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愛華
【摘要】語文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p>
【關鍵詞】文本;教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實施民主教學,呵護學生的個性,促使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只有真正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建立起來了,才有課堂上的師生間情與情的相融、心與心的相通、教與學的相長、師與生的互促,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精神和個性特長才會有形成的“土壤”和“養(yǎng)分”。也只有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才能受到激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才能得到發(fā)展,文本多元解讀才得以真正開展。
《始得西山宴游記》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四專題“像山那樣思考”,此文作者柳宗元因參與王叔文“永貞革新”失敗,貶為永州司馬。柳宗元游覽西山的筆墨比較少,為什么作者要花費濃墨去寫眾山呢?為了這個問題,學生從眾山和西山的象征性上做了深入的分析。
崔德勤說:“‘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這句使用了疊詞,我感悟出作者慢步徐行,任意西東的悠閑姿態(tài),讀出了一個無精打采,萎靡不振,十分落寞沮喪的柳宗元?!?/p>
趙虎說:“我也感受到他步履緩慢,雖徜徉山水,卻沒有一絲的興致,毫無目的地亂游,是為了打發(fā)日子,內心十分壓抑消沉,郁悶彷徨,想寄情山水,以驅散心中的陰霾,找到自己生命的寄托?!?/p>
張虹說:“我從‘遂命仆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窮山之高而止這些散、偶結合,中間三句的排比句,感悟出登山之艱難,環(huán)境的冷清,也感悟出了一個不甘沉淪,勇敢挑戰(zhàn)苦難的柳宗元。”
后面幾排的同學則另辟蹊徑,重點研究了有關西山的內容。 張欣怡說:“攀援而登,箕踞而退,則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托席之下。”讀出了一種“高峻、視野開闊”的壯美,山川壯麗無人賞識如同士子懷才不遇,這就是一種傲世蔑俗的思緒?!?/p>
趙倩也說:“我從‘其高下之勢,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M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這些短句,感受到西山形勢的高峻、氣象的闊大?!?/p>
鄭敏說:“高懸下望所見之山,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猶如近在咫尺亦襯其高,青云縈繞,云天相連渾然一體更襯其高?!?/p>
王蘊蓉說:“我從‘尺寸千里三句,感到這里有聚光的特點,作者說千里之遙濃縮在尺寸之間,而那紛繁眾多之景物,都叢聚收縮于眼界之內,無處遁逃,無法隱藏。千里之景之所以能濃縮于方寸之間,還是因為西山的高聳入云,險峻巍峨?!?/p>
田家敏說:“我從‘縈青繚白三句,感悟到這里是觀賞美景的聚焦點,由近而遠,寫青山白水相互縈繞,綿延開去,外接天際,青云縈繞,云天相連,渾然一體。天地際合,浩瀚無垠,茫無際涯?!?/p>
許帆補充說:“我從‘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土婁為類這句,感悟到作者不愿與世混雜同流合污的品質?!?/p>
孫忠艷說:“悠悠乎與頒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這句,抒發(fā)作者對西山氣象闊大的贊美以及物我相融的感受。
孫建說:“我從‘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感悟到高峻峭拔的西山已然成為先生的知音,西山開闊的境界蕩滌著先生的心胸?!?/p>
師: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文化名人被貶,常常寄情于山水,和自然進行平等的對話交流,能否具體談談柳宗元和西山進行了怎樣的對話?
孫權說:“自然大千包容了先生,先生心曠神怡。于是先生意氣洋洋,把酒臨風,開懷暢飲。先生喝得東倒西歪,喝得酣暢淋漓,喝得逸興壯飛!眼前是壯麗河山,杯中是陳年佳釀,心中是超然灑脫?!?/p>
鄭敏又說:“先生沉醉于這美好的境界之中,竟全然不知時光之流逝!夕陽西下,為霞滿天,先生全然不知;暮色降臨,蒼蒼茫茫,先生渾然不覺;夜色深沉,漆黑一片,先生流連忘返。先生的內心一片空明澄澈,一片寧靜淡泊,似乎連先生的形體也消散開去,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p>
宗祥云說:“此時的先生已真正進入了“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古典哲學最高境界。先生不再郁悶于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不再感傷于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先生變得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豁達開朗,超然灑脫,進而在山水自然中完成了貶謫人生中一次嶄新的脫胎換骨?!?/p>
師:作者游覽眾山的作用是對比,或是映襯西山的與眾不同。因此,著眼于學生的生命成長,精心設計,選取解讀的突破口,減去繁文縟節(jié),減去繁瑣分析,集中精力喚醒沉睡的潛能,就能開啟幽閉的心智,讓學生參與進來,形成師生互動的良好效應,那么,閱讀教學就不再是搞花架子,而是落進學生的心尖上去了。
【反思】
于漪老師曾說:“如果把基礎教育比作一棵大樹的話,那么語文學科就是這棵大樹的根?!币獎?chuàng)設一個讓學生主動參與、自由言說的欣賞氛圍,學習經(jīng)典,就是要使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和經(jīng)驗,調動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去填充和豐富文學作品的藝術空間,完善精神世界。
文本是閱讀的關鍵,只有多重聚焦,回歸到文本上來,通過對文本的認真閱讀和虛心傾聽,讀者才能感知文本所賦予的話語層面、文學形象層面和文學意蘊層面,才能體會作者的情感世界和作品的藝術世界。語文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的對話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應該抓住文中能引發(fā)學生感悟的點,引領學生遵循閱讀規(guī)律品味語言,走進文本深處,觸摸作者的心靈,帶領學生真正地走進西山,化解了柳宗元久解不開的心結,撫慰了一代文士受傷的心靈。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