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虹
張劍虹/閩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外貿外語系助教(福建龍巖364021)。
首先,我們來看日語中有這么一句“あの人は何でも三日坊主だ”。它是指做事無法持久,馬上就會放棄的人,等同漢語里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在此,為什么不把這種人稱作是“二日坊主”或者“四日坊主”呢?其次,“三日天下”的表達源自日本戰(zhàn)國名將明智光秀的短命政權。歷史上明智光秀的政權雖然持續(xù)很短時間,但是并非像文字所敘述的僅僅只有三天。實際上他的政權是從日本天正10年6月2日到6月13日。確切地說是維持了12天,可日本人為什么說成是“三日天下”呢?
從上面兩個例子中我們得知“三日”不是單純的數詞而是有著特殊的意義,它表示短暫的時間。與此相同的還有“三日見ぬ間の桜”(花開自有花落時)“乞食も三日すればやめられぬ”(討上三天飯,帝王也不換。比喻懶惰的惡習一旦沾染上就難去除)“石の上にも三年”(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三枚目”(比喻舉止滑稽的人)“三枝の禮”(比喻尊重父母很重要)“亭主三杯客一杯”(陪酒多喝)等。
周平的《日本風情錄》中提到,據說在日本靜岡縣的深山里“七つ鹿三つ熊”這句諺語經常被使用。意思是鬼使神差地去攻擊七歲的鹿和三歲的熊,中邪了。此時數字三和數字七搭配使用,讓人聯(lián)想兩個數字之間是否有什么特殊的關系。當然三和七的組合還有“伊勢へ七度熊野へ三度”(越虔誠越好,虔誠信仰)等,并不少見。
從文學博士臼田甚五郎編著的《ことわざ辭典》中抽出運用數字表達的諺語做了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采用“三”的占了約3.51%,采用數字“五”和“七”的分別約占0.43%和0.95%。
單純從帶有數字三、五、七的內容來看,以“三”為中心的句子常常作為警句告誡后人。例如“二度あることは三度ある”(有二必有三)“貓は三年買っても三日で恩を忘れる”(養(yǎng)貓三年恩,三天就忘凈)等。
有趣的是在日本,“三”被應用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名數的角度來看,利用數字三而命名的例如日本三景(松島、天橋立、嚴島),日本三名山(富士山、立山、白山),還有日本三大溫泉(白濱、熱海、別府)等。我們還發(fā)現(xiàn)日本人習慣把奇數當作是吉祥數字,認為奇數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財富。在婚禮等一些喜慶場合送紅包,送的是三、五、七等奇數數額,因為他們認為“二”這個數字容易導致新婚夫婦感情破裂。
另外,在日本的法定節(jié)日里幾乎都包含著奇數。其中,帶有數字“三”的典型的節(jié)日有“七·五·三の祝”,是祝賀孩子健康成長的儀式。在每年11月15日男孩三虛歲和五虛歲,女孩三虛歲和七虛歲時舉行。但現(xiàn)在越來越多人選在周歲時慶祝。還有“三月の節(jié)句”,是三月三日女兒節(jié),又稱偶人節(jié)、桃花節(jié)。是希望女孩健康成長的節(jié)日,有女孩的家庭,這一天會擺上偶人跟白酒、菱餅(黏糕)、桃花等來表示慶祝。
日本現(xiàn)存最古老的史書《古事記》中記載著道家的陰陽思想,對日本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三”的構造來看其實包含了一個奇數和另一個偶數,是陰陽達到調和的數字。因此,它的社會文化象征意義為和諧、完美、多數。
如果說日本民族喜歡數字“三”的話,漢民族喜歡的程度絕不亞于前者。漢語中含“三”的成語和俗語數不勝數。例如,三人成虎、三從四德、朝三暮四、舉一反三、垂涎三尺;積善三年人不知,作惡一日遠近聞;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無事不登三寶殿;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灰蝗詹灰娙绺羧铩?/p>
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詠”。唐詩數量很大,之所以取三百首,應該說與中國人傳統(tǒng)偏愛“三”有關。而這三百首是精華,是韻味最濃、廣為流傳,影響最深的詩歌。唐詩中數字應用入句,可以說是一大特色,不僅量多而且有趣。據統(tǒng)計,數字入句的有172首244句,占總數300的57.3%。例如下列詩句: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作刁斗。(高適《燕歌行》)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在漢語文學典故中,與數字“三”相關的故事多得數不清,例如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有下列廣為人知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英戰(zhàn)呂布,三顧茅廬,三氣周公瑾,諸葛亮智取三城……
漢民族對數字“三”的喜愛主要是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拜師學藝的老師是商容,商容研究的《易經》是三易中的歸藏易,所以老子《道德經》自然就會有《易經》的影子和思想。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應該就是對應易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萬物”的歸納。道生一:易道生出一個太極這個“一”;一生二:太極又生出陰陽這個“二”;二生三:易經中的六十四卦都是有“兩儀”(陰爻和陽爻)構成的,生出了“卦”這個“三”。
古人不論是在時間、空間還是制度、宗教等各領域都習慣把事物分成三部分。例如,三禮(禮記、周禮、儀禮)、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生(前世、今生、來世)、三軍(中軍、左軍、右軍)。氣象有“三時”—— 春夏秋,宇宙有三材——天地人,自然界有三川,王有三皇,祭祀有三禮?!叭奔仁亲兓南笳饔质嵌嗟南笳?。人類早期對自然界有很大的依賴性,不論到哪里,盡管自然界千變萬化,但日月星辰總是伴隨著他們,因此產生了崇拜心理。并且由此推及:三頭六臂、入木三分、三六九等、三令五申、繞梁三日、三番五次、三思而行、約法三章、三過其門而不入。其中的數字不是表示數量的三次、三天、三回、三個等,而是擁有了“多”的概念。我國傳統(tǒng)觀念認為“三”是尊貴而成功之數,應該說是不無道理的。
通過上述對日漢民族都偏愛數字“三”的語言文化內涵進行對比,可得出以下結論。
1.日漢民族都十分偏愛數字“三”,在兩民族諸多文化作品以及諺語、俗語中都有充分體現(xiàn)。某些數字“三”的日漢諺語在語義上的完全對應,例如“三度目の正直”和“事不過三”。含義相同的日漢諺語從一個角度說明了人類文明的同一性,說明不同民族的思想意識、社會心理、價值觀念和道德文化有相通之處。
2.從象征意義上看,在日漢民族中,“三”象征著多數。因為在遠古時期,人類發(fā)展還處于低級階段,剛剛學會數數時,僅能區(qū)分于 1(表示單數),2(表示雙數),3(表示多數)?!叭钡臄盗恳饬x被擴大使用了,這也就是語言中的實數虛用的現(xiàn)象。
3.從倍數上看,漢民族不僅偏愛數字“三”,而且也喜歡3的倍數,比如6、9、12等。中國人喜歡說六六大順,天長地久,在日本的名數和節(jié)日里自始至終幾乎都有出現(xiàn)。
4.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我國傳統(tǒng)觀念認為“三”表示天、地、人,當然是無比尊貴。這些與日本的語言文化主要受道家的陰陽思想影響相似。
數字的運用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點點滴滴,并且深入人心。本文試圖通過分析中日包含數字三的成語和諺語來探究日漢民族語言文化的特征。數字的作用也漸漸由文化符號取代信息符號的同時,通過各種各樣的數字組合,產生新的語言文化現(xiàn)象。由此可見,中日語言文化的魅力在表現(xiàn)形式上是多么豐富多彩。
[1] 張秀華.數字“三”在日語中的運用及其文化伴隨意義[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30(2).
[2] 金田一京助.新明解國語辭典[Z].日本:三省堂出版社,1999.
[3] 周平等.日本風情録[M].上海:東方出版社,1989.
[4] 新村出.広辭苑[Z].日本:巖波書店,1993.
[5] 臼田甚五郎.ことわざ辭典[Z].日本:日東書院,1971.
[6] 闞欣,楊曄.日語中數字的文化內涵[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00,21(6).
[7] 田小鳳.從數字觀透析中日兩國文化的異同[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21(3).
[8] 伍宗文,楊宗義,駱曉平,鄭紅.漢語成語詞典[Z].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2006.
[9] 林娟娟.從數字看中日文化差異[J].日語知識,1996.
[10] 殷旵,珍泉.易經的智慧大全集[M].甘肅:甘肅文化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