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修 萬 菊
(肇慶學院 廣東肇慶 526061;南昌市城東學校 江西南昌 330029)
隨著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發(fā)展,社會轉型、利益調整成為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內容,在這一社會進程中,各種矛盾也紛紛凸顯,密切聯(lián)系群眾成為我黨當前尤為重要的任務。因此,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健全改進作風常態(tài)化制度”。習近平總書記也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以這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廢止不適用的制度”,“建立健全促進黨員、干部堅持為民務實清廉的長效機制”。這些充分說明,以機制建設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常態(tài)化成為當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開展各項工作的根本路線,群眾工作自然就成為各級黨組織的一項最具基礎性、經(jīng)常性和根本性的工作。十八大以來,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重大決策,是順應群眾期盼、加強學習型服務型創(chuàng)新型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建設的重大部署,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議的重大舉措,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和執(zhí)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因此,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但要把群眾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而且更要固化于制,使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為黨的一項經(jīng)常性、常態(tài)化的工作。也就是說,要實現(xiàn)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經(jīng)常性、常態(tài)化,必須注重從體制機制上解決問題,抓住了機制建設,也就抓住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關鍵。事實上,只有建立健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各項機制,才能避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為一種運動、流于形式,真正做到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徹底鏟除“四風”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條件,使黨和群眾的密切聯(lián)系常態(tài)化、長效化,從而使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得到有效鞏固。
這就要求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必須注重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全面提高貫徹執(zhí)行黨的群眾路線科學化水平。重視機制建設,是由黨的制度建設的基本特征決定的,鄧小平曾指出:“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保?]P333黨的機制是黨的根本行動法則和依據(jù),是全黨共同意志和共同利益的體現(xiàn),對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實現(xiàn)起著強有力的保障作用。機制一旦形成,就成為黨的法規(guī),具有極大的權威性,對全黨具有普適性、強制性和約束力,各級組織和每個黨員都必須切實遵守。黨的各項建設都離不開黨的機制的規(guī)范和保證,離開了機制建設,黨的其他方面的建設就不可能順利進行?;诖耍⒑屯晟泣h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常態(tài)化機制,對于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構建黨員干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堅持為民務實清廉的常態(tài)化機制,是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目的,也是檢驗這場活動是否取得實效的重要標準。然而,以機制建設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常態(tài)化雖已成為普遍共識,但究竟從哪里著手、如何進行制度設計,仍然還需要進行深入的探索。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構建走群眾路線的長效機制。這是我黨對群眾路線的高度重視,也是對密切聯(lián)系群眾重要性認識的升華,進一步說明了機制建設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性。構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常態(tài)化機制,就是要將一些有利于密切黨和群眾聯(lián)系的成功做法、實踐經(jīng)驗轉化為經(jīng)常之舉,用黨的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堅持下去。為使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常態(tài)化,必須建立和完善以下機制:
1.常態(tài)化的教育培訓機制。列寧說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只有以先進理論為指南的黨,才能實現(xiàn)無產階級先鋒戰(zhàn)士的作用?!保?]P252基于此,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必須建立和完善黨員干部教育培訓機制,促使黨員干部認真學習和掌握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認真學習和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黨員干部常態(tài)化教育是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的一項基礎性工作。要堅持正面教育、自我教育為主,既嚴肅認真又生動活潑,增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堅持面向全體黨員干部,分類實施,按需施教,把教育與管理、監(jiān)督、服務結合起來,把虛心向群眾學習和接受群眾監(jiān)督結合起來,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通過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使黨員干部明確“我是誰”“依靠誰”和“為了誰”的問題,明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確立人民群眾至高無上的理念,堅決落實人民群眾實踐主體論,明確人民群眾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堅持人民群眾的價值取向,不斷提升自身黨性修養(yǎng),堅定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進而堅定崇高理想和科學信仰,把握住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保證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同時,要抓好學習培訓工作,采取舉辦培訓班、上黨課、舉行報告會和組織專題研討等形式,加強黨員干部的群眾路線教育。通過集中培訓、集體學習和自學等方式,組織黨員干部深入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真正發(fā)揮黨員干部在服務群眾工作中的先鋒模范作用。
2.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工作機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yōu)勢。要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堅持向人民群眾學習,拓展黨員干部聯(lián)系群眾的途徑,豐富黨員干部服務群眾的內容,暢通群眾表達意愿的渠道,努力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使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團結帶領群眾共同實現(xiàn)黨提出的各項任務。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提升執(zhí)政黨聯(lián)系群眾的實效性,既要堅持和弘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又要結合時代的發(fā)展,以改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探索構建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工作機制,使廣大黨員干部與群眾零距離交流,面對面談心,真正做到問政于民、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做到與人民群眾思想相同、感情相通,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經(jīng)常性聯(lián)系,使黨員干部發(fā)揚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作風,增強做好群眾工作的本領,能夠著力于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重要問題,多做解民憂的好事、勤做暖民心的實事、甘做聽民聲的小事,切實樹立起改革開放新時期黨員干部的良好形象。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必須建立健全與人民群眾的聯(lián)系溝通機制、協(xié)商民主機制、服務群眾公開承諾機制、群眾評價監(jiān)督機制,并通過機制建設引導黨員干部一心為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以服務群眾的實際成效提升群眾滿意度。
3.多渠道的群眾利益表達機制。隨著群眾利益意識日益強化,利益表達愿望日趨強烈,建立一個健全的群眾利益表達機制,為不同利益訴求主體提供完全、充分、暢通的表達渠道顯得尤為重要。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由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要讓群眾有地方說話,有機會說話,最大限度地保障社會各階層和各個群體利益表達的路徑通暢,使社會成員在科學、有效的體制通道內表達利益訴求。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強建立群眾利益反映制度,落實信訪條例,推進領導干部接訪下訪,督促和引導黨員干部走出去、下基層、接地氣,真心與群眾心貼心交流,真實掌握群眾所企所盼,了解群眾所憂所怨,真正找準問題癥結所在。同時,還要努力擴大基層民主,實行政務、村務、黨務公開透明,保障人民群眾享有充分的知情權、發(fā)言權和監(jiān)督權,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人民群眾的需求意愿,從而形成一種生動活潑的政治氛圍。另外,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出現(xiàn)和信息化的迅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作為新興媒體,已經(jīng)成為公眾表達訴求和互動交流的重要平臺。我們要通過利用網(wǎng)絡等現(xiàn)代媒體資源了解社情民意,傾聽群眾呼聲,解決群眾難題,改進實際工作。
4.科學有效的考核評價機制。十八大報告強調:“完善干部考核評價機制,促進領導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考核評價機制,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為領導干部自覺“為民”提供保證,是確保黨員干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要建立客觀公正的評價機制,針對不同崗位、不同層次黨員干部的不同職責,制定和實行黨員干部量化經(jīng)常化考核辦法,形成科學合理、明確具體的黨員干部政績評價體系,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形式,真正把評判權交給群眾。要把上級部門評價和群眾評價結合起來,把考核工作與干部管理工作結合起來,促進黨員干部扎實認真地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通過對黨員干部踐行群眾路線情況評價,促進黨員干部正確履行職責、行使權力,更好地聯(lián)系群眾、服務群眾。并且通過考核和評價,對踐行群眾路線表現(xiàn)優(yōu)秀的黨員給予表彰獎勵,對嚴重脫離群眾、損害群眾利益的黨員干部嚴格依法懲處,以教育、警示更多的黨員干部向先進看齊。這樣,有利于從機制層面保證干部選用工作從理論向實踐的跨越,有利于從制度層面保障民主推薦、民主測評的科學性和真實性,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
[1]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列寧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