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國寶,張小波,萬金香
臧國寶/廣東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廣東湛江524088);張小波/廣東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廣東湛江524088);萬金香/廣東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助教(廣東湛江524088)。
目的論認為,在翻譯行為中,翻譯發(fā)起者決定了翻譯宗旨,翻譯宗旨決定采用所需的翻譯類型。翻譯目的決定其行為,因此,任何的翻譯的最高法則是翻譯目的。楊氏夫婦翻譯《紅樓夢》的目的就在于把其中所蘊含的中國文化原原本本地表達出來。這可從下面的委婉語的翻譯中看出來。
Fromkin提出,“禁忌語的存在或禁忌觀念激發(fā)了委婉語的創(chuàng)造。委婉語就是用于取代禁忌詞的另一個詞或詞組,或者是用于去避免提及令人感到害怕或者將引起不愉快的物體”(1983:267)。禁忌語的形成和發(fā)展與社會風俗,文化傳統(tǒng),宗教信仰,民族特色,個人修養(yǎng)等有關(guān)。禁忌委婉語涉及死亡,性,排泄物等。
無論是什么文化背景的人們,一旦談及到死亡,都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不情愿與畏懼。死亡,可以說是所有文化里面的禁地。但不管死亡事實上是多么的兇猛和殘忍,人們還是得面對死亡。為避免直接提起死忙,針對不同的社會等級人們創(chuàng)造很多的委婉語來代替那些與死亡有關(guān)的禁忌語。
例1:真是“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人人都會歸了西。
楊氏夫婦譯本:“Truly,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Everyone will have ascended to the Western Paradise.”(第 34 回,156 頁)
“旦夕禍福”蘊含著獨特的中國文化,它是指人類未知之數(shù),形容痛苦、幸福和邪惡。用不測風云來類比凡人的旦夕禍福形象生動,預示著災難和死亡的威脅。此外,人們到這是為了得到永樂,光明和涅槃。又將此地稱作“凈土”。死亡的委婉語“歸西”被譯為”ascended to the Western Paradise”而不是“go to west”。這就很好地表達出“歸西”的因果內(nèi)涵,并且開闊了西方讀者有關(guān)宗教文化的視野,因為“go to west”在英語里僅是日落的意思。因此,這樣的翻譯是符合忠實原則。
分泌物和排泄物是人類的生理現(xiàn)象,幾乎在所有的文化里都采用了委婉語。由于歷史性的或者宗教性的障礙幾乎不存在對等委婉語的翻譯,譯文相對地被其他各種各樣的名詞所取代。
例2:想畢,也裝作出小恭,走至外面,悄悄滴把跟寶玉的書童茗煙喚到身邊,如此這般,挑撥他幾句。
楊氏夫婦譯本:He left the room on the customary excuse and quietly got hold of Mingyan,one of Baoyu’s pages,to work on his feelings with his account of the matter.(第9回,66頁)
“出小恭”是古代小便和大便的委婉表達。由于其自身的粗俗和不雅,人們常常用委婉語來代替此類表達。再有,有不少委婉語是用于表達人類共同生理現(xiàn)象,楊氏夫婦把“出小恭”譯為“on the customary excuse”。由此可見,這與原意相符,與功能目的理論三大原則相一致。
各個國家都把“性”列為禁忌語,委婉語能夠避開不雅詞。對比西方國家,中國漢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性心理學更顯細微,更有保守傾向。在正式場合,從未出現(xiàn)有關(guān)“性”的言語。
例3:(賈寶玉)......說著便把夢中之事細說與襲人聽了。然后說至警幻所授云雨之情,羞的襲人掩面俯身而笑。
楊氏夫婦譯本:“It’s a long story,”answered Baoyu,then told her his dream in full,concluding with his initiation by Disenchantment into the“sports of cloud and rain”.Xiren,hearing this,covered her face and doubled up in a fit of giggles.(第 6回,42頁)
在多種語言和文化中關(guān)于“性”的語言常常被認為不雅。中國人通常用生動的實詞來說明所指內(nèi)容,諸如花、草、楊柳、風月等高雅詞。因此,楊氏夫婦將“云雨之情”譯作“sports of cloud and rain”,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語言特點和文化內(nèi)涵,原句因果關(guān)系一目了然。
自謙語指說話者特意降低自己的身份以向?qū)Ψ奖硎咀鹬睾投Y貌,如“卑”“賤”“拙”“愚”等。敬語指特意使用充滿尊重和稱揚的言語以夸贊和贊揚他人。敬語和自謙語是整個稱謂語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曾被作為認知符號和社會標志?!都t樓夢》中的敬語與自謙語特點:1.社交稱謂語。如“老太太”被譯為“the Lady Dowager”(太夫人)或“the Old Lady”(老夫人);2.單語詞常含義豐富。錢冠連曾指出“林姑娘”所隱含的原有的中國意味是無可取代的,“Miss”是對陌生或相熟之人皆可使用的稱詞,但從賈母口中說出,立刻就將黛玉在賈母心中的地位體現(xiàn)出來。
奈達認為,“謙卑語言可用來指自身或指代與自身有直接關(guān)聯(lián)的他者”(1964:135)。受孔子哲學的熏陶,中國人將尊老愛幼和自謙以示對他人的尊敬視為美德。如“賤荊”是出于謙遜和禮貌而對自己妻子的自謙語。
例4:如海道:“天緣湊巧,因賤荊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無人依傍……”
楊氏夫婦譯本:“What a lucky coincidence!”exclaimed Ruhai.“Since my wife’s death my daughter-in-law in the capital has been worried because my daughter has no one to bring her up…(第 3 回,16頁)
在封建社會男子占有主導地位,而婦女只是丈夫的附屬品,是沒有社會地位的。然而,英語中卻無此對應的自謙表達,尋找是徒勞無功。楊氏夫婦譯本中將“賤荊”譯為“my wife”,盡管自謙的語氣并沒譯出,但譯文清晰的因果結(jié)構(gòu)仍能為讀者讀懂和接受。
日常交往中融洽的關(guān)系應以尊重權(quán)力和威望基礎(chǔ)為前提。賈政和王夫人稱呼其母為“老太太”而不是“母親”。相應地,出于尊敬,孫子們也會稱呼他們的祖母為“老太太”。由此可見,“老爺”“太太”此等稱謂反映出被稱呼者的社會地位?!袄蠣敗焙汀袄咸薄袄献孀凇?,使用頻率尤其高。
例5:(賈珍)......“你跟了你叔叔去,也到那邊給老太太,老爺、太太們請安,說我和你娘都請安?!?/p>
楊氏夫婦譯本:So Jia Zhen told his son,"Go with your uncle,and mind you go too to pay your respects to the old lady,master and mistresses of other house.Give them our regards."(第 64 回,480 頁)
在等級分明的封建社會,仆人必須稱呼他們的主人為“老爺”“奶奶”“太太”來表示尊敬以避免侵犯上層階級的尊嚴。楊譯將“老爺”“奶奶”“老太太”分別譯成 "master""mistresses"和"old lady",反映了封建社會的低等和高等的(尊卑)等級觀念。
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要使譯文遵守忠實原則變得尤為困難。強制使用忠實原則只會讓譯本對目標受眾毫無意義可言。從目的論出發(fā),忠實原則要遵循連貫法則,而忠實原則和連貫法則都要遵循目的論(范祥濤等,2002:34)。沒有連貫法則作為先決條件,忠實原則會讓讀者不知所云。因此,在采用異化翻譯理論時,譯者應該考慮目標語文本的可讀性。目的原則要求譯者傳播源文本的文化內(nèi)涵時也有例外。這時忠實原則優(yōu)先于連貫法則。我們中譯英時應該致力于傳播和保留源文本的文化。太過注重于源文本會產(chǎn)生另一個問題:翻譯者會忽略讀者接受能力,最終不利于中國文化的進一步傳播。
[1] Fromkin,V&Rodman,1983,D.Euphemism[M].New York:The Dryden press.
[2] Nida,Eugene.A.1964,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rden:E.J.Brill.
[3] Vermeer,Hans.J.1989,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Readings in Translation Theory[M].Finland:Oy Finn Lectura Ab.
[4] Yang Xianyi&Yang Gladys.1994,A Dream of Red Mans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5] 曹雪芹.紅樓夢[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6] 范祥濤,劉全幅.論翻譯選擇的目的性[J].中國翻譯,2002(6):34-35.
[7] 馮奇,李樹德.英語修辭簡明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8] 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歸化和異化[J].外國語,1998(2):15-18.
[9] 黎昌抱.英漢親屬稱謂詞國俗差異研究[J].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2):93-95.
[10] 劉士聰.《紅樓夢》翻譯研究論文集[C].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