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 英
(湖南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漢斯·弗米爾在20世紀70年代末發(fā)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論,他突破了以原語為中心的等值論,以行為理論為基礎(chǔ),以文本的目的為翻譯過程的第一準則,創(chuàng)立了翻譯目的論。
弗米爾創(chuàng)立的“目的論”完全擺脫了以原語為中心的等值論的束縛,認為單靠語言學是解決不了翻譯的問題的。他認為,翻譯是一種目的性行為,翻譯是“在目的語情境中為某種目的及目的受眾而產(chǎn)生的語篇”[1]15因此,在翻譯實踐的過程中,譯者應(yīng)當更多地關(guān)注翻譯的目的及譯文讀者。
譯文讀者是譯作完成后的接受者,決定著譯作的“命運”,譯者如果希望自己的翻譯作品被譯文讀者接受或者受到譯文讀者的歡迎,就要充分考慮到譯文讀者的閱讀期待、社會文化背景、其擁有的知識等,即譯者必須具有讀者意識。
翻譯行為的目的決定達到預期目標預定的策略,也就是說,譯文預定的受話者發(fā)揮預期的功能[2]28。在翻譯目的論中,譯文預期的讀者的期待以及譯文對他們產(chǎn)生的功能是決定翻譯策略的指標之一。因此,譯者在翻譯實踐的過程中,應(yīng)該從語用的層面出發(fā),先考慮譯文的讀者,充分考慮其社會文化背景、其擁有的知識、對目標文本的閱讀期待等多種因素,確定翻譯目的,然后再采取相應(yīng)的翻譯策略對原文本進行處理。
《霧都孤兒》是英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文學大師查爾斯·狄更斯的大作,小說以霧都倫敦為背景,以主人公奧利弗的命運為主線,講述了一個孤兒悲慘的身世及遭遇,歷經(jīng)萬險最終獲得幸福的故事。自問世以來,這部小說一直是人們研究的對象,譯本已多達二十幾部。下面本文將運用翻譯目的論,以譯者的讀者意識為切入點,從宏觀的角度來分析榮如德譯本和祈熾譯本中譯者讀者意識的體現(xiàn)。
“文革”后,榮如德接到的第一個英文約稿就是狄更斯的這部《霧都孤兒》,作為一名杰出的翻譯家,榮如德將這部作品翻譯得精彩至極,將當時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的吃人實質(zhì)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通讀榮譯本的序,不難察覺榮如德對這部小說的喜愛和稱贊。他認為,《霧都孤兒》為廣大讀者熟悉和喜愛的程度,在狄更斯如此豐富的文學遺產(chǎn)中,卻稱得上數(shù)一數(shù)二。正如榮如德在譯本中提到的,自己熱愛英國文學,不舍好幾部名著絕跡書店,于是提筆翻譯。由此我們可以推測,榮如德是為文學愛好者和文學研究者而譯的,他試圖潛心翻譯來讓這部小說被更多的中國文學愛好者和文學研究者所熟知且喜愛。
然而,祈譯本是作為青少年讀物被出版發(fā)行的,所以相對比之下就稍顯簡單,原文共53章,而祈熾將其編譯為37章,一些細節(jié)描寫被刪去,但是主要內(nèi)容仍保留完整,因此祈譯本更適合只想了解這部小說大致內(nèi)容或者只是通過閱讀此小說娛樂消遣的青少年讀者來看。
“根據(jù)目的論,所有翻譯遵循的首要法則就是‘目的法則’: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即結(jié)果決定方法?!盵3]在目的論框架中,翻譯目的決定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而譯文讀者又是決定翻譯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翻譯實踐的過程中,譯者應(yīng)結(jié)合其翻譯目的,充分考慮到目標語文化群體的期望。榮譯本的目標讀者是文學愛好者和文學研究者,他們大都有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想要了解原作的全部信息,因此,榮譯本采取全譯的翻譯策略。而祈譯本的目標讀者是青少年讀者,他們更多的是把它當作故事來讀,不會很詳細地分析其細節(jié),因此,祈譯本采取編譯的翻譯策略,在保留原文主要內(nèi)容的前提下,刪除了一些細節(jié)描寫,這樣能使青少年讀者們帶著濃厚的興趣耐心地讀完這部小說,了解其主要內(nèi)容。
榮如德為文學愛好者和文學研究者而譯,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原文的結(jié)構(gòu)、風格、意象等都被保留,其譯本生動地再現(xiàn)了原文,滿足了讀者渴望得到原作全部信息的要求,是一部成功的譯作。相反,為了方便青少年讀者閱讀,祈譯本刪去了一些情節(jié),沒有全部忠實于原文,但是我們?nèi)钥梢詫⑵湟暈橐徊亢玫淖g作,因為它滿足了青少年讀者的需求,達到了其翻譯目的。
1.情感描寫
原文:"Lor bless her dear heart, no!" interposed the nurse hastily depositing in her pocket a green glass bottle, the contents of which she had been tasting in a corner with evident satisfaction. "Lor bless her dear heart, when she has lived as long as I have, sir, and had thirteen children of her own, and all on’em dead except two, and them in the wurkus with me, she’ll know better than to take on in that way, bless her dear heart!Think what it is to be a mother, there’s a dear young lamb,do."[4]22
榮譯:“上帝保佑,可不能讓她現(xiàn)在就死,不能。”充當護士的老貧婦插嘴道。她剛才一直在角落里品嘗一只綠色玻璃瓶中物,顯然十分得意,這時急忙把瓶子塞進兜里去。“上帝保佑,可不能讓她現(xiàn)在就死。先生,等她活到我這把年紀,自己生上十三個孩子,除兩個外一個個都死掉,而且剩下的兩個也跟我一起待在習藝所里,那時她就會懂得犯不著這樣激動了,上帝保佑!姑娘,還是想一想做母親的滋味吧。瞧,多可愛的小乖乖。想一想吧!”[5]2
祈譯:“上帝保佑,可不能讓她現(xiàn)在就死?!背洚斪o士的老婦人也插嘴說,“姑娘,還是想一想做母親的滋味吧。瞧,多可愛的小乖乖。想一想吧!”[6]1
這段文字是奧利弗的母親分娩時,習藝所里的老護士的話語。
在“她剛才一直在角落里品嘗一只綠色玻璃瓶中物,顯然十分得意,這時急忙把瓶子塞進兜里去”一句中,“得意”和“急忙地”這兩個詞語描寫了老護士情緒上的轉(zhuǎn)變,從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了老護士的那份焦急和不安?!跋壬?,等她活到我這把年紀,自己生上十三個孩子,除兩個外一個個都死掉,而且剩下的兩個也跟我一起待在習藝所里,那時她就會懂得犯不著這樣激動了,上帝保佑!”。這句話雖然語氣平緩,語言簡單,但是卻很生動地向譯文讀者展現(xiàn)了老護士對現(xiàn)實的無奈之感。
上述這些都屬于情感描寫,情感描寫在人物性格的分析及小說主題的突顯上有很大的作用,故文學愛好者和文學研究者對其極為關(guān)注。榮如德考慮到譯文讀者的期待,采用全譯的翻譯策略,將其準確真實地譯出。而青少年讀者只是想要了解故事的內(nèi)容,沒有深入研究這些細膩的感情,因此,祈熾采用了編譯的翻譯策略,在不影響讀者了解小說主要內(nèi)容的前提下,刪去了這些細膩的情感描寫。
2.環(huán)境描寫
原文:It was a cold, dark night. The stars seemed, to the boy’s eyes, farther from the earth than he had ever seen them before; there was no wind, and the sombre shadows thrown by the trees upon the ground looked sepulchral and deathlike, from being so still.[4]47
榮譯:這是一個又冷又暗的夜晚。在奧利弗眼里,星星距離地面似乎從來沒有像今夜這樣遙遠。外面沒有風,樹木投在地上的魆魆黑影毫無動靜,顯得鬼氣森森。[5]47
祈譯:寒冷的夜晚顯得陰森死寂,連星星也似乎比過去顯得遙遠。[6]28
這是奧利弗逃離棺材鋪前的一段自然環(huán)境描寫。
榮如德將原句譯為“外面沒有風,樹木投在地上的魆魆黑影毫無動靜,顯得鬼氣森森?!比绱思氈律鷦拥沫h(huán)境描寫動恰當?shù)赜骋r了奧利弗當時的恐懼心理。而祈熾僅用“陰森死寂”一詞概括性地對當時的環(huán)境進行了描述。
環(huán)境描寫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性格、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映襯人物的心情、抒發(fā)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對文學愛好者和文學研究者而言,這些無疑都是他們非常關(guān)注的落腳點,因此,榮如德在翻譯的過程中,考慮到了譯文讀者的感受,采用全譯的翻譯策略,將原文內(nèi)容翻譯得具體又生動,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但對于青少年讀者而言,他們只是想要了解小說的主要內(nèi)容,這些更細層次的環(huán)境描寫并不是他們想要捕捉的層面,因此,祈熾采用編譯的翻譯策略,將其簡化譯出,甚至有的一筆帶過。
3.動作描寫
原文:"No, " said Mr. Bumble approvingly, "no,you could not. You are a humane woman, Mrs.Mann. "(Here she set down the glass.)"I shall take a early opportunity of mentioning it to the board, Mrs. Mann. "(He drew it towards him.)"You feel as a mother, Mrs. Mann. "(He stirred the gin-and-water.)"I—I drink your health with cheerfulness, Mrs. Mann, " and he swallowed half of it.[4]29
榮譯:“的確,”班布爾先生表示稱許,“你的確不忍心。你是個好心腸的女人,曼太太?!保ㄟ@時她把杯子放到桌上。)“我一有機會就向理事會匯報,曼太太?!保ㄋ驯右频阶约好媲?。)“你有一顆慈母的心,曼太太。”(他把摻水的杜松子酒調(diào)勻。)“我非常愉快地祝你健康,曼太太?!彼幌伦泳秃攘税氡5]7
祈譯:“好的,”邦布爾先生表示稱許,“你是個好心腸的女人,有一顆慈母之心。我一有機會就向理事會匯報,麥恩太太?!盵6]5
這段文字的背景是:教區(qū)干事班布爾訪問習藝所分部時,被分部里負責照顧孤兒的曼太太關(guān)在門外,一開始很不高興,于是曼太太卑躬屈膝,百般討好他,希望能盡量改變干事對她的印象。
其中,“這時她把杯子放到桌上”,“他把杯子移到自己面前”,“他把摻水的杜松子酒調(diào)勻”都屬于動作描寫。這三個動作描寫揭示了班布爾的內(nèi)心世界——他已經(jīng)逐漸地原諒了曼太太,點明了班布爾和曼太太之間的關(guān)系的轉(zhuǎn)變——變得自然和諧。
動作描寫對文學愛好者及文學研究者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它往往是心靈的外化,通過人物的外形動作,可以窺見人物內(nèi)心的奧秘,可以更形象、更真實地刻畫人物的性格。因此,榮譯本采用了全譯的翻譯策略。然而,細小的動作描寫對只想了解小說主要內(nèi)容的青少年讀者來說,反而是啰嗦了,因此,在不影響傳達小說主要內(nèi)容的前提下,祈譯本將其刪去。
據(jù)上述分析,我們可得出,兩個譯本都實現(xiàn)了翻譯的目的,滿足了目標讀者的需求和期望。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將這兩個譯本視為成功的譯作。
根據(jù)翻譯目的論,譯者要想自己的譯文能被讀者接受并喜愛,就必須充分考慮到譯文讀者的期待,并且根據(jù)不同的翻譯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和方法。本文通過《霧都孤兒》之榮譯本和祈譯本的對比研究,用實例向讀者證實了該觀點的合理性。
[1]克里斯蒂安·諾德. 譯有所為——功能翻譯理論闡釋[M]. 張美芳,王克非,主譯.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2]Vermeer Hans J. 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 (Som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M]. Heidelberg: TEXT-context-Verlag, 1996.
[3]仲偉合,鐘鈺. 德國的功能派翻譯理論[J]. 中國翻譯,1999,(3).
[4]Charles Dickens. Oliver Twist[M]. New American Library, 2005.
[5]查爾斯·狄更斯. 霧都孤兒[M]. 榮如德,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
[6]查爾斯·狄更斯. 霧都孤兒[M]. 祈熾,譯. 上海:上海美術(shù)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