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桂英
摘 要: 初中階段的魯迅作品歷來是教學難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他的作品在中國新文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引領學生讀懂、讀透、讀深魯迅作品?作者介紹了心得體會。
關鍵詞: 初中階段 魯迅作品 教學方法
由于時代的原因,現(xiàn)在學生普遍不喜歡魯迅的文章,而初中階段選入魯迅的經典文章又較多,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故鄉(xiāng)》、《風箏》、《藤野先生》、《雪》、《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孔乙己》等。魯迅的作品是一個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文學系統(tǒng),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由于多年來“左”的積弊,在魯迅作品的解讀上存在極大的誤區(qū):那就是過于強調其政治思想意義,導致文章意義的解讀結果一元論,嚴重束縛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那么,如何引領學生學習魯迅的作品呢?
一、引領學生讀懂文本: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文本所在的特定寫作背景。只有聯(lián)系作者的心境或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帶領學生了解產生文字的社會背景,我們的教學才能深入淺出,實現(xiàn)文本、師生、學生與作者精神的溝通,這便是知人論世。知人論世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知其人,二是論其世?!爸淙恕本褪橇私庾髡叩纳钤庥龊退枷虢洑v,借此把握文章的思想傾向;“論其世”就是了解作者所處的社會、時代,從而把握作品流露的思想感情和時代意義。對于一切作品的分析都離不開歷史環(huán)境。不管什么樣的作品,要分析出深刻性,光以今天眼光去觀察是不行的,必須放到作品的歷史背景中,還原到它的那種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中,魯迅的作品更重視時代背景,因為魯迅生活的時代是一個極不平凡的時代,國家內憂外患,民族危機存亡,魯迅為了拯救國民,“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終其一生獻給了新文學。 學生之所以不愛學魯迅的作品,往往就是對那個時代感到陌生,他們生活在日新月異的現(xiàn)代生活,對民族曾經的苦難知之甚少。因此,我在教魯迅作品時,引領學生先查找作品的時代背景。如教《故鄉(xiāng)》時,學生了解本文寫于辛亥革命之后,辛亥革命趕跑了一個皇帝,卻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尤其是農民,境況日益惡化,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魯迅回故鄉(xiāng)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了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重壓下失去精神生命力的故鄉(xiāng)的人和事,十分悲憤,1921年1月便以這次回家經歷為題材,寫了這篇小說。小說中的閏土就是其中一個受害者。教《雪》時,有的學生找到了《野草》,它寫于1924年9月到1926年4月,當時魯迅正處于人生探索彷徨苦悶的時期,作品表現(xiàn)了他在黑暗重壓下的戰(zhàn)斗精神、追求精神和犧牲精神?!堆分凶虧櫭榔G至極的江南的雪,色彩斑斕,生意盎然的江南雪景,閃閃生光的雪羅漢,寄予了作者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而在凜冽的天宇下蓬勃奮飛、燦燦生光、旋轉而且升騰的朔方的雪,也反映了作者在逆境中自強不息、奮力搏斗的精神和品格。了解了作品的時代背景,學生對作品主題的理解就成功了一半,這更有利于教師教學,有利于學生與大師進行心靈交流。
二、引領學生讀透文本:抓住關鍵詞語
作品的分析是從語言文字開始的,甚至可以說是從詞語開始的。對語言意思的深入分析,先要了解同樣的語詞存在兩種不同語義范疇,一方面是科學語言、工具語言,講究的是語義的準確和規(guī)范,另一方面是文學語言、文本中的語言,語義往往超越詞典規(guī)范,帶著非常強烈的、個人的、臨時的感情色彩。文學語言、文本語言的語義離不開特殊的語境,表現(xiàn)的是作者或者人物瞬時的感情,不像字典語義那樣是共同的、長期適用的,而是在變化萬千的語境中被個性化的。正是這種個性化語言的運用,它承載了個人精神,但這個“人”又不是一般的、抽象的人,而是個別的、特殊的人,是在具體語境中的人。分析魯迅作品就要指導學生重視語言,體會個性化語言。
如《風箏》中的“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驚異和悲哀是關鍵詞,為什么驚異?為什么悲哀?我先提出這兩個問題,指導學生抓住這兩個詞深究。結果學生很快就能舉手回答,有的學生說因為故鄉(xiāng)的風箏時節(jié)是早春二月,而北京卻是嚴冬。故鄉(xiāng)的風箏時節(jié),楊柳發(fā)青,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禿樹枝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驚異于北京竟在這樣的季節(jié)放起風箏來了。“我”見風箏而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那一幕,而且那一幕永遠無法補過。又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開頭“樂園”這兩個字,在字典里就是指快樂的地方。按原來語義,樂園令人想到美好的地方,至少是風景極其精彩的地方。如果是一個荒棄的園子,只有一些野草,把它當做樂園就會給人以用詞不當?shù)母杏X。魯迅在開頭第一段強調說百草園不過只有一些野草,但那里卻是我的樂園。這里對樂園的特殊理解和運用透露了一個孩子的童心,離開了孩子天真的心靈是不能得以解釋的。這里的樂園具有雙重含義,一重和字典里的含義有關,肯定是美好的場所,但是,同時還有另外一重含義,那就是讓讀者進入童年回憶的境界,和作者分享美好的童趣。
三、引領學生讀深文本:找詞語的矛盾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說:“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許多學生在此處會提出疑問,“似乎”和“確鑿”兩詞的意思是相矛盾的,為什么能夠放在一起呢?難道連魯迅這樣的文學大師也會犯語法錯誤嗎?既然有矛盾性,就有可分析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這里包含雙重意思:對“最末次的相見”來說,已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經淡薄,所以用“似乎”,說明回憶起來不一定十分準確。但百草園在那時魯迅心目中,它的確帶來無限趣味,那里有生機勃勃的景物,如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有長媽媽給“我”講神奇的美女蛇的故事;有雪地里捕鳥的游戲。這一切都是那么真切和歷歷在目,所以用“確鑿”是不矛盾的。又如《孔乙己》也有這樣的句子,小說的結局對孔乙己做了這樣的交代:“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睘槭裁础按蠹s”和“的確”能夠放在一起?細心的學生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關于孔乙己的死,小說做了暗示,從中秋前兩三天那次被丁舉人“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之后,人們以為經過了殘暴的拷打,孔乙已是活不了了,他窮困潦倒、無親無故,這樣的推測是合乎邏輯的?!按蠹s”也表示了“我”對孔乙己死的推測和大家一樣?!暗拇_”表示推測結果,孔乙己是個貪杯之人,如果沒有死,一定會來酒店的。從孔乙己的社會地位和他與酒店的關系來看,“我”判斷孔乙己“的確”死了是有根據的,但又始終未得到確定的消息,所以說“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樣的句子,意味深長,由此切入,較容易引導學生想象孔乙己的悲慘結局,以及造成這個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對吃人的封建社會制度產生憤恨的感情,進而揭示小說的主題。
此外,魯迅作品中反語手法的運用也是一大特點。在魯迅作品的語言中,有很多反語手法,從而達到幽默、諷刺的效果。如《藤野先生》中的“實在標致極了”,“標致”原意是“漂亮”的意思。魯迅來到櫻花爛漫的東京,本來是懷著救國救民的遠大志向的,但看到清國留學生以盤辮為榮,整天渾渾噩噩,精心裝扮自己,把頭發(fā)梳得很光亮,還在上面抹油,像鏡子一樣可以照人,宛如小姑娘的發(fā)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寫出了他們招搖過市、自我陶醉的丑態(tài),這里是正話反說,意思是寫清國留學生的丑陋,從而表現(xiàn)魯迅強烈的憤懣、諷刺之情,對這些不學無術的留學生的痛恨。這樣的語言在魯迅作品中還有很多,都是極富個性特點的。
魯迅作品應該怎么教?相信不同教師有不同教法,這是一個研究不完的話題,希望經過我們的努力,能讓更多學生喜歡魯迅的作品,讓他的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前行。
參考文獻:
[1]初中語文教與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華東師范大學,2000.
[3]教師教學用書.七至九年級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