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峻
〓〓閱讀是讀者將書面材料提供的信息與腦中已有知識整合構(gòu)建意義的一個過程,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是極富個性化的行為。對文本來說,老師是讀者,學生也是讀者,老師和學生都是通過文本去探尋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但老師與學生的閱歷不同,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對文本的理解也不同;不同的學生由于個性的差異,對文本的理解也有差異。同時,語文的人文性決定了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思想感情不能靠灌輸、不能用貼標簽的辦法授予學生,而需要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讓學生慢慢地感受、領(lǐng)悟。所以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確立學生的自主學習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探究精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我提高。語文閱讀要達到這些目標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以讀為本,體情悟義
〓〓衡量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標準是看這個人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因此,注意引發(fā)學生的語感,努力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力,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朗讀,就是將書面語言有聲化,用聲音再現(xiàn)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的一種閱讀方式,它不僅有助于理解思想內(nèi)容,而且能體會到語言的韻味,如語言的節(jié)奏美、音韻美、意境美等。讀得多了,就能“得心應口”,即使是即興演講,也能張口即來,并合乎語言規(guī)范。成功的朗讀是對課文的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學生在反復的朗讀實踐中,可以得到“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的感受。在朗讀的全過程中,學生融入對文章的理解、評價和鑒賞,賦予課文新的藝術(shù)生命。
〓〓當前,語文教學“問”風盛行。一堂課幾十問,不但把完整的課文問得支離破碎,而且擠占了學生熟讀精思的寶貴時間。可以這樣說,忽略訓練學生熟讀,這是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的重大失誤。如何扭轉(zhuǎn)這種“問風”,策略之一就是“以讀為本”。讀,是各種活動的基礎(chǔ),是學生經(jīng)歷、認識、體會、感悟閱讀材料的必由之路,教學中應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體情悟義,逐步使讀者和作者實現(xiàn)心的交流、情的溝通、疑的化解,并使學生在經(jīng)歷讀的過程中,同時實現(xiàn)智的啟迪、知的構(gòu)建。語文教學應切實指導學生掌握朗讀的方法和技巧,如重音、快慢、停頓和語氣等,通過誦讀文本,使學生體情悟義,使學生感受美、理解美、欣賞美。
〓〓二、以生為本,自主學習
〓〓我們都了解“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個教學原則,但在教育教學中卻沒有很好地貫徹與實施。面對新課程,我們應該改變以往那種讓學生跟在教師后面亦步亦趨的習慣,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他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
〓〓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學習的能力,首先應保證學生自主閱讀學習的時間。課堂上,教師的主導應“導到為止”,切不可繁瑣分析,疲勞訓練。其次是要給予學生自主思維的空間。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色定位于學生的合作者、鼓勵者、引導者。古人云,“學貴有疑”。有了“疑”,才會去探其究竟,才會獲得新知。因此,教者要注重學生質(zhì)疑精神和質(zhì)疑能力的培養(yǎng),小到譴詞、造句、文采的質(zhì)疑,大到聯(lián)系全文,探究篇章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與矛盾,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激起他們求知的欲望。而對學生的質(zhì)疑,教師不要急于評價,更不可越俎代庖。應讓學生去討論,適時加以點撥,使學生獲得“質(zhì)疑,而后答疑”的快感。在學生質(zhì)疑、解疑的過程中,教師要始終扮演好“配角”,要起好“主導作用”,以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質(zhì)疑——解疑——答疑的過程中,發(fā)揮學習主動性、積極參與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三、尊重個性,引領(lǐng)對話
〓〓由于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體驗、文學修養(yǎng)、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必然呈現(xiàn)出不同的認識,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各種不同見解,也許這種見解在成人看來是幼稚的、無深度的、點滴零碎的,但這是學生自己獲得的,只要是立足于作品本身,又不牽強附會,能自圓其說,都應該支持其成立,肯定其“合法性”。這樣不僅使學生從這種支持和肯定中獲得成功的愉快,更能使他的獨立思維的積極性得到保護。教師還應營造一個親密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平等、輕松、活躍的環(huán)境中對話、交流、碰撞,允許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進行爭辯,允許學生選擇自己的個性化的表達交流方式,允許學生敢于標新立異,甚至允許學生出錯,真正做到暢所欲言。
責任編輯〓潘孟良