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志晃
江志晃/廣東培正學院高級工程師,碩士(廣東廣州510830)。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對計算機技術的應用逐漸地增多,計算機技術在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中的應用十分的必要,因此需要不斷變革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中計算機技術應用的方式方法,不斷促進我國的科技發(fā)展和社會進步。
實驗室的建設不僅包括實驗室的硬件的裝修,還包括實驗室軟件的更新;不僅涵蓋實驗室的技術建設還包括人才的引進;不僅包括客觀條件的保證,也包括主觀條件的支持,從而促進我國的實驗室的持續(xù)發(fā)展和進步。我國的實驗室的種類主要包括高校的實驗室、科研院所的實驗室、私人科研機構的實驗室、企業(yè)內部的實驗室等等。實驗室的種類十分的繁多,因此實驗室的建設十分的復雜,不僅要保障高校和科研機構為主體的實驗室的建設和發(fā)展,還要兼顧和規(guī)范其他實驗室的建設和發(fā)展,不斷促進實驗室建設的有序和良性的發(fā)展[1]。
實驗室的管理主要是指實驗室的常規(guī)管理和非常規(guī)的管理,我國實驗室的種類繁多,實驗室的性質差異比較的大,這就造成了實驗室管理的復雜性。我國實驗室管理的內容主要是指實驗室的日常工作和維護,實驗室的財務和資金的管理,實驗室的人力資源和師生情況的管理,實驗室的實驗器械和實驗室的實驗目的的管理。實驗室的管理事無巨細,涵蓋實驗室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在分清實驗室性質的基礎上,加強對實驗室管理的規(guī)范[2]。
計算機技術在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中的應用是指通過計算機技術的硬件投入和軟件的支持,不斷提高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自動化和智能化。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已經延伸到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實驗室的建設和實驗室的管理中對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更加必要。一是計算機技術在實驗設計中的應用。實驗的設計和實驗的規(guī)劃都需要借助計算機進行初步的研究和初步的設計,通過計算機的軟件的演示可以預測設計的效果,從而為實驗設計節(jié)約資源和優(yōu)化設計。二是計算機技術在實驗室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應用。實驗室的人員管理十分的復雜,公立性質的實驗室需要在國家的規(guī)范下不斷探索新的人員管理的途徑,利用計算機技術來實現低人力資源的合理規(guī)劃,增強實驗室人才的活力。三是計算機技術在實驗室財務管理中的應用。實驗室的發(fā)展需要對資金和財務進行管理,會計電算化和會計信息化管理都需要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和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需要計算機為財務會計核算和財務會計的發(fā)展提供高效的方法和高效的方式[3]。
實驗室是我國科技研發(fā)和技術進步的主要部門,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的水平決定了我國的科技發(fā)展的速度和技術進步的時間,因此利用計算機技術對實驗室進行建設與管理十分的必要[4]。
首先是計算機技術在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計算機技術為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提供了基本的硬件支持,計算機技術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導,實驗室是國家技術研發(fā)的搖籃,因此技術的研發(fā)和技術的進步更加需要計算機技術的支持和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實驗室對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利用計算機技術的常規(guī)操作,通過計算機技術的基礎操作,實現實驗室的高效發(fā)展;二是利用計算機技術的具體軟件,實驗室的實驗設計和財務的管理都需要專業(yè)的軟件,通過軟件的更新實現實驗室的不斷進步[5]。
其次是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對我國的科技研發(fā)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國的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不斷探索新的技術和新的方向,以不斷促進我國的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計算機技術在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中的應用是對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最基本的探索。通過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和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不斷促進實驗室人力資源管理的提升和財務管理的發(fā)展[6]。
基于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中計算機技術應用在我國的實驗室中得到了基本的應用。我國的實驗室中全部配備基本的計算機設備和計算機操作軟件,也實現了計算機的財務化管理和計算機的人力資源的量化管理,因此我國的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中已經基本實現了對計算機技術的應用[7]。
但是我國的計算機技術應用在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中還存在諸多的不足和問題,需要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認清問題,尋求計算機技術在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中的進一步應用。
一是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中的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有限。我國的計算機技術已經實現了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推進,計算機技術的成果日新月異,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十分的迅速,但是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過程中對計算機技術更新和換代的速度比較慢,直接導致了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落后[8]。
二是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中計算機技術的投入有限。我國的實驗室在建設和管理的過程中注重實驗研發(fā)的投入,而忽視計算機等實驗設施的投入。因此計算機技術的更新和計算機硬件設備的性能比較的落后,已經不能適應實驗室對計算機技術高端要求,不能滿足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需要。
三是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過程中對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并沒有形成必要的制度依托。實驗室建設與管理過程中的技術應用是實驗室發(fā)展的關鍵,但是我國的實驗室中的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十分的自主,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并沒有一定的更新和檢驗的機制,保證計算機技術在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中的持續(xù)更新和持續(xù)的應用。
基于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中的計算機技術應用的現狀不容樂觀。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中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問題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實驗室的管理人員和實驗室的參與者并沒有對實驗室的計算機技術應用引起足夠的重視?;趯嶒炇医ㄔO與管理中計算機技術的應用需要在各方的重視下,得以順利的實現,但是我國的實驗室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過分注重實驗成績的取得和實驗目的的達成,而忽視了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不斷進步和技術的不斷革新。
二是實驗室建設與管理過程中的計算機技術應用缺乏制度的規(guī)范和相關的監(jiān)管。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是日新月異的,在長久的發(fā)展過程中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中的計算機技術應用十分的必要,同時實驗室作為國家技術的最前沿部門,需要一定的技術更新,但是制度的保障不到位和監(jiān)管的匱乏導致計算機技術應用的不到位。
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和發(fā)展首先需要主觀上的重視,才能為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提供更加穩(wěn)定的基礎。一是在我國的實驗室的內部通過張貼公告和召開動員會議的方式,對計算機技術在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中應用的重要性引起足夠的重視。充分宣傳基于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中計算機技術應用的意義,引導實驗室的內部人員對計算機技術應用的探索和發(fā)展。二是國家通過報紙、雜志和新聞報道的方式,提示人們對計算機技術在實驗室中應用的內涵,對我國實驗室中計算機技術發(fā)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初步的了解,不斷尋找我國計算機技術在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中的新出路。在全社會營造重視計算機技術的氛圍。
總之,基于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中計算機技術應用的宣傳十分的重要,要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方式不斷加深人們對實驗室中計算機技術應用必要性的認識,讓實驗室中的計算機技術應用和更新逐漸跟上時代的步伐。
基于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中計算機技術應用是多方面的。實驗室中的硬件設備的更新和軟件設施的加強,都需要計算機技術的支持。因此要積極探索計算機技術的新應用和新出路。一是加大對計算機技術在實驗室人力資源管理、財會管理和實驗室常規(guī)建設中的應用,不斷研究和創(chuàng)新計算機技術的變革,讓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更加適應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發(fā)展。二是加大對實驗室中計算機硬件設備和軟件設施的投入力度,不斷促進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為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提供基本的計算機技術支持。三是加大對計算機技術在實驗室建設和管理中應用的研究,不斷探索計算機技術在實驗室發(fā)展的軟件應用,促進實驗室中軟件環(huán)境的改善。
總之,基于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中的計算機的應用需要技術的創(chuàng)新和技術的應用。通過加大投入和加強研究的方式,不斷促進我國的實驗室計算機技術的成熟。
基于實驗室建設與管理中計算機技術的應用需要必要的制度規(guī)范。一是通過加大對計算機技術在實驗室應用的問題進行調研的方式,不斷發(fā)現技術應用的問題和原因,制定可行性強的計算機技術應用機制。二是征詢專家和學者的相關意見,制定更加科學的計算機技術發(fā)展規(guī)范,促進實驗室建設的發(fā)展和管理的規(guī)范。
總之,計算機技術在實驗室建設和管理中的應用需要必要的制度規(guī)范,才能保證實驗室技術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
[1] 馬德宏,鐘楚紅,夏明敏.基于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計算機技術應用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2,24(3):16-18.
[2] 李紅英,馬云小,陳晨.基于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計算機技術應用探析[D].蘇州大學學報,2013,12(2):10-12.
[3] 解精研,趙成明,付恩新.基于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計算機技術應用探析[D].山東理工大學,2012,12(1):14-15.
[4] 洪樂為,趙明權.基于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計算機技術應用探析[D].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3,13(2):12-13.
[5] 王淑慧,李鑫淼 .基于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計算機技術應用探析[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13,12(2):10-12.
[6] 王榮譽,蓋玉林,張傲陽.基于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計算機技術應用探析[J].哈爾濱理工大學學報,2012,12(1):14-15.
[7] 周旭剛.基于實驗室建設與管理的計算機技術應用探析[D].山東理工大學,2012,12(1):14-15.
[8] 鐘麗.網店裝修和網店設計的關系和應用對策研究[D].北京美術學院,2013,13(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