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亞靜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們把那些說出來會引起聽者不滿或不悅的話語稱之為禁忌語。據研究調查,禁忌語最早來自南太平洋的Tonga群島,是人們對自然界的很多事情用迷信的方式來闡述而產生的。在不同的交際場合、不同的區(qū)域會有不同的禁忌語。隨著時間、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對生活禁忌的認識不斷提高,它已成為一種語言文化,值得我們去學習研究,幫助我們提高交流的效率。
1.合作原則 (Cooperative Principle)。由美國著名語言學家H·P·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中提出。他認為,在人們的交際過程中,對話雙方似乎在有意無意地遵循著某一原則,以求有效地配合從而完成交際任務,這就是 “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 簡稱 CP)。 他在“Logic and Conversation”(1975)一文中認為,人們在談話中遵守的合作原則包括量的準則、質的準則、關系準則、方式準則。
然而,人們在實際交際中,并非總是遵守合作原則,出于方便交際的需要,人們會故意違反合作原則,格賴斯把這種通過表面上故意違反“合作原則”而產生的言外之意稱為“特殊會話含義”?!疤厥鈺捄x”(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可以解釋聽者是如何通過說話人語言的淺層次意思理解其深層次含義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言外之意”。對于交際中出現的禁忌語或禁忌話題,說話者會盡量用婉轉的、模糊不清的方式間接地告訴聽話者,即利用話語的特殊會話含義達到交流的目的。其實,禁忌語的語用研究也是其對合作原則違反的研究。
2.禮貌原則(politeness theory)和面子理論(face theory)。為了保證交流的順利進行,對話的雙方在言語交際過程中約定俗成地要遵守一些共同的原則。除了上文提到的合作原則,還有美國社會語言學家萊考夫(Lakoff)和利奇(Leech)等人提出的禮貌原則(politeness theory)。Lakoff認為,雖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禮貌原則的表現方式會有些許不同,但其基本內容是相同的。包括得體準則、慷慨準則、贊譽準則、謙遜準則、一致準則、同情準則。
布朗和列文森(Brown&Levison)認為面子(face)指每個人想為自己樹立的、在公眾中的“形象”,通過與其他人的交際,這種形象是可以被改變的。
高夫曼(Goffman)從社會學的角度提出了“面子”概念。他認為人們在交際中無時無刻不涉及 “臉面工作”(face-work)。人類的行為規(guī)范之一就是要顧全自己的“面子”,這個規(guī)范控制著人們的自我評價和自我體現。根據高夫曼的研究,“面子”分為積極面子、消極面子:與“積極面子”相對應的是別人的關愛,贊賞和尊重;“消極面子”是指不愿意自己的行為受別人的阻礙,有自己選擇行動的自由,別人不要將想法強加給自己。很多言語都可能威脅面子(face-threatening acts),講究禮貌就是減輕某些交際行為給面子帶來的威脅。交流中,對話雙方都能在顧及自己面子的同時也顧及他人的面子,這才是最理想的狀況。要想顧及自己面子,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不要去威脅或者傷害他人的面子。
禮貌原則和面子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么人們在交流中盡量避免提及禁忌話題。因為禁忌話題是大家都不想、不愿提及的,一旦直接表達出來,會使對話雙方特別是聽話人感到難堪尷尬,這樣談話很難再繼續(xù)下去,不僅不禮貌,也威脅到了相互的面子。
禁忌是由于科學不發(fā)達,人們對很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從而對自然力量表示敬畏而衍生出來的迷信觀念和做法,它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規(guī)范和制約作用和法律效力是一樣的。到了科技高度發(fā)展的今天,許多禁忌隨著人們對事物本質的了解和研究漸漸消除了,但由于長年累月的影響,仍有不少禁忌繼續(xù)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禁忌語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每個時期和每種文化都存在著禁忌現象和話題。每個國家或者民族由于不同的歷史背景及社會發(fā)展,禁忌話題和內容是不同的。就禁忌語而言,中西方文化有其共性,如對于含有災難意味或者負面內容的用語發(fā)音相同或相似的都盡力避免使用。如在中文中,“送終”和“送鐘”兩個詞語發(fā)音相同,因此,中國人很忌諱將鐘作為禮物贈予他人。中西方談及死亡、疾病、宗教或者粗俗語言時都有禁忌,為了避免引起聽話者的不快,在談話中要盡量避免涉及相關內容。
本文主要從隱私和稱謂上舉例分析中西方禁忌語的差異。
1.個人隱私?!半[私”(Privacy)來源于西方,指不愿告人或不愿公開的個人私事。隱私禁忌與禮貌原則和面子原則緊緊相連。禮貌原則的核心是在言語中盡量減少他人付出代價,盡量夸大他人益處。由于有關隱私的話題會讓聽話者感覺尷尬或者被侵犯,所以通常會被說話者避免,這樣才有可能在說話者和聽話者之間建立和諧的關系。同樣,有時談話者的個人信息不想讓外人知道,一些隱私話題可能會傷害他們的“面子”。而人們都想在保全自己面子的同時照顧聽話者的面子,所以在“面子原則”的指導下,一些隱私話題也會避而不談。不過,我們要意識到以上提到的“禮貌原則”和“面子原則”只在有些文化中適用,畢竟,對“威脅面子行為”(Face-threatening Act),各文化的理解是不同的,一種文化認為這種行為是威脅面子的,但另一種文化中可能就不這么認為了。
西方重視個人價值,強調自我管理,自我發(fā)展,個人隱私被高度重視和尊重,人們在交談中,盡量避免提及雙方的隱私。例如,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這句諺語用隱喻的方式將“家”比作“城堡”,未經許可,不得入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有關私事也是這樣,詢問別人的財產﹑工資收入﹑婚姻狀況﹑年齡、宗教信仰﹑政治傾向等,是用另一種方式侵犯了別人的領地。 因此諸如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 “What's your income?”, “Are you Catholic?”“How much did that dress cost you?”這類問題是避免被問及的,否則會被認為是傷害別人面子、不禮貌的行為。相信大家還記得韓梅梅和Mrs.Green談話的時候,韓梅梅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問Mrs.Green的年齡,Mrs.Green沒有正面給出答案,在與西方人交流時要盡量避免。
在中國,人們對于隱私的理解和態(tài)度與西方不太相同。從文化角度看,長期被儒家思想影響,希冀建立一個集體主義的社會,因此,強調的是相互幫助友愛,個人是作為集體的一分子而存在的,中國人的個人隱私意識相對弱一些。在日常對話中,經常探究別人的隱私,問年紀、婚姻狀況、收入等,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問候打招呼。西方人問候對方通常會說如天氣等一些與隱私不相關的話題,比如 “What a nice day,isn’t it?”但是中國人往往是“吃飯了沒?”“去哪兒?。俊逼鋵?,說話人并不是真的想要得到什么具體的答案,只是一種表達友好和親熱的方式,并不會引起太大的尷尬。既有禮貌也顧全了大家的面子,是符合禮貌原則和面子理論的。
2.稱呼。稱呼可以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作為人際關系的文化標志——稱謂的禁忌也不同。在西方,除了對宗教眾神名諱有嚴格的禁忌外,在日常生活中對稱謂并沒有太大的禁忌。因為西方文化強調個性及個人價值和個性的自由發(fā)展。作為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自由和權力,“人生來就是平等的”的價值觀深植于西方人的頭腦中。所以,在個人尊嚴被高度重視的文化中,人與人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因此,對于姓名的禁忌在西方文化中并不多見。雖然大部分人在第一次見面時都用“Mr”“Mrs”稱呼對方,但是一旦熟悉了,會立刻稱呼對方的名字,他們認為直呼其名可以反映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這就是為什么這種稱呼的方式在西方被廣泛接受的原因。
不僅是平輩的朋友之間,在西方國家,長輩和晚輩的關系也是相對平等的。孩子在和父母交流時可以直呼其名,這在中國是很難接受的,但是對于西方家庭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甚至在基督教的教義中也有相關的指引,基督提倡家庭成員之間的平等關系。所以不僅是自己的父母,就連爺爺奶奶或者他們的兄弟姐妹都可以直呼其名,這不是對長輩的冒犯,而是家庭成員之間平等和親密的表現。
中國人很少會直呼對方的名字,一般會用表示關系的稱謂或者職業(yè)代替。如爸爸,媽媽,舅舅,女士,先生,王老師,劉經理等。從語言學角度,中國人在稱謂方面的禁忌可以用禮貌原則和面子理論來解釋。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直呼對方名字是不禮貌的,特別是對年齡比你長、社會地位比你高的人,所以通常會用一些稱謂來表示自己對說話人的尊重和禮貌。直呼其名可能會傷害說話人和聽話人的面子,為了顧全雙方的面子,用合適的稱謂來稱呼對方是十分必要的。由于稱謂往往是對話的開端,一個合適的稱謂對于開始一段舒適的對話十分重要。很明顯,在名字方面的禁忌中國比西方國家要多一些。
當然,中西文化中禁忌語或者禁忌話題還有很多,比如數字、顏色、動物方面的禁忌等,筆者僅就比較突出的兩點做簡要分析。
在跨文化交流中,禁忌語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為了有效和順利地進行交流,我們需要掌握一定的交流技巧和策略,而回避禁忌話題是一種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既可以在禮貌原則的指導下表示說話人對聽話人的尊重,也使自己和聽話者不至于陷于尷尬的境地,保全自己和對方的面子。但在有的場合有些禁忌話題很難避免,就必須用委婉、間接的方式,將聽話者的不適感降到最低。交流者應該多積累相關的知識,多看、多聽、多問、多學習,這樣才能提高效率降低失誤,成功實現跨文化交流。
[1]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2]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萬建中.禁忌與中國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0.
[4]楊穎.淺析漢語諧音現象[J].現代語文,2011(9).
[5]施曉偉.英漢語言禁忌的建構與結構[J].浙江大學學報,2006.
[6]高永晨.試論跨文化交際中的禁忌語[J].蘇州大學學報,1994(1).
[7]汪世紀.英漢禁忌語語用對比[D].遼寧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