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泗佳等
摘 要: 為適應口腔醫(yī)學的迅猛發(fā)展及新版教材的出版,口腔醫(yī)學專業(yè)的該課程應有自己的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本文主要從教學計劃、大綱、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進行探討,合理安排理論教學內容,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以學生操作為中心進行實驗教學,對考核與測試方式進行改革,充分利用網絡開展課外活動。
關鍵詞: 口腔醫(yī)學專業(yè) 頭頸顱面局部解剖學 教學改革
頭頸顱面局部解剖學主要研究正常人體口腔、顱面、頸部各器官系統(tǒng)的形態(tài)結構、功能及毗鄰關系。該課程有如下特點:①該區(qū)域的解剖結構極為復雜;②主要的研究內容與臨床多個學科均有密切聯系。筆者主要從教學計劃、大綱、內容和方法等方面加以探索。
1.制定專門的教學大綱
我校頭頸顱面局部解剖學一直沒有針對口腔醫(yī)學專業(yè)的教學大綱,與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共用一套教學大綱,這顯然不符合口腔醫(yī)學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發(fā)展特點和臨床技能操作的要求。為此,我們根據最新版的教材制定了專門針對口腔醫(yī)學專業(yè)的理論與實驗教學大綱,增加了與口腔臨床操作密切相關的局部解剖的章節(jié)的學時。
2.合理安排理論教學內容,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2.1凝練教材。頭頸顱面局部解剖學所涵蓋的內容越來越多,若課上對所有知識點進行講解,現有的學時就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若因此而增加過多的學時,又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如何解決這一矛盾?首先應精練教材,將教材中最重要、最有難度的知識點提煉出來,并進行有效加工。其次,對于非重點或難點的知識,可讓學生自學,在小組或宿舍間討論,最后撰寫出討論記錄或綜述[1]。
2.2 PBL與CBL教學相結合。課前精心編排教案,充分利用現代媒體技術,引用一些與教材知識點相符的具體病例、事例等。課上采用PBL與CBL教學相結合,PBL教學[2]以疾病為線索提出問題,學生查閱資料和文獻,或進行小組討論,自行解決相關問題。以病例為中心的CBL教學法[3]有高度的擬真性、鮮明的針對性、學生的主動性、過程的動態(tài)性等特征,能成功解決課堂教學中理論與實際脫節(jié)的問題。將兩種方法結合并參照教材的相關知識點靈活運用,使學生不僅鞏固所學的理論知識,而且順利實現從基礎到臨床的過渡。這種綜合教學法既有傳統(tǒng)教學法的優(yōu)勢,又可以降低對教學硬件方面的需求,為該課教學注入更多的活力。
3.以學生操作為中心進行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以學生操作為中心,采用指導發(fā)現法進行教學,進行分組(5~8人/組),各組成員課前按照實驗指導進行預習,各成員相互配合,明確分工,有術者、一助、二助、指導等角色。解剖前指導教師講明此次課的目的及解剖的主要區(qū)域和需要重點觀察的結構,播放本次解剖區(qū)域的視頻后學生可以結合掛圖、實物標本解剖。在解剖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要巡回檢查,發(fā)現問題及時指導,以免重要的解剖結構被破壞,還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解剖結束后,教師檢查各組的解剖情況,并現場打分,作為該組此次課的實驗成績,并針對出現的問題予以點評,其他小組學生可以進行旁觀、聽,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應用此法能讓學生主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自學和動手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
4.改革考核與測試方式
我們對學生最終成績的構成做了如下探索:①描繪線條圖:重要的解剖結構的形態(tài)、位置及毗鄰關系,要求學生采用繪圖的方式予以重現。該法可培養(yǎng)學生精益求精、嚴謹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②看圖填空:學生在打印好的圖片上的空缺位置上、括號內或是箭頭所指處填入該結構的名稱。其目的是訓練學生通過視覺媒介,掌握結構的位置、名稱及毗鄰,鍛煉學生的空間想象和辨識能力。③現場標本的指認:教師要在解剖結束后對該組的所有成員進行考核,讓每一位學生指認不同的解剖結構,說出該結構的名稱及位置、功能、分支和分布等。此法能讓學生的記憶深刻持久,并使該知識點成為一條線,便于學生對此結構所有知識的綜合理解與把握,還能夠督促學生在實驗課上認真進行解剖操作,提高標本利用率和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有緊迫感和一定程度的壓力,這樣學習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④撰寫實驗報告: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目的及需要掌握的知識予以梳理,根據自己小組的操作步驟及發(fā)現的問題予以思考,有利于對知識的綜合把握,對本區(qū)域的知識結構形成立體感、層次感及系統(tǒng)性。
5.充分利用網絡,開展課外活動
我們以學校圖書館的數據庫為依托,倡導學生自學。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對學生的問題予以及時回復和解答,如QQ、微信等,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科技活動,讓學生根據興趣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教師則在關鍵步驟予以指導,鼓勵學生發(fā)表一般的科研論文,學會怎樣搜集信息并加以運用,使學生具備初步的科研能力,提早感受到科研的魅力。
參考文獻:
[1]王琳,朱勇,侯鐵舟.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口腔內科學教學質量[J].西北醫(yī)學教育,2009,17(2):407-409.
[2]Albanese M.Problem-based learning:Why curricula are likely to show little effect on knowledge and clinical skills[J].Medical Education,2000,34(9):729-738.
[3]賀學農.CBL教學模式在神經外科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4(1):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