意味著生命生長的開始,東母自然與化育萬物的女媧聯(lián)系起來;太陽的西落,預示著黑暗的來臨,代表著生命的衰敗與死亡,西母便與掌控殘殺的西王母對應。
從文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她們的形象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女媧摶土造人,雖然這一壯舉已經(jīng)鮮明地奠定了她母神繁育滋生的地位,但后世又有新的業(yè)績使得這位母親形象更加飽滿;而西王母在中國文化二元對立統(tǒng)一的作用下,發(fā)生了質(zhì)變,從最初以“主災厲與五刑殘殺之氣”的可怕死神到掌管能夠使人吃后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不死之藥和仙桃的代表生的吉祥之神,向人們預示著“可怖的母親”也孕育著生的希望。而兩位母親,都在父系社會到來的影響下,弱化她們的功績,逐漸從獨立神過渡到對偶神,造成母神精神的失落。因此,我們需要對她們的功績及形象演變分別加以分析,才能真正理解她們的母性神格及演變原因。
關(guān)于女媧的文獻記載,最早出現(xiàn)在《楚辭·天問》中的“女媧有體,孰制匠之?”這句話是說,女媧既然創(chuàng)造了人類,而又誰創(chuàng)造了女媧的形體?這一發(fā)問很是突兀,可能早在屈原時代之前,女媧就作為人類的始祖已被信奉崇拜。直到《抱樸子·釋滯》:“女媧地出”,屈原的問題才得到回應。既然人類是女媧用泥土做成,那女媧也應該與大地密切相關(guān)。這樣的回答表現(xiàn)了農(nóng)耕文化中,人們對泥土的信賴。
《說文解字·女部》中曰:“媧,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也。從女咼聲?!弊鳛榛f物的形象出現(xiàn),女媧最偉大的業(yè)績即是“摶土造人”?!讹L俗通義·佚文》:“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于絙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絙人也?!碧斓禺敵跣纬蓵r,沒有人類的蹤跡,女媧開始用泥土造人,為了省力并提高效率,便用繩子沾泥水,于是形成了不同形態(tài)的人類。這條資料不僅說明了人類的起源,并進一步解釋貧富產(chǎn)生原因,表現(xiàn)了階級社會等級觀念的出現(xiàn)。由此推斷等級思想已經(jīng)萌芽,并且為了使其上層統(tǒng)治具有說服力,社會形態(tài)開始對神話進行入侵,尋求根由。
人類產(chǎn)生后,男女之間自由戀愛,甚至是隨意匹配,無章法可言,同時這種群婚、雜婚的狀態(tài)也影響著人口的繁衍和素質(zhì)的提高,女媧為了結(jié)束這種情形,使得人類得以健康有序地繁衍生息,她創(chuàng)造了婚姻制度?!讹L俗通義·佚文》:“女媧禱祠神祈為為媒,因置婚姻,行媒始行明矣?!薄堵肥贰ず蠹o二》:“(女媧)少佐太昊,禱于神祇,而為女婦,正姓氏、職昏因、通行媒,以重萬民之判,是曰神媒。”女媧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相當于現(xiàn)在的媒人。
但是不幸的事情發(fā)生了,可能是天地本身不足,也可能是宇宙該有的大劫難,突然間天崩地裂,人類遭受了空前的大災難。作為人類的始祖神,創(chuàng)造了人類的同時,使得保護人類適宜的生存環(huán)境成為一種責任,從而補天成為可能?!读凶印珕柶?“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薄痘茨献印び[冥訓》:“于是女媧煉五色之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迸畫z為了解救人們于水火之中,與大自然進行了激烈的斗爭,女媧將各種顏色的石頭熔煉,形成五色石。面對災難時,女媧以一種大無畏的精神保護著她的子民,體現(xiàn)了一種英雄式的母親形象。
為了讓人們在勞動之余,有娛樂活動,女媧又創(chuàng)造了笙簧。《說文解字·竹部》:“簧,笙中簧也,從竹黃聲,古者女媧作簧?!薄讹L俗通義·聲音》:“世本:‘女媧作簧’”。首先,音樂可以怡人性情,滋養(yǎng)生活,營造一種和諧共生的氛圍,從而奠定了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其次,笙簧的制作材料是葫蘆和竹管,而它們分別是男女生殖器的象征,組成的笙簧有“男女交合,繁衍生殖”的象征意蘊。因此,笙簧作為一種樂器,不僅是娛樂工具,同時也顯示了先民對于生殖的崇拜。而聯(lián)系到女媧是人類的始祖女神,創(chuàng)造的樂器與繁衍生息意蘊相聯(lián)系就不難解釋了。
女媧的結(jié)局,文獻記載大體上有兩種:一種是死亡。在神話中,死亡并不是我們現(xiàn)在意義上的形體消失,而是以另外一種狀態(tài)存在,即“尸體化生”。這種例子不難找到,如盤古開天辟地之后,其身體部位化為其他物體存在;又如夸父逐日路途渴死之后,手杖化作,身軀化作等。女媧也是如此,《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迸畫z的腸子化成了十個神仙,以另一種形式,橫處在原野中;另一種則是女媧拯救了她的子民后,不夸耀自己的功績,不彰顯自己的名聲,而是《淮南子·覽冥訓》:乘雷車,服駕應龍,驂青虬,援絕瑞,席蘿圖,黃云絡前白螭,后奔蛇,浮游逍搖,道鬼神,登九天,朝帝于靈門,宓穆于太祖之下。”女媧乘著雷車,在靈門拜見了天帝,安詳靜穆地在大道太祖那里休息。就這樣靜息于此。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對人類有重大影響的四項功業(yè):摶土造人、設置婚姻、煉石補天、發(fā)明笙簧,女媧生育、守護著她的子民們;又用女性獨有的心思細膩周悉心關(guān)愛著她的子民們,這種任勞任怨,默默無聞地奉獻自己,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母親的典型形象。
人們在對生存熱切追求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要面臨著死亡的威脅。作為女媧化育萬物的對立面,西王母執(zhí)掌自然災害,主管五刑殘殺??謶?,使人們幻想她的形象時,不免以粗獷猙獰為特征,《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fā)戴勝”。西王母是豹子的尾巴,老虎的牙齒,而且有著高昂的叫聲,蓬發(fā)垢面,完全是一種半人半獸的怪神模樣,讓人心生敬畏。《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人們把西方作為西王母所在地,與其職能有密切關(guān)系,“在神話思維的擬人化類比作用下,太陽總是被想象成一個生命存在,因此,太陽的初升總是同‘生’或者‘復生’相聯(lián)系,而太陽的西落也自然被視為衰老與死亡。”西方作為生命衰落之地,自然掌管“天之厲及五殘”的神靈理應居住于此??梢?,西王母最初是殘暴恐怖的半人半獸形象,她生活在荒涼遼闊,杳無人煙的西方,是掌管著人們生死大權(quán)的死神。
女媧的母性表現(xiàn)在以化育萬物為主干,其他功績?yōu)橹θ~來豐富其神格,而西王母的形象是一種線性轉(zhuǎn)變,從怪神到女仙首領(lǐng),每一階段都是一種質(zhì)的轉(zhuǎn)變,她也是被人們改造最為徹底的神話人物。首先,她從怪神成為了天帝之女,成為了西方的實質(zhì)統(tǒng)治者,與周穆王相見于瑤池,并與之和歌互答。《穆天子傳·卷三》:“吉日甲子。天子賓于西王母,乃執(zhí)白圭玄璧,以見西王母。”《列子·周穆王篇》:“(周穆王)遂賓于西王母,觴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蔽闹形魍跄傅耐庠谛蜗竺鑼懭笔?,或者是作者故意遺漏,以轉(zhuǎn)變西王母形象,但從會見的一系列內(nèi)容來看,應該是受到禮樂文化的侵染,已經(jīng)成為頗有教養(yǎng)的常人樣態(tài),不再以怪神模樣出現(xiàn)。
但人化形象并不是其演變的終點,后世將其不斷抬高,她不再是尋常的人王形象,開始作為人們的守護神出現(xiàn),位列仙界,成為人們的信奉對象。西王母略帶仙氣應該始于《淮南子·覽冥訓》:“譬若弈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闭乒苌鷼⒋髾?quán)的西王母成為擁有不死之藥的神仙,可以綿延壽命,永葆青春,展現(xiàn)了人們對于生存的渴求。半仙氣質(zhì)的西王母在后來道教思想的影響下發(fā)生了質(zhì)變,徹底成為神仙?!稘h武故事》《十洲記》《博物志》中均有記載西王母會見漢武帝的故事,降神儀式開始出現(xiàn),其著裝儀仗更顯示出道教因素,但其形象并未定型。直到《漢武帝內(nèi)傳》,對于這次會面的描述更為詳細。為武帝“好長生之術(shù),常祭名山大澤以求神仙”等一系列行為所感動,西王母決定降臨凡間傳經(jīng)授道。漢武帝舉行了隆重的迎接儀式,西王母“乘紫云之輦,駕九色斑龍”,“可年三十許,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真靈人也”。西王母成為容貌顏色世上少有,三十左右的少婦,西王母的仙化形象徹底完成。
漢代,人們就開始著手美化西王母的形象,從掌控災異、剝奪生命的怪神一改成為延年益壽、永葆青春的神仙,人們舉行祭祀儀式來祈求西王母的保佑。《漢書·哀帝紀》載:(漢哀帝建平四年)春,大旱,關(guān)東民傳行西王母等,經(jīng)歷郡國,西入關(guān),至京師。民又聚會祠西王母。其中人們對于長壽的祈望是西王母形象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因素。西王母與長生不死主題密切相連,早在先秦文字記載中,就有關(guān)于西王母超脫生死的記載?!肚f子·大宗師》:“(道)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之其始,莫之其終?!遍L生久視、長生不死道教觀念在漢代與黃老思想、神仙崇拜結(jié)合。在道教的鼓吹下,使得西王母擁有不死之藥、可以永葆長壽的傳說神乎其神。其次源于西王母所處的地理位置。在古代樸素的觀念認為西方盛產(chǎn)不死丹藥,《楚辭·天問》:“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延年不死,壽何所止?”黑水、玄趾、三危皆西方地名?!痘茨献印r則訓》:“三危之國,石室金城,飲氣之民,不死之野?!眱烧咴诜轿簧系南嗤裕沟萌藗?nèi)菀讓⑵渎?lián)系演化。再次,六朝文人依托漢代名人之作,如《十洲記》《漢武帝內(nèi)傳》等志怪小說,涉及西王母掌管不死之藥的內(nèi)容頗多,這應該與當時的社會特點密切相關(guān)。漢末是中國歷史中少有的動蕩期,政治動亂,階級、民族矛盾空前,天災人禍并存,生靈涂炭,人們在現(xiàn)實中看不到希望,只能在文字中寄托心聲,歌唱理想,在作品中鞭笞丑惡,高揚美好,于是不被統(tǒng)治者重視的小說成為主要發(fā)泄途徑,人們可以極盡荒誕,嬉笑怒罵,以神筆寫幻想的體裁大為流行。在作品中灌輸不死之藥的傳說,一來是作者的一種補償心理,在戰(zhàn)亂中希望美好,苦難中需要真善美;二來,在生死未卜時期,讀者渴望的就是永葆長壽,使得作品更有影響力,使得西王母在志怪小說中大寫特寫成為可能。
我們可以看出,西王母經(jīng)歷的變革概括有兩點:一、外形,從怪模怪樣的半獸狀態(tài)到三十左右的絕世女仙。二、職能,從隨時可以奪人性命的死神到擁有長生不老藥的吉神。這兩個轉(zhuǎn)變的關(guān)鍵因素是道教的流行及其對西王母的推崇,道教中將人的死解說成“得道成仙”,“重返母體”,死亡不過是再次回到生命的起點,使得人們能夠減少一些對死亡的恐懼和不安,因此覺得西王母在可以剝奪生命的同時,也是在賦予人新的輪回,從而讓西王母掌管不死之草和長壽之桃,這是人們渴望改變死對心理威脅的一種精神產(chǎn)品。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女媧與西王母這一對看似對立的母神,一個掌管生,一個決定死,其實又是一體的,不可分的,她們是共同孕育守護著萬物的母神,共同一個承載著生命的大地。生與死的輪回正如晝與夜的交替,晝的逝去正是夜的開始,夜的到來也顯示出晝的珍貴,這些都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
如果說母神崇拜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產(chǎn)物,那么隨著父系社會的到來,對其進行解構(gòu)也是必然??v觀相關(guān)的神話記載文獻,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社會現(xiàn)狀同步,同廣大女性一樣,女性神逐漸成為陪襯或者點綴。當然,女媧與西王母也不例外,她們都從獨立神過渡到對偶神,其職能也發(fā)生相應轉(zhuǎn)變。
人類的始母神女媧,從漢代開始,先是成為伏羲的妹妹,又逐漸被演化為伏羲的妻子,共同孕育著人類。在漢墓出土磚畫中,伏羲手捧太陽,女媧手捧月亮,象征“陰陽”兩相,兩者常連體交尾,都具有人首蛇身的形象,正好符合當時人們的觀念:伏羲是天神、太陽神,與地母神女媧結(jié)成配偶,恰好反映了當時天父地母的思維。盧仝《與馬異結(jié)交詩》云:“女媧本是伏羲婦”。女媧的豐功偉業(yè)逐漸被弱化,她不再是獨立造人的母神,而是成為輔佐伏羲治理天下的得力助手,走上了男權(quán)社會中所有女性的必經(jīng)之路,開始作為一個附屬存在。
神通廣大的西王母在父權(quán)社會體系中,與女媧的境遇相似,人們同樣將其弱化,作為男性的配偶神存在。從東漢開始,人們創(chuàng)造出與西王母相對應的東王公,并詳細記載了他們相會的情景,《神異經(jīng)·中荒經(jīng)》:“昆侖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鳥名曰希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處無羽,一萬九千里,西王母歲登翼上會東王公?!薄抖蹿び洝?“昔王母乘靈輦,以適東王公,稅此馬于芝田,東王公怒,棄此馬于清津天岸?!备郧八涊d的周穆王、漢武帝會見西王母不同,東王公是人造的神話仙人,西王母不再是被人仰望的女仙,而是追隨東王公的女子。后世更有道教人士大肆渲染,東王公不知何去了,西王母又成為玉皇大帝的原配夫人——王母娘娘,負責宴請?zhí)焐细髀飞裣芍殻约懊耖g婚姻之事,成為玉皇大帝的“賢內(nèi)助”。
綜上所述,在人類的早期歷史上,女媧與西王母是對立的,因為掌管生死的職能不同,又是統(tǒng)一的,女媧神格本身的孕育、滋生特性,以及西王母后期職能的突變,都是在一定意義層次上守護著人們,她們就像兩種不同性情的母親,以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關(guān)愛。她們的功績可謂無人可及,但是在后世,為了抬高男性價值,她們的形象一度被改造、弱化,處于從屬地位,甚至成為男權(quán)社會下的附庸,導致母神精神的失落。
[1]屈原:《楚辭》[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鄭慧生:《山海經(jīng)》[M].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3]趙宗乙:《淮南子譯注》[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4]班固:《漢書》[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5]葛洪:《抱樸子》[M].中華書局,1985.
[6]孫通海譯注:《莊子》[M].中華書局,200.
[7]許慎:《說文解字》[M].中華書局影印.
[8]應劭:《風俗通義校注》[M].中華書局,1981.
[9]《漢魏叢書》[M].上海大通書局發(fā)行.
[10]《百子全書》[M].八卷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11]景中譯注:《列子》[M].中華書局,2007.
[12]茅盾:《茅盾說神話》[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3]清彭定求等:《全唐詩》[M].中華書局,1960.
[14]程憬:《中國古代神話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15]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16]王青:《中國神話研究》[M].中華書局,2010.
[17]袁珂:《中國神話傳說》[M].中國民間文學出版社,1984.
[18]楊利慧:《女媧文化研究·女媧的神格》[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19]閆德亮:《中國古代神話文化尋蹤》[M].人民出版社,2011.
[20]李增林.《談談我國的上古神話——以<女媧補天>、<精衛(wèi)填海>為例》.[J]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2期.
[21]劉宗迪:《西王母信仰的本土文化背景和民俗淵源》.[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22]哈布爾:《上古華夏女神研究》.[J]內(nèi)蒙古社會會科學,199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