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敬萍
沈敬萍/新鄉(xiāng)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河南新鄉(xiāng)453000)。
隨著傳統(tǒng)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變革與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的推廣,電影已經(jīng)成為英語教學中一種喜聞樂見的教學手段。以英文電影為主要載體的電影教學不僅使優(yōu)秀的英文電影通過課堂走近學生,使他們在一場場視聽盛宴中萌生學習興趣,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更重要的是使他們接觸到與本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習俗、風土人情和主流價值觀。電影這一藝術形式自誕生以來,在百余年的歷程中,每一部電影都從戲劇、音樂、美術和攝影等不同藝術形式中汲取營養(yǎng),借助一定的文化背景,或完成對某一特定主題的表達,或完成對某一特定角色的刻畫,但無論電影的主題是什么,都無處不在體現(xiàn)著滲透于劇中社會背景的主流價值觀。
以美國的社會背景為代表,其中主流價值觀的主要內容體現(xiàn)為個人主義。個人主義作為美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對我們來說既清晰又模糊,清晰是因為它是美國文化理所當然、不言而喻的一部分,所有和美國相關的文化,特別是影視作品,無不透露出和它相關的信息。說它模糊是因為我們缺少相應的文化語境而無法切身領悟個人主義的真諦。從個人主義語義史的角度來考察,史蒂文·盧克斯認為這一術語最早源自于法語“individualism”一詞,并通過圣西門主義者最先系統(tǒng)地使用,進而在19世紀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時至今日,個人主義早已在美國人的意識形態(tài)中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并逐漸發(fā)展成為這個民族的精神象征,法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立克斯·德·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概括了個人主義這一美國主流價值觀:個人主義認為個人獨立是社會、國家和集體構建的基礎;政治上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民主、自由和平等;經(jīng)濟上,個人主義維護個人的私有財產(chǎn)不受社會、集體和國家的侵犯與控制[2]。個人主義的價值觀深深影響著美國人的精神、政治和經(jīng)濟各領域,鼓勵公民崇尚自我,強調自立,追求自由,依靠自身的頑強意志和努力拼搏取得成功。這一核心價值觀在勵志美國大片《當幸福來敲門》中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
《當幸福來敲門》的主人公克里斯·加納是一個生活中遇盡各種麻煩的失敗者,他是一名黑人推銷員,在銷售骨質掃描儀受阻后,瀕臨破產(chǎn),妻子琳達也不堪重負決定離開,只留下他與5歲的兒子相依為命。憑著他在數(shù)字上的天賦,克里斯贏得了在一家股票投資公司做實習生的機會。本想利用這次機會作為新事業(yè)的開端,沒想到為期6個月的無薪實習期使他和兒子的生存面臨危機。他一邊實習,一邊銷售掃描儀,還要兼顧照料兒子,他帶兒子領過救濟,住過流浪者收容站,甚至在地鐵的衛(wèi)生間里過夜。這一切困難都沒有將克里斯擊倒,更沒使他喪失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兒子:只有自強不息、努力進取才是通向未來幸福的唯一路徑。影片中克里斯身上這種個人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xiàn)也是吸引眼球的關鍵點之一。
1.主人公的個人自立。個人主義價值體系推崇個人至上。獨立的個人是社會生活的最終構成要素,可根據(jù)自己的意向和信念以及對個人處境的認識采取行動。在影片中,主人公在面對自身非常處境時表現(xiàn)出了高度的獨立精神和自助觀念,他獨立思考,自強不息,憑借一己之力打拼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當幸福來敲門》中的克里斯要在事業(yè)上打拼,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在他瀕臨破產(chǎn)、儀器推銷無望的時候,妻子選擇離開更使他的境遇雪上加霜,然而他沒有向任何人求助,卻獨自擔當起撫養(yǎng)兒子的責任。他上班時間努力工作,下班竭盡全力為兒子提供適宜的食宿,周末就帶上兒子一起推銷儀器。他將自立的精神通過故事傳達給兒子:一個在水中掙扎的落水者不努力自救卻祈求上帝伸出援助之手,在他錯過了上帝派來的兩條船后被活活淹死了。通過這個故事克里斯要告訴兒子一個道理:自助者,天助之,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改變命運才是第一位的。他也正是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來向我們詮釋了個人主義中自立的真正含義。
2.主人公的個人自由。個人自由體現(xiàn)了個人主義政治層面上的內涵。從政治的角度看,個人自由強調個人的民主、自由和平等,任何個人在道義上的平等性決定了他們不能被當作他人謀求利益的手段,即使在個人自由不能完全實現(xiàn)的情況下,人們也要在人性深處保留一種通過斗爭獲得自由的本能。
《當幸福來敲門》中的克里斯,擁有著自由之軀奔跑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個人主義價值體系中的個人自由在他身上主要表現(xiàn)為他對妻子選擇的寬容與尊重。兩人曾為同林鳥,但在事業(yè)遇挫后,夫妻雙方因為隨之而來的經(jīng)濟壓力多次爭吵,在妻子向他宣布決意離開后,他并沒有極力阻攔,雖然他知道對兒子來講這不是最好的選擇,但他更理解妻子的苦衷,她有追求幸福生活的自由與權利,既然自己不能給她提供幸福的家庭和安定的生活,那就要歸還她追求這些的自由。這種坦然面對、好合好散的氣度與魄力著實讓人欽佩。影片以“追求幸福”為題,并引用了《獨立宣言》中杰弗遜的一段話將追求幸福的自由進一步升華:“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p>
3.主人公的個人財富與名譽。對個人財富與名譽的維護是個人主義在經(jīng)濟層面上的體現(xiàn)。個人主義在經(jīng)濟上維護財產(chǎn)私有,并不允許私有財產(chǎn)受到社會、集體和國家的侵占。個人財富是如此,無形的個人名譽亦是如此。
《當幸福來敲門》中的克里斯所有的生活費幾乎都來自于骨質掃描儀的銷售,每臺的銷售收入就足夠維持一個月的生計。在一次一臺機器被街頭賣藝者當作時光機拿走之后,他念念不忘,不僅因為這臺機器對他來說價值不菲,更是因為這是他個人財富的一部分,任何形式的侵占都是不能容忍的。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再次偶遇那位賣藝者之后,他毫不猶豫的奪回了自己的儀器。每銷售出一臺儀器,就能保證他在股票投資公司的實習順利進行一段時間,他充分利用每一分鐘的上班時間,從不放下聽筒,少喝水,少上洗手間都成為他節(jié)省時間的手段。下班后匆匆趕往收容站安頓好兒子后還要在走廊的燈下通宵看書,這些不懈的努力與刻苦的學習終于彌補了他在專業(yè)知識上的不足,使他在20個實習生中脫穎而出,贏得了同行的尊敬。沒有棲身之所,他就把工作的正裝帶在身邊,不管路上行人用如何異樣的眼光看著這個左手拎西裝、右手提掃描儀的怪人,他總能以適宜的著裝出現(xiàn)在客戶面前。這種敬業(yè)的精神和營銷人員必備的素質不禁使人肅然起敬,個人榮譽得以維護的同時,更是帶來了客戶的信任,為他鋪就通向成功的道路。
個人主義作為西方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始終貫穿于整個西方社會的發(fā)展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不僅在各個層面上已被機構化和法律化,更是在歷史文化中積淀,在風俗習慣中傳承,走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在英語電影教學中,教師在使用這一直觀、形象、生動的方式向學生展示地道的英語時,更應當注意電影本身帶給學生的跨文化啟示。在《當幸福來敲門》這一典型的美國勵志影片中,我們無處不看到個人主義在主人公身上熠熠發(fā)光,他對個人自立、個人自由和個人財富與榮譽的維護和獨特理解,使我們更近地體會到個人主義在美國民族血液中的積淀和流淌,使我們直觀了解美國文化模式的同時,更深入了解了美國文化的主流價值觀。
[1] [英]史蒂文·盧克斯.個人主義[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2.
[2] [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 楊明,張偉.個人主義:西方文化的核心價值觀[J].南京社會科學,2007,(4):38-44.
[4] 王宗炎.美國英語與美國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5] 孫曉燕.解讀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的美國個人主義價值觀[J].電影文學,2011,(22):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